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闽商四重属性:新势力构造运动
作者:姜 蓉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爱拼才会赢——福建商人的集体欢唱。
       商本文化炽盛、创业创富冲动,不甘现状的闽商,毅然决然地自我放逐、嗜“赌”拼斗。
       向外生长、区域结“果”;极端传播、攀比效仿;豪赌血拼、孤注一掷;产业集群、路径依赖。新闽商正是依凭这四重属性,构筑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商业力量。
       但是,四重属性直接对应的争议与争论从未停歇,唯有“顺势而为”,“会拼”的新闽商“才能赢”。
       任何一个福建商人,都会庄重慨然地用闽南话高歌一曲“爱拼才会赢”。不过,现在闽商群体对这句经典词句的最新解读是“会拼才能赢”。
       审视、探究、追问闽商,我们发现,海洋文明与移民文化以及闽人与生俱来的的商业基因,相互融合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催生出开放的商业理念和宽阔的行商视野。
       这些是闽商从商人向企业家转变的内在逻辑和必然。
       海商“图腾”闽商的“胎记”
       做公务员、自行创业、偷渡澳门。
       23年前,雷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国斯高中毕业,当年的他面临如上的三大选择,丁最后选择了第二条道路——自行创业。
       丁国斯的抉择是福建人百多年来人生际遇的缩影。
       自古而然,闽风尚贾。翻检典籍,闽字有虫蛇出没之地的意思,意指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恶劣,加上土地贫瘠,不适宜农耕。因此,“出海从商”就成了闽南人的最佳职业选择。
       有学者认为,所谓“闽商”实际上是“海商”。追溯源头,闽商最为辉煌的时期恰是郑成功和他父亲郑芝龙率领海商集团纵横东南沿海的明清岁月,他们军商合一,被欧洲人称为海上王国的统治者。郑氏父子驰骋海洋的冒险精神,以及开放兼容的国际视野,是闽商身上“海洋文化”的集中投射。
       敢打敢拼是根植于闽商灵魂深处的商业信条。而这正是海商文化的具体特征——置身惊涛骇浪之中,屹立潮头、处变不惊、敢打敢拼。正是这种商业精神的支撑,18世纪中期始,在东南亚各国形成了经济实力强大的福建帮。东南亚涌现出陈嘉庚、郭鹤年、黄双安、林文镜等商业巨子,在海外,闽商无疑成为华商的标志。
       海外的成功为新一代闽商的成长提供了原始资本基础。
       除了漂洋过海,闽商有着天然的向外生长的基因与动能。即使是黄如论这样鼎鼎大名的海归闽商,其辉煌的顶端也并非在福建本地实现。1986年,黄如论前往菲律宾淘金。在那之前,他一直在福建连江的老家做小买卖。1991年带着从国外赚回的“第一桶金”,回福建开始投资房地产,很快发展成为福建最大的私营房地产商。1999年,黄如论将重心转向北京,打造了世纪金源地产标杆。
       在北京地产圈,素有“东财西世、南海北冠” (财——杨孙西香江国际的财富中心;世——黄如论的世纪金源;海——许荣茂的海外集团;冠——韩国龙的冠城集团)的经典说法,这4可谓闽商显赫的“四大家族”。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豪赌
       这里是晋江一家四星级酒店,幽雅静谧的大堂吧,一位福建籍青年人在和记者高谈阔论他的理想,并自诩为“浓情而执著的理想主义者”,对于事业对于品牌。
       这个人是福建利郎集团董事长王良星。
       王良星一本正经地对记者说:“我想做企业家,而不是商人。”说这些话时,王良星没有一丝的做作。在他的概念里,商人是得利就跑、见好就收的那种市侩世俗之人,而企业家则是为了一个现实理想或者品牌价值最大化而不懈努力。从海外闽商和国内新闽商的发家史不难发现,闽商起家于海外贸易,但最后都归于品牌发展。
       检视闽商品牌观,存在着一个简单到直线的逻辑,做品牌就要打广告。近几年来,闽商在品牌传播上近乎偏执的一掷千金让外界为之惊诧、为之侧目。
       除了不惜血本地请明星代言,广告投入上也是一掷千金,甚至有极端化的倾向。很难想象,一个企业把销售收入的60%拿出来打广告,这在福建并不鲜见。
       几年前,劲霸男装曾在某杂志上征集广告语,当时奖金仅1万元。2006年世界杯期间,劲霸以3800万元的大手笔拿下“世界杯射手榜”。在一段时间内,CCTV5频道也被戏称为“晋江频道”。仅2006年,晋江企业就为央视贡献了7亿多元的广告费。品牌狂飙的极端传播,给福建本土企业扩大知名度的同时,也招致针对闽商的“浮躁、非理性”的漫天批评。
       有学者指称,闽商在品牌打造上,“重明星效应轻品牌文化内涵,重广告包装轻品牌整体战略”。这种倾向很容易导致品牌在极速扩张之后,企业成长难有持续。事实上,早先已有福建企业因为不计后果狂砸广告,致使其走向颓败。
       孤注一掷的决心与决绝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辜胜阻说,企业家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眼光,能够看到市场潜在的事业;二是要有冒险精神,从而获取市场的利润;三是要有经营能力。其中,冒险精神是企业家最重要的一点,闽商的冒险精神非常突出。
       闽商富于冒险精神,缘于宋元以来海洋贸易和明清时期犯禁下海的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闽商的冒险性中有很强的赌性。王良星告诉记者,这些年做生意最艰难最窘迫时,连请人吃饭的1000块钱都拿不出来。利郎男装在请陈道明作代言人前已经被巨量库存压得喘不过气来,企业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王良星将经销商预付款的80%挪做他用,请出陈道明代言。在做出这样一个痛苦决定之前,王良星连续一周闭门不出、独自伤戚。他并不知道,这最后一搏究竟是死还是活。结果,他赌赢了,从生死线上拉回了利郎。
       劲霸男装董事长洪肇明端坐在记者面前,年逾古稀,衣着简朴。
       仅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洪肇明说起创业经历,竟然不由自主地浊泪潸然。他说,当年的经历不堪回首。上世纪80年代初,洪肇明47岁,家境贫寒无以为继,只好自己创业,可是到52岁依然一事无成。决定上马做服装时,没有任何创业资本,借着高利贷,拆下两扇门板做裁床,做了衣服拿到石狮去卖。有人做过非精确统计,一般来说,创业的成功率至多10%,而对于一个52岁的老人,创业成功的几率更是微乎其微。
       孤注一掷的决心,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成就了为数众多的闽商品牌。
       闽商是最不像“帮”的商帮,虽然在世界各地都活跃着闽商的身影,但是他们大多是“单打独斗”。除了“爱拼才会赢”这种深入闽商骨子里的理念,“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更是被闽商奉为至理箴言。
       福建生意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生意再小也要自己当老板,而不愿意跟人合作。比如很多人宁愿自己开个小店当老板,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这体现在区域集群经济上显现出横向产业集群的特征。比如,纺织服装集群,主要分布在晋江、石狮、南安市;鞋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晋江;电子制造集群以厦门为主;建陶石材集群,主要分布在晋江、南安、惠安等地。产业集群意指:相同的产业以及支持该产业的相关企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福建特色的产业集群有着如下特点:积聚经济、专业分工、创新环境、合作竞争、路径依赖。
       这种集群经济创造出的区位品牌价值不容忽视。在福建采访,记者多次追问企业同质化竞争的现实考验。而大多数企业都对这个问题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中国市场很大,区位品牌间虽然有竞争,但区位品牌也是一种无形资产,能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
       但是,也有专家毫不客气地指出,闽商赖以骄傲的产业集群多数处在“微笑曲线末端”,且已错过转型的最佳时机,前景莫名、未来难期。
       对于闽商新势力来说,这是杞人忧天吗?
       
       备忘录:
       《亚洲周刊》公布的“2003年度国际华商500强”显示,除台湾企业外,264家华商中,闽商有101家,其中东南亚国家 83家。另外,菲律宾华人企业前十名中,有6家是闽商。
       据统计,闽籍华侨约有1086万人,分布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籍的港澳同胞约120多万人,闽籍台胞几百万人。闽籍华人资产存量估计超过3000亿美元。
       双面闽商:一面是浮躁 一面是实干
       从地缘上来看,福建人天生富有经商的基因,这与福建的自然条件有关。我小时候在东北长大,那里土地肥沃,不用很辛苦,就能得到不错的收成。而闽南是沙土地,多适合种花生、地瓜之类,土地相对贫瘠。因此,那里的许多人不得不出外打拼、漂流海外。
       福建商人看上去更精明,善于动脑和自我保护。福建人极度敏感,且动作迅速。,我认为,这一代闽商的特质很鲜明:学历普遍不高,但懂得把握机会,崇尚“爱拼才会赢”,具备相当的胆识与魄力。闽商的独特气质在于:对市场天生敏感,决策的果断性以及善于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力方面,福建商人的行为让人惊诧。晋江一位老板第一次见我时说,“我只有初中学历。”可他和我谈的全是市场营销的新鲜观点,这些内容全来自他在市场一线的具体实践。我去该企业讲课,高层全部坐在第一排,而且是记笔记最认真的人。拼命学习、不耻下问是许多闽商的特点,他们爱和学者交朋友,不为虚荣,更多是为了解决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闽商兴起之初是盲目地从事商业活动,当个别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时,同村、周边的企业也开始相互模仿。由此,晋江的服装鞋帽业、惠安的建筑业与石雕业、长乐的纺织业、周宁的钢材业等产业集群自发形成。随着时间推移,从无竞争、弱竞争状况,逐渐向无序混战演变。这一时期维持了10年以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到90年代中期。在这一无序混战时期,相当多的企业都有投机和赌博成分,发展思路并不清晰。幸运者凭借机会、好点子,脱颖而出,再回头去总结,却找不到经验可循。无序混战期过后,企业间的优胜劣汰开始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企业通过大力度、高密集的广告投放提高了品牌知名度,许多企业群起效仿。但是,当企业难以将市场压力转化成提升动力时,只能大伤元气、衰败江湖。这一时期,一些企业几年前还大做广告,很快就悄无声息了。留下的是那些有实力而又思路清晰的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开始进入了整体品牌提升阶段。
       今天的闽商,有些还未完全脱去浮躁和稚气。比如,聘请职业经理人相对盲目,虽然非常重视聘请职业经理人,但缺乏判断力。有的盲目信任经理人,有的不知如何评判经理人的能力高下。一些企业家要么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过高,要么看不准人。同时,由于兴起的时间都很短,许多企业做大之后,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产生了短视心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长久思量,对企业发展缺乏系统性规划。还有很多人是今天做今天的事,明天做明天的事,急功近利;有的企业则是盲目引入咨询顾问机构,形式重于内容。
       由于闽商崛起的历史还很短暂,我们还难以对这一群体有更为成形的定义。但是,也许从没有在哪个国家、哪种市场环境下,能够诞生这么一批起点如此之低,崛起如此之快的企业家群体。在短短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他们已经迅速地从懵懂,转变成基本摸清市场发展规律的现代企业管理者。新一代闽商的崛起不过10多年,一切都是新的,有浮躁和短视的弱点,也有敏锐和敢拼的特质。(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曾路)
       (本组文章摘自2007年9月10日《中国经营报》,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