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中国NGO在行动
作者:白晓威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同一时刻,中国本土的NGO组织也在紧急行动起来。5月12日地震发生时,黄小鱼——贵州民间NGO组织的活跃分子、贵州和立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执行理事正在街上购物,一阵轻微的摇动后,他看见很多人从高楼里跑出来,满脸惊慌。
       晚上6点,他和贵州当地几家主要NGO的负责人通了电话,他们商议下来,决定开展联合行动进行筹款,并找一辆小车,派两个人的先遣部队,尽快驶向四川灾区,调查当地情况。
       当晚7点,中华红十字会决定紧急拨发价值78万元的救灾物资,扶贫基金会也将募捐倡议挂上网站。
       5月13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各类民间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发出了“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汶川地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截至记者发稿前,参与此项联合声明的民间组织已达100多家。
       “大家都非常踊跃,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的。”南都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徐小姐告诉记者。
       地震发生后,各类NGO以空前高涨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救灾行动中。
       ◆NGO联合大行动
       “这么大的灾害,如果中国30多万民间组织都无动于衷、无所作为,就不要再存在下去了。”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言之凿凿。
       “我们已经拿出100万元紧急救援基金。”南京爱德基金会秘书长邱仲辉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有会员于5月12日晚7点到达成都,和当地合作伙伴成立了一线紧急救援办公室,用这笔钱采购食物、水、卫生医疗和保暖用品等必需物资并开展救援工作。
       对中国的民间NGO来说,这样的联合行动已经不是第一次。
       今年2月的冰冻灾害面前,贵州的民间NGO组织已经联合起来行动过一次。当时,他们从事故发生到物质发放下去仅仅用了3天不到的时间。“在凌冻发生的第一时间,我们就行动起来了,这一次,我们有了上次的经验,肯定动作还要快。”黄小鱼说。
       而5月13日一大早,黄小鱼就和贵州当地五家比较大的NGO组织负责人坐在一起,他们决定:1.大家分头筹款,购买衣物、食品,为救援做准备;2.派先遣部队开往震中了解情况。
       “我们进去已经是3天之后了,我们要派些有心理咨询背景的志愿者进去,帮助灾民平定情绪。”黄小鱼还在筹划下一步的行动。
       徐永光也紧急在当天上午先后致电了十几家民间组织,让他意外而兴奋的是,虽然大家互相没有沟通,但实际上都已经开始了各自的救灾行动。
       “只要道路打通,我们的人员马上就会奔赴前线。”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谢丽华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联络了其他五家民间组织,工作人员也已经开始了培训工作。
       而上述“声明”,除表达了民间组织联合救灾的意愿,还向所有民间组织发出反馈表,全面获取各民间组织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行动方式。其中,志愿者服务项下就包括了“救援”、“环保”、“医疗”、“心理咨询”、“教育”等项目。
       ◆NGO的力量
       “巨灾面前,中国的民间组织已开始行动。”北京华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饶锦兴对记者说。
       而在徐永光看来,目前的抗震救灾几乎全部是以政府力量为主导,而灾后重建,则是民间组织最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他的理由是,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政府部门的更多精力是投入到全面的公共服务之中。而民间组织最大的功能则在于,可以提供一些特殊的专业领域的服务。“每个民间组织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点。”徐永光说。
       比如南都公益基金会,作为一家资助型机构,目前的定位就是为民间组织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资助;北京地球村正在筹建灾后重建的环保志愿者服务队;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除了接受捐赠、给灾区直接提供捐款外,还将在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提供心理咨询、教育、妇女儿童保护等方面的专项服务。
       饶锦兴也认为,NGO的积极参与,将可以为广大公众参与救灾之中提供更多渠道,更加有组织地推进,可以引导社会力量协助政府的救灾,形成更大的合力。
       专家认为,整合政府与民间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是现代应急机制的特点与趋势。
       不过,对这些新生的NGO来说,参与救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贵州乡村善治研究中心,2006年成立,现在有十多人;贵州和立社会发展研究所,刚刚成立不到一年,全部成员不过四人;贵州意气风发红十字会,这是利用了红十字会的一个基础组织成立的志愿者组织,目前没有专职工作人员;贵州社会建设于乡村治理促进会,今年刚刚成立,等等。眼下,他们尚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今年冰冻灾害的时候,由于发生在贵州本省,企业捐赠比较积极,当时我们比较容易筹款,这次可能难度大一点,我们要做些劝说工作。”黄小鱼用笔敲打着桌子说。(孙雷、陈欢)
       (摘自5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为该报记者)
       ◆救灾,社会组织各显其能
       中国红十字会:向灾区拨款物最多
       截至5月17日中午12时,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地方各级红十字会已接收来自国内外捐赠的款物达18.3亿元人民币,已向灾区提供了价值近4亿元的救灾款物。
       5月18日,中国红十字会西安备灾中心调运价值700万元的牛奶、方便面、饮用水、衣服等灾区急需物资发往四川几个重灾区。同时,储备在上海、广东、云南等中国红十字会备灾中心的急需物资和善款,正在向四川、重庆、甘肃、陕西、云南、贵州6个灾区发送。
       自发生地震灾害以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第一时间启动了一级救灾应急预案。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赠最活跃
       5月18日,随着5.12地震灾区救援工作的进展,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决定将工作重点转向灾后重建,依托已实施的“红十字天使计划”和“博爱助学计划”项目,推出近期重点募集资金建设项目及援建标准。
       近期重点募集资金建设项目及援建标准:捐5万元帮一户无家可归的灾民建一所博爱新居;捐10万元帮灾区建一所村级博爱卫生站;捐50万元建一所博爱小学;捐100万元建一所博爱乡镇卫生院。
       5月17日16时,中国红基会已累计向地震灾区拨款2120万元,发运救灾捐赠物资价值2800万元(包括奶粉、棉被、帐篷、救护舱、防护服、防切割手套、药品、医疗器械等),下拨款物总计4920万元。2008年5月18日16时止,中国红基会累计接收赈灾款物28013万元,其中,捐款22666.93万元,物资折合人民币5346.07万元。
       中国扶贫基金会:最多的抗震救灾特别节目
       继5月15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联合举办第一期抗震救灾特别节目后,为加大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抗震救灾,第二期“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于5月17日19:00在同一个演播厅继续举办,黑龙江卫视、新浪网、人民网、中国网继续直播。
       第二期特别节目除了有数十名文体明星和多家爱心企业应邀出席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嘉宾,他们是灾害发生几个小时后就到中国扶贫基金会捐款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还有国家消防局官员。
       截至5月17日晚,中国扶贫基金会累计收到爱心捐款达2.6亿元。
       中华慈善总会:接收捐款最快
       5月13日下午5:00,中华慈善总会现场捐赠平台接收捐款共计人民币606.6万余元。当日,拥有“金龙鱼”、“口福”、“香满园”、“胡姬花”等多个知名品牌的大型粮油食品集团益海嘉里,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人民币2000万元。
       就到此时,中华慈善总会收到的捐款不到3000万元。然而,此后的短短4天内,中华慈善总会收到捐款的数额增长犹如井喷。
       5月15日,企业家李厚霖赈灾捐款2000万元,成立“I Do儿童救助基金”;5月16日,全国政协委员郑家纯捐赠5000万元、民生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600万人民币;5月17日,润丰集团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诺华集团捐款及药品共计1500万元……
       截至5月17日17时,中华慈善总会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已突破6亿元人民币。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最关注妇女重新创业
       5月13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向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捐赠首批善款200万元人民币。随后还将组织运送大量捐赠物资。
       为帮助灾区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开设了捐赠平台。基金会制定了以下资助计划和标准:2000元资助一名受灾地区孤儿解决一年的学习杂费和生活费;2000元资助一名受灾地区孤寡老人解决一年的生活费;3000元资助一个受灾地区单亲母亲解决一年的生活费;5000元资助一个受灾地区妇女重新创业。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最关注学校重建,孤儿读书
       5月13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东方卫视、中国青年报、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及全国33家省级青基会联合启动“希望工程紧急救灾劝募行动”,号召社会各界帮助抢修灾毁学校。该基金会已紧急筹措100万元捐款汇往灾区。
       结对资助标准是,小学生:3000元;初中生:5000元;高中生:8000元。结对资助款为孤儿的学习生活补贴费用,资助款将一次性资助到受助孩子手中。
       青基会规定,企业或团体捐赠100万元以上,可以设立以捐赠者命名的专项基金,并可凭收据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非结对捐款将全部进入“希望工程助孤基金”,用与灾区孤儿的资助。(白晓威)
       (摘自5月20日《公益时报》,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