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医疗救援队:铁肩担道义
作者:孙 雷 王世铃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巨灾面前,全国的医疗资源都在源源不断地涌向四川地震灾区,并迅速被配置到灾区各个地方。
       卫生部直接调人
       5月12日晚上10点30分,距离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8小时02分,北京安贞医院胸外科主任欧宗雷接到了卫生部打来的紧急电话。
       卫生部要求他半个小时内上报三个胸外科大夫、两个护士名单,准备奔赴灾区。相似的电话还打给了北京市的其他八家医院的有关负责人,布置类似的任务。曾经历过非典考验的他二话没说,立即开始行动了,很快便上报了名单。
       5月13日凌晨4点半,欧宗雷再度接到卫生部通知,要求他和其他战友当天早上10点奔赴南苑机场。与此同时,安贞医院等9家医院开始了紧张的药品、器械和食品的准备工作。
       按照卫生部的指示,每家医院都必须自行筹备好足够100人治疗份数的必需药品和器械,同时还有医护人员的生活必需品、雨衣、雨靴、手电筒、铁锹、帐篷、10天的水和干粮。药品都是动用各个医院自己的储备库资源。
       当天早上8点30分,欧宗雷离开了安贞医院,赶往位于西直门附近的卫生部报到。在这里,北京市九家医院共50人的全国第一支卫生部组织的医疗队正式成立。卫生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高强、北京市卫生局长孙贤理做了战前总动员。
       随后,医疗专家们获悉,行程有变。他们将在当天下午两点,从首都机场搭乘国航班机赶赴成都双流机场。
       在首都机场航班又有所延迟,下午3点半航班起飞赶往成都。
       然而,到达双流机场上空后,意外再次发生。由于余震不断和大雨,双流机场已经开始限制流量。飞机只好在空中盘旋,晚上7点医疗队的航班成功降落。当天,成都一直在下大雨。
       按照卫生部当时意图,这支医疗队一定要奔赴抗震救灾最前线。当时已经知道灾情最严重的地区是汶川和北川,欧宗雷医生所在这一队将赶往北川。
       波折并没有因此完结。在双流机场,欧宗雷和战友们一直等到晚上12点。原因是,他们要等待从北京运送过来的150吨器械、药品。到全部物资清点装车,已经是5月14日凌晨3点半。
       到达成都市区后,他们了解到,北川暂时无法进入,医疗队将转战绵阳和北川之间的安县。
       5月14日早上7点,雨势渐小,医疗队到达安县。然而,意外又出现了。本来他们要在这里的一个救急中心设点,但到了后才发现,安县医院、中国红十字会已经在那里先期设了救助站。
       同时,这里停水停电,伤重病人必须转往绵阳市,北京来的医疗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经过多方协商,考虑到绵阳报告当地有大量伤员,经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意,医疗队回到绵阳。
       但到达绵阳后又出现新的问题——这里有很多医院,50个医疗队成员如何分配?
       最后研究决定,9家医院各自建制不打乱,共分成5队,分别分配到了绵阳中心医院、绵阳骨科医院、绵阳520医院、绵阳第八医院、绵阳中医院等五家医院。
       5月14日下午3点多,随医疗队来的医疗器械、药品也达到了医院。此时距离欧宗雷医生接到卫生部紧急电话已经过了41个小时。
       在此前后,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海军总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组织的医疗队等也相继达到绵阳,投入全力救援。
       “生命水路”
       5月15日下午5点15分,9辆救护车、34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四川成都市成华区卫生局医疗抢救队在新潮医院门口集结完毕,开着鸣笛,一路狂奔。
       “这是我们连续第三天赶往灾区。”医疗队队长、该区卫生局副局长郑典文表示,但今天是新目的地,离成都60公里的都江堰紫坪铺水库。
       在紫坪铺水库上,打通了一条通向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的“生命水路”,由于通向映秀镇的公路还未完全打通,大量伤者无法运出,大宗救援工程设备和救援物资也无法运入。这条水路成为通向映秀镇的关键通道。
       而该通道是成都军区某“舟桥部队”于5月13日奉命星夜赶到,用8个小时在水库边建起了作业基地,搭建了门桥渡(一种军用码头和运输设备,用来把重型机械运到水岸对面)。
       5月15日起,这条水运通道成为映秀镇灾民包括伤病灾民撤离的重要通道。
       当天下午18点30分左右,记者所跟随的医疗抢救队车队到达了紫坪铺水库。
       这时,看到在水库边新开掘出的空地上,满满停放着约50辆的救护车。约有上百名医护人员在现场候命。
       晚上19点左右,两艘冲锋舟急速驶向临时码头,大约20名灾民从快艇中下来,没有受伤的被扶到现场临时救助站,马上有志愿者上去分发食品、水和衣物。
       而伤者则迅速被送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进行急救护理。轻伤者经过现场医护人员简单处理后和重伤者一起由急救车送回成都市各级医院继续治疗。
       这批灾民中,有一位右边胳膊有撞伤的三岁小女孩的哭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抱着小女孩的中年妇女表示,小女孩的母亲已经遇难,父亲不知下落。她是小女孩妈妈的同事,是映秀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名叫毛芳琴。小女孩所在的幼儿园倒塌了,所幸小女孩没事。
       “我们原来不知道哪里有冲锋舟,基本上是靠进去找亲人的人相互转告,才知道哪有渡口。”毛对记者表示。
       “我们从映秀镇走到有快艇的渡口,花了两个多小时,需要翻过一个山头,基本上重伤员和老年人是走不过来的。”在现场,刚刚从这条水路撤离出来的映秀灾民对记者表示。
       每隔半个多小时,都有一批灾民通过冲锋舟被运送到紫坪水库医疗救助站。但记者看到,撤离出来的重伤者非常少,有少量轻伤者。据灾民解释,映秀镇部分重伤者由直升机直接送出来,但还有很多重伤员没有得到救治和营救。
       
       5月15日20点左右,在紫坪水库的“舟桥部队”开始搭建“门桥渡”,约半小时后,“门桥渡”运载着大型挖掘机出发。
       这时,在场30多辆急救车上的医护人员被告之等待,大概有300多名灾民会在两小时后从映秀镇撤出来。
       据现场一位湖南来的医护人员表示,快艇来回需要3小时左右,如果是“门桥渡”可能时间要更长。
       11点20分左右,载着近300多名灾民的“门桥渡”在黑暗中出现,这时,水库边上先期撤出的灾民汇聚在岸边高声向“门桥渡”呼叫着亲人朋友的名字。
       记者跟随一辆急救车带着3名轻伤灾民,于5月16日凌晨1点左右回到了成都市区。据其中一名灾民表示,还有众多灾民无法坐上“门桥渡”,今晚要在渡口的黑暗中度过了。
       道路和通讯不畅是最大难题
       随着灾后救援黄金72小时渐行渐远,四川地震灾区医疗力量的救治目标,正在从最初的全力抢救生命,逐渐转向减少死残,提高医疗救助质量。
       “100个前方战士才能救出一名伤员,不能让被救出的人在医院死去。”5月16日,北京抗震救灾医疗队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据该人士介绍,目前,目前医疗设备药品特别缺乏,而作为特殊商品,这些资源短期内很难筹措。
       同时,随着大批医护人员赶到,如何合理有效调配医疗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大批伤员从附近灾区汇集到绵阳,分流问题日渐凸显。
       “一家可以容纳100名病人的医院现在要容纳500人甚至更多,不利于救治伤员。”上述负责人说,医院病人目前已经饱和,不抓紧转移,一些重病患者就可能得不到有效救治。
       当地救治的伤员,90%以上是骨科病人,目前还很缺少药品,特别是破伤风针、纱布、钢板、牵引架、抗菌素等。
       目前,卫生部根据第一批医疗队反馈的意见,第二批医疗队已经派出,派员更加集中在骨科、麻醉科、监护人员等。而第一批医疗队主要是四个领域的医护人员:胸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和骨科。
       5月15日,卫生部又紧急向绵阳调拨30辆救护车,每辆车上配备了两个司机、一个大夫和一个护士。
       “5月12日夜里12点,我们接到上级紧急通知,急赴都江堰市救助。随后一天,由于不明确灾情,我们就在城区跑,看到有重伤者就急救到救护车,见一个救一个。”上述华成区卫生局医疗抢救队赖医生表示。
       随着灾情的逐步明朗,医疗救助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上午接到卫生厅医疗救助指挥部通知,说紫坪铺水库有大量灾民运送出来,要求我们派救护车和医护人员。我们马上就本辖区内紧急调配了9辆急救车赶赴。”不过,记者在现场的9个小时中,从水路撤离出来的映秀灾民,基本上没有重伤员。
       四川卫生厅医政处处长黄晓林对记者说,目前医疗救助最大的问题是道路和通讯问题。道路不通,医疗救助无法大规模进入,进入后没电没水,也无法开展正常的治疗。而通讯不畅,在具体医疗救助中很难充分了解灾区完整情况。
       (摘自5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