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大灾之后 国外怎样重建家园
作者:林世青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个世界上,灾难时有发生,但它并未阻止人们继续生活。在地震、海啸、飓风过后,在很多地方,新的城市又蓬勃发展起来。
       日本:震出“强韧”国家 兴建防灾公园
       在日本人心目中,1995年的阪神地震是一次惨痛的经历,但有序的灾后重建工作给灾区的人带来新的生活,也提高了日本应对地震的能力。
       阪神地区的灾后重建艰辛漫长,耗费了近10年之久,所用经费将近10万亿日元(约合6700亿元人民币)。但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相关法律体系和地震应对机制都得到进一步完善,最为直接的是人们加强了对地震研究、都市建筑防震工作和交通防震的重视。
       灾后,日本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大幅度提高。日本政府从1996年开始,连续3次修改《建筑基准法》,把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最高级别:除木结构住宅外,商务楼抗8级地震,使用期限超过100年。
       阪神地震中暴露出的其他一些问题:比如食物和水的供应不能在震后立即送达震区等。在反思这个问题后,日本灾区政府强化了公园防灾的功能,这些公园在地震发生后,将成为灾民临时撤离的集中地,救灾物资也要及时送达那里。兵库县是阪神大地震的主要灾区,该地政府投资约400亿日元(约合26亿元人民币),建设了163亩的公园用以避灾。在这些公园中,除了一个大的临时暂避地点,还有用来灾后自救的地下储水池、食物储存室和其他设施。这样的防灾公园在兵库县内有16处。
       印度:海啸后游牧部落得以定居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往南53公里处,从此处国家公路的小岔口拐入乡间土路,在一片荒草地包围之中有3排土黄色小屋,这便是尼莫利村,这里的村民多为游牧部落依鲁拉定居后的成员。2004年海啸来袭之前,尼莫利村的32户居民便在这里定居,居家生活品简陋,没有太多公共设施。但2004年底的海啸过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尼莫利村2004年底遭印度洋海啸袭击后,居民家里的东西几乎都被卷走了。海啸过后,许多国际组织和当地政府机构前来调查灾情,尼莫利村的境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来自荷兰的非政府组织“国际行动援助”出资为尼莫利的村民购买了土地,建设了房屋,并与当地的非政府组织“依鲁拉部落妇女福利协会”,合作开展妇女健康和儿童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项目。
       据新华社记者2006年的报道,新的尼莫利村不仅有新房屋,也有了公共厕所和水井。村民们还与政府协商,铺设了一条正式的乡村道路与其他村庄连接。
       “国际行动援助”负责北泰米尔纳德地区的项目官员威廉斯说:“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所,对部落成员来说,不仅是每天工作完有一个地方可以安心睡觉,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改变。”
       
       巴基斯坦:政府指导 实行“自我重建战略”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北部地区发生7.6级强烈地震,巴基斯坦境内7.3万人死亡,近13万人受伤,280万人无家可归,多个村庄被夷为平地。半年后的2006年4月,灾区开始举行防震住房、学校和清真寺的奠基仪式,大规模重建开始了。
       据巴震后恢复和重建委员会主席阿尔塔夫·萨利姆的介绍,巴基斯坦政府实行了“自我重建战略”——政府鼓励灾民自己动手重建家园,政府向灾民提供资金、技术和指导,建筑质量则由震后恢复和重建委员会负责监督。
       2005年的地震造成巴基斯坦7万多人死亡,房屋材料和质量存在问题是造成如此严重死伤的重要原因。为此巴控克什米尔政府组成技术委员会,为首府穆扎法拉巴德所有重建的房屋进行质量把关。每个重建住房的灾民都可拿着房屋图纸找到委员会,请他们帮助查找设计中的问题。
       “此外,穆扎法拉巴德的部分城区位于滑坡的多发地带,政府已经禁止灾民在河道附近和坡地重建住房,那些地方今后将逐渐变为城市外围绿化带,以美化居民的生活环境,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参与重建的当地政府官员阿敏说,“我们一定要让重建后的家园路更宽、山更绿、建筑更牢固。”
       美国:飓风过后 用7年重建新奥尔良
       2005年8月的卡特里娜飓风,给美国新奥尔良市造成了毁灭性破坏——遇难1836人,11万套住房被毁。
       飓风过后,关于新奥尔良的前途议论颇多,从放弃该城到缩小城区,到扩大城市周围能够蓄水减灾的沼泽地,各种建议应有尽有。最后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讲话定下基调:美国绝不能没有新奥尔良。
       新奥尔良重建计划为期7年,至今,新奥尔良市长雷·纳金还在世界各地奔走,寻求支持和资源。
       今年4月,这位市长在接受中国国内媒体采访时,描绘了新奥尔良的明天,他说:“我们要考虑的首个问题就是,如何保护我们的城市免于未来飓风的侵害。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进行得很好,已经花了60亿美元,可能还要花上三四十亿美元来加强这一项目,这就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我们要发展这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资源供应、下水道、公路,让这些设施可以长久持续下去。”
       2006年4月29日,一个名为“新新奥尔良——一片共有的空间”的展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来自荷兰和美国的6家设计公司,提出了一些新奥尔良建筑物的重建设计方案。
       在这次展览中,可以窥见新奥尔良的明天:
       未来的新奥尔良将有全新的防洪堤及运河系统。设计示意图显示,防洪堤及运河系统经重建后合为一体,形成环境优美的、新的滨水公共用地。
       新奥尔良图书馆是由位于荷兰鹿特丹的UN建筑工作室设计的。该媒体中心将地处新奥尔良的中心位置,成为该市知识网络和文化的中心。它有着与众不同的阶梯式外形,其设计灵感源于古老的金字塔。
       新奥尔良重建的整体规划是,打造成一个更宜居的城市,不仅能够将疏散转移的居民吸引回来,而且还能够吸引新居民。(林世青)
       (摘自5月23日《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