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拉美四国外交纠纷台前幕后
作者:张家哲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不久前,哥伦比亚军队越过哥厄边境打死了哥反政府武装的二号头目雷耶斯,引发了与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尼加拉瓜三国的激烈外交冲突。委、厄两国剑拔弩张,陈兵边境,似乎又一场巴拉圭战争式的冲突就要爆发。但这场外交危机又很快戏剧性地转危为安。
       不过,这场危机却折射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它们不会因为四国总统的握手言和而消失。
       到底这些问题因何而来,又会如何发展?
       ■拉美游击运动“余波”未平
       上世纪60年代,在古巴革命的影响下,几乎所有的拉美国家都出现了游击队组织和活动,形成了一股令世人瞩目的游击运动高潮,并成为当时拉美政治生活中的中心问题之一。上世纪70年代,军人政权纷纷取代文人上台执政,在美国全力支持下加强了对游击运动的打击和镇压,游击运动在整个拉美大陆转入低潮。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苏联调整了整个外交战略,从拉美地区全面撤退,停止向古巴、尼加拉瓜以及一些拉美国家的游击队供应武器,提倡通过政治手段解决游击队问题。
       与此同时,拉美政治民主化进程,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多个拉美国家相继举行了大选,实现了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和平政权交接,许多国家的游击队领导人纷纷表示放弃武装斗争,参加全国选举,加入民选政府工作。大部分国家的游击队问题都得到了较理想的解决。
       只有少数游击队偏离了原来较为正确的武装斗争路线,走上了搞绑架、走私、贩毒、爆炸、暗杀等恐怖主义和暴力主义的道路,如秘鲁的“光辉道路”,乌拉圭的“城市游击队”等。但这些组织都已不成气候,失去民心,对本国的影响力基本上已经丧失。
       哥伦比亚是目前唯一没有“搞定”游击队的拉美国家,国内仍留有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人民解放军(EPL)、“民族解放军”(ELN)和M-19等较为强大和活跃的游击队组织。
       本次事件的“导火索”FARC创立于1966年,最初以分田地和夺取政权为纲领,主要在安第斯东部山区森林地带开展活动;后来发展到国家北部,开始从事香蕉生意;然后又发展到西南部和东部等农牧业和石油地区。上世纪80年代,该组织又发展到东南部生产和贩卖可卡因的亚马孙地区,曾在那里重创政府军。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游击队转而采取绑架、谋杀、炸弹爆炸和抢劫等方式活动,殃及许多普通百姓。该组织现有大约1.6万至1.7万名成员,分为7个集团、63个阵线,每个阵线大约有40至150名游击队员。该组织年收入估计超过5亿美元。
       数十年来,哥伦比亚历届政府对这支武装不断实行打击,同时还采取和谈手段,又打又拉,但始终未能将其制伏。2002年乌里韦总统上台后,在美国的全面帮助下,大大加强了本国的军事力量,加大了对其打击的力度,FARC的势力大受削弱,已成强弩之末,被迫撤往边境地区活动。
       ■拉美各国一次政治“亮剑”
       “有理却违法”
       就在前不久,地球的另一面也发生了一个非常类似的事件:土耳其军队大规模越过边境,深入伊拉克领土打击反土政府武装——库尔德工人党。此举引起了伊方的强烈不满和抗议,认为是对伊主权和领土的严重侵犯,不过,由于土伊两国在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一致,伊拉克政府没有作出过度和激烈的反应。美、欧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也都没有作出很强烈的反应。
       土军的行动涉及到当前国际上一个很棘手的“两难”问题:“有理却违法”。从道理上讲,土耳其在国内很难打击到这支将根据地设在邻国的反政府武装,而后者却能轻易越界骚扰或攻击,遭到反击后又轻易退回边界。土军这么做,实在是“迫不得已”。但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土耳其的做法又确确实实侵犯了邻国的主权和领土。
       踩上“地雷阵”
       哥伦比亚的情况与此相近:FARC退到人烟稀少、地理自然条件复杂的边境地区活动,确实使哥伦比亚政府军的清剿遇到了难题。也许,哥伦比亚的乌里韦政府从土耳其军队的行动中得到了一些“启发”,也想效仿一下,却没料到由于两地的地缘政治和博弈对手不同,结果差点踩上了“地雷阵”。
       问题首先在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三国政府在对待FARC的态度上不像土伊那样一致:前者视其为“叛军”和“恐怖组织”,而后二者则视其为“革命者”、 “反美斗士”,并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支持。至于支持程度和范围到底有多大,目前双方各执一词,说法不一。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在这次事件中,与以往在对待拉美国家间冲突时尽量充当“和事佬”或“仲裁人”的姿态大不相同,很快就公开表态支持哥伦比亚政府。从中我们可以猜测美国在这次击毙雷耶斯的过程中,可能向哥提供了包括技术和情报在内的直接帮助。美国的公开卷入,自然大大激怒了一向以“反美斗士”自居的查韦斯及其追随者厄瓜多尔左翼总统科雷亚,觉得本来侵犯主权和领土就不能容忍,而美国不顾国际公法公然为哥伦比亚说话就更不能容忍!因此,查韦斯的满腔怒火一下子发泄到了哥伦比亚的乌里韦头上,但明着是针对哥伦比亚,实际上则是针对美国。
       “左”“右”道不同
       再次,哥、委、厄的执政者在政治理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哥伦比亚乌里韦政府被认为是一个亲美的右翼政府,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每年接受美国6亿美元援助,请美国军官帮助训练军队,与美联手打击贩毒集团和反政府武装,在国内搞自由主义经济……而委内瑞拉查韦斯政府则是激进的左翼政府,不但反对与美国搞美洲自由贸易协定,而且还要另起炉灶搞“玻利瓦尔替代计划”,并处处与美国唱反调,与古巴友好亲近,反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厄瓜多尔的科雷亚与查韦斯具有共同的思想和理念,上台执政后向查韦斯看齐。
       由于在治国和外交理念上的巨大分歧,哥伦比亚与委厄的关系,多年来都不那么友好。此外,尼加拉瓜的奥尔特加政府也是左翼政府,在政治上倾向查韦斯,特别是奥尔特加对十多年前他被美国支持的查摩罗夫人拉下马和解除游击队武装的事情记忆犹新,这次碰到美国插手,自然要加入报“一箭之仇”。
       因此,拉美不同政治倾向的政府通过这次边境事件,都进行了一次政治“亮剑”。
       ■群龙无首争抢领头“宝座”
       迄今为止,拉美地区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举足轻重的主导性国家,或曰“领头羊”。
       巴西虽然从国土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上都位居拉美第一,但由于历史、文化和软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它并没有成为地区主导性国家。阿根廷和墨西哥也因为自身的缺陷,不足以成为拉美的“领头羊”,这种状况正好给像委内瑞拉这样具有雄厚能源资源的国家出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机会。
       这些年来,查韦斯频频发力,以石油为武器,在拉美寻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盟友:古巴、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尼加拉瓜,以反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反美、国有化、脱贫等为旗帜,试图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拉美发展道路来。在卡斯特罗宣布退休逐渐淡出的背景下,查韦斯非常想使自己成为拉美左派的新旗帜。同时,查韦斯还用丰厚石油收入的一部分,从俄罗斯那里采购了相当数量的先进武器,大大加强了其军队的实力,企图成为安第斯地区的一个大国。
       但委内瑞拉加强国家实力、提高国家地位的势头,遭到了哥伦比亚的严重挑战。
       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的关系近年来一直较为紧张。因为哥伦比亚近年来的几届政府,都选择了亲美政策,接受了美国的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加大了对贩毒集团的打击,并坚持搞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势头多年良好,人民的满意度增加,这也是去年乌里韦以高票当选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原先腐败、战斗力很弱的哥伦比亚军队经过这几年的整顿以及装备大量美国先进军事物资,实力大为提高,已成为一支拥有20万人员的精良部队(委内瑞拉为10万),在安第斯地区位列第一。这一点显然使查韦斯深感不快。
       因此,这次尽管哥伦比亚军队是越过哥厄边界而不是哥委边界打击反政府武装,查韦斯还是产生了“受到威胁”的感觉,并认为这是一个抨击美国及其“走狗”的难得机会,做出了超乎意料的激烈反应。
       ■“拉美凝聚”仍是主流意见
       尽管委、厄、哥气势汹汹,剑拔弩张,互相攻击,摆开了要开打的架势。但熟知这些国家内情的国际人士都知道,大家都不过是在造声势,真打是打不起来的。首先因为,哥、委、厄三国是邻国,彼此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十分密切,本来都是安第斯集团的成员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哥委双边贸易2007年达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委内瑞拉每年要购买大量哥伦比亚的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保证国内老百姓的需求。一旦开战,只有“双输”没有“单赢”。
       其次,大多数拉美国家,特别是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这样的大国,不希望这三国大打出手。因为它们深知,为了拉美地区的发展和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北方超级大国,拉美必须加强团结和实现经济一体化,而不是闹分裂、窝里斗。在2007年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大家将议题定为“拉美凝聚”,正是拉美各国的主流意见。因此,在一阵喧闹后没有多少时间,在里约集团会议上,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公开向厄瓜多尔道歉后,四国首脑握手言和,互拍肩膀,一场外交风波就此平息。这种风格,大概也正是拉美人的一大特色吧!
       (摘自3月14日《新民晚报》,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问题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