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小辑]我们喜欢“彩排”
作者:陈学勇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不知古代演戏的情形如何,现代戏剧公演之前要彩排的。每年的春节电视晚会,彩排何止一次两次,已家喻户晓。彩排是艺人敬业的表现,对观众,也是对事业的认真负责。戏剧外的社会活动,凡大型一点的,重要一点的,特别一点的,为认真起见,往往仿效艺人先来彩排一下。
       听说,抗战时期有人拍马,发动向蒋介石献九鼎活动。那是个大场面,又事关委员长,于是事先彩排。某人代替委员长,众人按拟定的程序,走台,行礼,诵词,鼓掌。国运尚未现出曙光,此举颇引起上下内外的不满,本来默许献鼎的蒋介石突然变脸,叫来正在彩排的主持人斥责一顿,彩排中途收场,遗下一个历史笑柄。不过嘲笑的是蒋介石狡诈和下属拍马,并非办事人的认真。
       我们是认真的民族,自然也是喜欢彩排的民族。虽然从民国到共和国时代大变,但喜欢彩排的传统未变。我们更加认真,也就更加喜欢彩排了。何况我们的活动多而又多,欢迎贵宾,接受评估,揭幕展览,庆贺工程的奠基、竣工、挂牌、获奖,于是彩排不绝。所谓的预展、初评云云,乃彩排的变体。
       日前科学家黄昆逝世,读悼念他文章才知道,这位物理学界泰斗竟也参加过彩排,时在2002年,他得了500万元大奖那次。国家领导人将亲临颁奖大会,当天中央电视台直播实况,这事非同小可,更得彩排一番。颁奖前一天还是两天,不详,反正是北方的寒冬,黄昆患上帕金森病不久,连扣衣服扣子都有点困难。他的“比中国的贤妻良母还贤妻良母”的洋太太不放心,陪着从中关村同往数十里远的人民大会堂,两位老人“穿着厚厚长长的羽绒服,帽子下露出几缕白发”。我对黄昆夫妇起敬之余,不免生出问号。这样的彩排必须召黄昆而来么?(当然是“请”的,但我仍固执用这“召”字,他别无选择。)黄昆是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据说,“除了诺贝尔奖,几乎得到了所能得到的一切荣誉。”这些荣誉来自于他智慧、进取和时间的付出,这里只说他何其珍贵的时间,我们把黄昆的时间慷慨地虚掷在彩排上,却并未意识到虚掷掉的是多大价值。何况他年老,何况他有病,我们也忽略了起码的关怀。或问,主角不到场怎么彩排?答曰,非彩排不可么?百姓看的是颁奖新闻,决非演出。到时候该授奖时授奖,该致辞时致辞,该握手时握手。即使奖牌举得稍微歪了,致辞乡音稍微重了,握手稍微慢了,又何伤大雅,丝毫无损开会目的,说不定反添新闻花絮。若大家知道事先经过彩排,或许真有看戏的错觉,看黄昆走台步,看黄昆“作秀”,岂不亵渎了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亵渎了庄严隆重的颁奖大会。
       我们每年有多少彩排?我们的彩排是否都必不可少?仿一句灾害报道的新闻用语,我们为彩排耗去的直接经济代价达多少个亿?如果彩排之风愈演愈烈,其滋长形式主义的危害则不是数字能表达的了。喜欢彩排固然表明我们认真,我们是否很可再认真地反思一下“彩排”现象?■
       【欧阳荐自《海上闲话》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