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媒体发酵“毒饺子”事件
作者:贾 玥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媒体视角]
       日方媒体的群体疯狂
       1月30日下午16点11分,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共同社率先播发了一则快讯——“千叶县一家人食用中国产冷冻饺子后中毒”,随后一连播发了13条相关新闻。当天晚上,日本NHK电视台在晚间新闻报道中,称“自2007年12月底至2008年1月22日,日本千叶、兵库两县3个家庭共有10人,在食用了中国河北省天洋食品厂生产的速冻水饺后,先后出现了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其中一名5岁女孩一度丧失意志。” 1月31日,《产经新闻》发表题为“中国饺子受害申报人数逼近500人”的耸人听闻的报道,其他地方媒体也开始大张旗鼓地报道有数百名日本民众身体发生不良反应的新闻。自此以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围绕着“中国产毒饺子”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一时间,日本民众被当地媒体拉入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极度恐慌之中。
       [事件进展]在媒体爆出“水饺中毒”的新闻之后,日本厚生省通过中国驻日大使馆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该事件。此事立即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即成立专家调查组,于1月31日上午紧急赶赴石家庄对天洋食品厂进行现场调查。当天下午,中国外交部长部长助理何亚非赶赴日本,同日本外相高村正彦举行会谈。2月3日,中国政府迅速派出由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李春风率领的调查小组赴日调查“毒饺子”事件。
       就在中方在日开展取样调查的时候,日本媒体却又开始大肆鼓吹“水饺是在中国国内被投毒的”。
       2月4日,《产经新闻》发表题为“农药有可能是在中国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人为注入的”的文章,称“兵库县警方2月3日又在6袋中国生产的速冻饺子的外包装袋上检测出了有机磷农药‘甲胺磷’,其中一袋的封口处还发现了直径约1毫米、穿透饺子包装袋上下两面的孔洞。”据当地警方介绍,这是首次在中毒人员直接食用的饺子之外的样本上发现剧毒农药。“日本方面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甲胺磷’是在中国国内被混入饺子中的。除了日本国内很难弄到农药这个原因之外,另一个证据就是导致中毒的两种饺子在中国国内的运输通道相同。”并暗示日政府高官也认同此说法。共同社也不愿甘居其后,在同日发布消息称:“除千叶和兵库两县外,大阪府一超市内出售的饺子包装外侧也被检测出杀虫剂‘甲胺磷可溶性液体’。日中两国2月4日继续进行磋商,但由于跨境运输的集装箱封印严格,这期间混入有毒农药的可能性很低,因此调查焦点被锁定在运输过程的‘出发点’和‘出口’两处。”
       在中国财政部长谢旭人2月10日访日与日本财政大臣额贺福志郎举行会谈之前的一天,共同社发布消息称:“日本德岛县生活协同组(生协)回收的中国产冷冻骄子‘COOP手包饺子’的三个包装袋外侧检测出了十分微量的有机磷类杀虫剂‘敌敌畏’。”对此新发现,《读卖新闻》也发表文章展开评论,称“千叶县警方也打算对导致有人中毒的6袋冻饺子进行重新检测。因为,从回收的180袋同类制品中,只发现了6袋有浓度较高的‘甲胺磷’,专家认为,如果是蔬菜中残留农药所致的话,应发现更多的‘含毒’饺子,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人为投毒的可能性超过残留农药之说。为此,千叶县警方决定从人为事件的角度再次重新调查。”2月12日,共同社援引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有关人士的话说:“市公安局的‘毒饺子’事件专案组认为该事件有可能是不满厂方待遇的人蓄意作案。”共同社将此说法定调为“这是中国方面首次提及作案者的动机”。
       [事件进展]2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目前中方、日方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方认为中国水饺中毒事件不是一起因农药残留问题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而是一起个案。据介绍,中国赴日调查组从日本所带回来的水饺样品经检测,均未检出甲胺磷和敌敌畏。魏传中还反驳了共同社的上述报道,称“在没有结论之前,公安部门没有向外界通报过任何细节,一些传闻应属猜测,将对调查工作和民众造成误导”。
       2月15日,日本《周刊朝日》打出耸人听闻的标题:“中国杀人食品工厂的真实状态”,通篇都在说中国的一些产品质量问题,甚至把几年前发生的日本人服用中国减肥药致死案都搬了出来,以此证明“‘毒饺子’就是在中国制造出来的”。
       而在“毒饺子”的调查结果还未明朗的时候,日本媒体又突然爆出“毒包子”和“鲭鱼事件”的新闻,将事态进一步扩大。据2月19日《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报道,“在中国山东一家公司生产的韭菜包子中检测出微量甲胺磷”。《产经新闻》接着做出大篇幅的跟进报道,说大阪市认为检出的农药可能是“原材料中的残留农药”,并称“(甲胺磷)含量超过了《食品卫生法》允许的标准”。
       对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就此事件发布的指示,《读卖新闻》认为中国政府之所以采取“严厉姿态”,是为了避免“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中国食品在国际上产生信任危机”。对于日本政府的反应态度,《朝日新闻》评论说,尽管日本政府对中国方面的应对给予肯定评价,但是日中之间“仍然存在能够刺激国民感情的敏感话题,如东海问题、历史问题等”,并暗示日中关系“仍然比脆弱”。
       日本媒体不遗余力地报道“毒饺子”事件,也让在日华人商铺的生意受到了牵连。据2月14日《国际先驱导报》文章《“饺子事件”连累在日华人》(记者孙巍)报道:“由于日本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使用了‘中国制造’的字样,使得饺子之外的中国商品也受到牵连。”文中还说:“……食物中毒导致中华食品的整体形象下跌,估计难以吸引到客人。”
       [事件进展]2月28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公安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公布了日本水饺中毒事件的最新调查进展。公安部表示,根据目前的调查,中国警方认为这一事件不是因农药残留问题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而是人为的个案,且在中国境内投毒的可能性极小。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当晚对中国方面的积极配合给予了肯定。
       针对中方的这一表态,日本媒体纷纷表达出了不满。炒作鼓手《产经新闻》2月29日刊文,称“因中国方面非协助的姿态让日中的合作调查失去了方向”。《日本经济新闻》则对中方的表态持悲观态度,称:“中国公安部举行记者招待会……让饺子事件这一日之间的‘火种’影响愈加扩大。”“对福田首相来说,胡主席访日是扭转他低迷支持率的大好时机。但东海问题悬而未决,现在又出了饺子问题,这个算盘恐怕是不好打了。”《朝日新闻》以“暗示农药在日本混入”为主标题,认为“中方发言虽未明说,却强烈暗示农药是在日本国内混入的”。
       [事件进展]3月12日,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表示,对于在日本发生的“饺子中毒”事件,中方高度关切。为了查明真相,中方的调查工作将会继续进行下去。3月13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饺子发生甲胺磷农药中毒事件,只是个别事件,而不是生产加工质量的事件,应该让个别事件成为个别,中日双方能够建立起长期的卫生食品安全机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方媒体都在这场风波中表现得丧失理智。2月16日《周刊东洋经济》发表题为“‘毒饺子’骚动与危险妄想的谎言”的文章,肯定了这起事件并不是中国食品的质量问题,而“只是一个特殊的‘案件’”,并称“中国产食品并不危险。”2月20日《东京新闻》发表题为《饺子问题,应该立即斩断不信任的恶性循环》的社论,称“围绕事件的报道,双方都要求对方找原因,而且不相信对方的解释,如果任由这种不信任恶性循环,将使国民感情恶化,动摇日中关系。”3月1日《朝日新闻》发表社论《应冷静地消除对立》,文章指出,“希望中国方面继续调查,也希望日本警方在调查时不要放弃农药在日本混入的可能性……”
       
       中方媒体的理性回应
       面对日本媒体疯狂炒作“毒饺子”事件,中方媒体给予了坚定的回应。
       在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于2月1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之后,2008年第6、7期合刊《瞭望》新闻周刊上发表标题为《莫让“毒饺子”发酵》(作者孙建红)的文章:“……坦率地说,当前中日友好的基础还很脆弱,双方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等方面还有不少矛盾和分歧,这其中,媒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者希望“日本媒体丛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多报道有利于发展两国友好的事情,对于两国之间存在的个案或问题,尽量客观、冷静地负责任报道。”
       2月16日《光明日报》“视点”专栏文章《报道饺子事件须客观公正》一文批评日方一边倒的报道倾向:“在事件的真相尚未彻底查明的情况下,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中方显然是不公平的。而将一起单独的个案与所有中国食品的安全问题联系起来更是一种缺乏理性的行径。” 2月21日《环球时报》要闻版《食品风波考验中日关系》一文中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的观点说:“无论是‘毒饺子’事件,还是所谓‘毒包子’事件,都是事实没有调查清楚的非常个别的案例,拿这样的事来大肆渲染,可以制造中国食品不安全的舆论氛围,在日本社会中进一步强化中国的负面形象,显然,一些日本媒体的用心是不良的。”3月4日《世界新闻报》刊登专家分析,探究日媒恶炒“毒饺子”背后的深层原因,文章说:“在此次事件中,《产经新闻》等右翼媒体表现非常活跃,因为它们认为,中日关系越好,它们的‘发展’空间就越小;而此次‘毒饺子’事件,给了它们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它们企图通过一系列报道和舆论操纵,将日本民众的不满引向中国,破坏中日关系友好的大局。”
       第三方媒体的关注点
       在共同社率先发布关于“毒饺子”的消息之后,很快便吸引了其他国家的注意力。中日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共同邻居韩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据2月1日《环球时报》报道:“1月31日,韩国采取行动,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饺子进行清查。”“韩国有关部门官员已经同中国方面进行了核实,确认韩国没有进口与问题饺子同一品牌的产品。”
       2月4日,韩国《朝鲜日报》发表题为“毒饺真相扑朔迷离 中日两国大打攻防战”的文章,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中日两国政府在这起事件中反应——“在中方发表调查结果后,日本政府一度要提出正式抗议的强硬态度多少有所缓和。日本外务大臣高村正彦表示:‘只要两国政府齐心协力查明原因并制定防止再次发生的机制,就能尽量减少(此次事件对两国关系造成的)影响’。”
       同日,西方媒体也连篇累牍地报道了此事件。法新社以“中国告诉日本 中国关心食品安全”为题的报道,称“2月4日,中国食品安全官员李春风率领的中国专家组已同日方进行了第二轮会谈。日本官员说,双方的会面本应该在上午结束,但直到下午才完毕。日本相关官员说:‘双方会谈气氛友好’。”法新社还在文中提及,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日本进口食品的第二大供应商。路透社则从政治关系角度分析该事件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作为地区对手,中日两国关系一直十分敏感,但在胡锦涛今年春天访日前,双方似乎都试图将此事件影响最小化。”路透社在报道中还说:“‘毒饺子’事件也成为令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头疼的事,日本反对派和媒体批评政府反应太慢。”2月7日的英国《金融时报》刊登题为“不那么糟糕的中日关系”(作者戴维?皮林)的文章:“过去15个月来,北京和东京在修复破损关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就算是饺子事件,也可以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比如说,它向日本人民证明,他们的利益与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交织在一起的。在日本进口的食品中,有大约17%来自中国。”对于中国政府的应急公关能力,该报评论说:“……这一事件掀起了一轮引人注目的饺子外交,中国政府已值得称道的速度对事件进行了调查……”
       究竟是谁的“毒饺子”
       日方媒体对于“毒饺子”事件的报道,从最初的单纯的食品安全问题,慢慢转变为一场目的不纯的炒作游戏。新闻的发布者不顾及“真实性”这一新闻的根本原则,而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和“主题先行”的报道套路企图获得高曝光和高注意率,在新闻传播中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我们从媒体对于这一事件的集体报道中可以看到,哪些媒体是偏执和居心叵测,哪些是公正且明察秋毫的。
       毕竟,“毒饺子”不是媒体的毒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