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血疑——上海脐带血库事件媒介寻踪
作者:贾 玥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要想追溯媒体竞相报道上海脐带血库涉嫌污染事件的源头,就不能不将目光回放到4年前上海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挂牌成立的那一天。据2004年2月12日上海《新闻晨报》报道,“今天,由市红十字会、市血液中心、市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本市首家具有资质的上海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本市一家集干细胞库、干细胞研发和应用的‘生命银行’正式问世。”
       正是这家“生命银行”的诞生引发了一场持续时间达一年半之久的脐带血库涉嫌污染事件。起初媒体所给予该脐带血库的美好愿景不得不面对来自现实的严峻考验。2006年10月31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赵何娟发表文章《私营企业介入“上海脐带血库”调查:当公益碰撞商业利益》,文中首次披露,上海市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其实为一私营企业,而且在脐带血检测以及与客户协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规范操作,与其对外宣传的慈善性非营利机构性质不符。”
       这篇“突如其来”的报告瞬间引发了媒体对于该事件的集体关注。文中指出了促使记者调查此事件的导火索:原来,2006年8月7日,上海脐带血库的三名业务员向上海市政府递交了一封举报信,矛头直指血库的“非规范操作”。这三名业务员在举报信中写到,“目前已经入库的2000多份自存的脐血样本中,已经有200多份被细菌或病毒感染了,而脐血库只顾眼前的金钱利益,弄虚作假……”。
       而在这三名业务员发布这封举报信的第二天,血库负责人章毅就知道了她们的“叛举”。据《南方周末》记者朱红军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郭静、张军于2008年1月10日发表的文章《血疑:上海脐血库事件调查》中透露,当年的8月10日——也就是“举报信”出现后的三天,这三名业务员便“正式被停职”。
       这封举报信像一枚“重型炸弹”一般横空出世,首先让人们对于上海市脐带血库的公益性质产生了疑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赵何娟发现“在上海市干细胞公司的官方网站、相关医院的宣传资料以及上海干细胞公司与客户签订的协议都有这样的文字介绍:‘上海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是经过上海市国资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工商局等委办批准共同出资组建成立的高科技、慈善性质的公益性公司。’”但其随后在上海市工商局查到的资料却显示,“上海市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2000万元,其中上海市血液中心占10%的股份;上海市红十字会占20%的股份;上海聚康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占70%的股份,确属私营企业。”
       2008年第4期《瞭望新闻周刊》的《上海脐血库事件直击》(记者仇逸、刘丹)一文中同样对该脐血库的公益性质进行了质疑。文中援引上海国浩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斯伟江的话说:“事实上,真正有《血站执业许可证》的只有上海脐血库,而对外经营的是上海市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属‘挂羊头卖狗肉’,根本不具备开展采脐血业务的合法资质,属无证经营。”
       上海脐带血库分为公共库和自体库(公共库的干细胞主要面向需要进行移植但自体干细胞没有被保存的病人;自体库则是在出生或健康时,将干细胞采集一部分予以保存,在自己或亲属生病时用来治病)。据2006年第23期《南风窗》文章《上海脐带血库调查:“潜逃”真相》(记者李北方):“关于是否可以设立自体库,相关法规没有规定,但对脐血库的经营性质却早有明文规定。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管理办法(试行)》的第二条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脐带血采供活动’,而2007年3月1日起实施的《血站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不批准设置以营利为目的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等特殊血站’”。
       那么,既然存在脐带血的公共库,为什么自体库的生存空间还会如此广大?这似乎与这样一个事实有关,那便是:公共库的存血靠“捐赠”免费储存,而自体库则为自费储存。
       赵何娟的那篇报道中提到,“内部业务员透露,在达到国家对于公共库德验收标准1000例后,上海脐带血库便蓄意抬高了公共库的入库门槛,比如血量提高标准……而其内在逻辑是:因为免费保存,每多一份捐赠则意味着血库得额外永久地承担一笔保存费用。”
       以上是媒体对于上海市脐带血库经营性质的怀疑,而至于举报信中所称“脐带血样本有200多份已遭感染”则吸引了媒体和公众更大的注意力。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赵何娟在文中透露,上海市干细胞有限公司的一名内部人员向该报提供了一份名单,上面显示部分客户的脐带血虽经该公司“检验合格”,但“实际上血液已被细菌感染”。而她随后联系了名单中部分家长,发现“2006年6月之前名单中家长的检测报告一栏‘均为合格’,而其他不在名单中的检测报告多为‘无菌生长’。”
       赵何娟对这两份截然相反的报告产生了疑问。面对她的质疑,上海市干细胞血库负责人章毅解释为“无菌培养一栏标注为‘合格’的脐带血报告,均为第一次检测为阳性(带菌),第二次检测却为阴性(无菌),那么就给予‘合格章’,而如果第一次检测就是阴性的,就给予‘无菌生长’章。”
       而赵何娟采访的“南方某著名医院脐带血临床移植专家”对此说法却做出如下表示:“一般情况下,(脐带血)都只做一次检测,如果有菌就是有菌,并且一般会再深入分析具体的菌种。如果说本检查出来有菌,又重新检查为无菌,就认为是无菌”,是不规范的行为。”
       在《南方周末》记者朱红军的报道中也认同了这一说法。他采访了中国军事医学科学研究员脐带血权威唐佩弦,唐称“(脐带血)只要有一次阳性结果,就应该废弃,做再多的检测,呈现再多阴性结果,都无法推翻已有的阳性结论。”
       针对媒体对脐带血安全性连续不断的质疑,上海市卫生局于今年1月15日做出了正面回应。据1月15日“中新社”报道:“上海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今日就社会广泛关注的上海市脐血库事件做出了相关表示。他说,上海市卫生部门没有发现脐带血受到人为污染,同时,经过调查,脐血库 初、复检结果均未发选认为篡改的迹象,另外,上海市采集自体脐带血有五千多份,其中有数百份因检测不合格而未予入库保存。”
       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仇逸、刘丹的报道中,也提到了上海脐带血库与上海市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对于质疑的解释:“对自体保存的脐带血二次排查的标准从建库伊始就执行了。国内外各个脐带血库的现行入库标准对于细菌检测部分主要分为3种,其中有一种就是对于无菌检测初检呈阳性的脐带血再次复检,并对相对菌种进行鉴定,如结果为非致病菌,则作为合格脐带血进行保存,并表示,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政策均未对其学习军检测的方法、结果的处理、标准制定的程序等进行明确界定,因此目前该标准由各脐带血库自行制定。”
       目前,关于上海脐带血库涉嫌污染一事,媒体的调查结果与相关部门所给予的解释处于互相对立的状态。真相何时才会浮出水面,这不仅是社会舆论关心的问题,更是那些愿意花费不菲的费用以给孩子一个美好人生的自费储户必须要得到的答案。
       (作者为本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