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别了,免费塑料袋
作者:李 慧 颜维琦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称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要求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简称超薄塑料购物袋)。同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对超薄塑料袋的“封杀”和结束使用塑料袋的“免费午餐”,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消费习惯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执行中又将遇到怎样的现实困难和挑战,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用价格杠杆调整消费习惯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7年统计显示,我国超市行业全年使用塑料袋约500亿个,超市企业平均塑料袋的耗费量为销售额的0.2%,以超市类会员企业80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计算,塑料袋的消费量已达到16亿元人民币。
       “目前,塑料袋的大量使用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减少使用塑料袋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除了有利于环境保护外,还可以节约能源耗费,有利于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挖潜增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目前各大超市对此都积极响应。”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说。
       “塑料袋虽小,但针对塑料袋的这一规定意义却不小。”国家环保总局政研中心副主任任勇指出,目前人们大量生产、消费、抛弃塑料袋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压力很大,这一规定的出台非常及时,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正是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调整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国家开始从塑料袋这一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着手治理“白色污染”,意味着我国的环保政策正在日益融入经济生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了环保政策在消费领域的拓展延伸。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指出,国家此次出台“限塑令”可以说是人们的不良消费习惯引发的制度变革。只有从制度上“封杀”超薄塑料袋,才能从源头上扼制人们的不良消费行为。
       方便和环保,如何协调
       超市和商场为消费者免费提供塑料袋,初衷是为了方便消费者,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样的“免费午餐”却造成了塑料袋的滥用。新规定实施后,如何让消费者在享受方便的同时,为环保尽一份力?专家指出,二者的协调需要商家、消费者、生产厂家等的多方努力。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认为,首先,摆在商家面前的,是要解决消费者的方便问题。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后,企业应会同有关生产厂家,积极开发塑料购物袋的替代品,如可重复使用的布袋、小型便利的购物车及其他形式的产品。同时,在开发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应考虑到装袋时食品和用品、食品生熟的区别,以使替代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达到实用性和方便性。
       其次,超市应该调整收银工作流程。例如,设立顾客自带购物车的存放处;增加出租购物车服务项目;设置整理台,便于顾客自行装袋等。对于使用收费塑料袋的顾客,应明示价格,制定收费流程。考虑塑料袋单个价值低、没有条形码等特点,应对收银流程和系统进行适当调整,准备更多分币,以保证收银速度,方便消费者。
       再次,积极开展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企业应借助与消费者联系紧密的优势,通过店内广告、DM广告等形式,宣传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意义,提前对消费者进行解释说明,避免在实施过程中产生歧义和纠纷。通过广泛的宣传,倡导消费者自带购物袋,树立环保意识,形成以使用环保袋为荣的社会氛围。
       有效执行需突破三大阻碍
       在采访中,专家指出,禁止超薄塑料袋的使用和塑料袋的有偿使用的规定,在现实中还将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任勇认为,这一新政策执行的效果将会遇到三方面的阻碍。
       一是实际需求。在商场购物过程中,如果人们确实需要超薄塑料袋,短时间内又没有相应的替代品,就很难完全禁止它的使用。比如购买熟食,很难要求人们自带容器,因此从需求角度看,实施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价格制定。专家认为,塑料袋价格高低会对人们的行为取向产生很大影响,制定一个合适有效的价格体系,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过程,比如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用途、不同地区分类制定价格。目前有观点认为,有偿使用塑料袋后塑料袋的定价应当“高于成本价”,对此,任勇认为塑料袋不光有生产成本,还有对环境的影响和治理成本,从成本的角度考虑未必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倒不如根据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
       三是监管层面。专家认为,仅仅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远远不够,回收利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面对13亿人的消费群体,监管不能仅仅针对消费者,重点只能转移到商场,同时还要加强塑料袋回收,形成产业化的回收体系。
       齐建国指出,这次国家禁用超薄塑料袋,也需要看政策强度和执行力度。超薄塑料袋的完全禁止使用还面临不少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人们的消费习惯,养成良好的节约消费文化,提高人们节约使用塑料袋的自觉性非常重要。
       “从根本上说,这一规定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控制‘白色污染’本身,更多地意味着我们今后的环保要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做起。塑料袋涉及到千家万户,当人们在一起讨论塑料袋使用的时候,环保的理念正在不知不觉地深入人心。”任勇说。
       (1月11日《光明日报》,作者为该报记者。标题有改动)
       [链接1]各国“限塑”重疏轻堵
       ■德国不管哪种袋都收费
       德国大多数商店为顾客提供塑料、帆布和棉布3种购物袋。德国的塑料袋本身就是环保型塑料袋,是可降解的,质地好很结实,可以重复使用。不管顾客选用哪种购物袋,都要先付费。根据购物袋大小,塑料袋价格从7美分至74美分不等,帆布袋和棉布袋的价格约为1.47美元。尽管有诸多选择,但一些德国人购物时还是自备购物袋。还有人使用柳条筐或推车购物。
       ■法国免费以旧换新
       几年前开始,法国大型超市就相继推出耐用包装塑料袋,并同时停止提供“一次性”塑料袋。这样的塑料袋上还醒目地印着一个大灯泡,并且标有提示:请不要随地乱扔这个购物袋,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得到回收后,它可为一只60瓦的灯泡提供10分钟照明所需能源。
       现在在法国购物,可以花0.15欧元购买一个可反复使用的塑料袋,在最终用坏后,超市会免费以旧换新,并安全处理旧袋。
       ■美国改用可降解塑料袋
       美国超级市场里多年前就备有购物纸袋,供人们免费选用。制造这些纸袋的原料可以降解,主要利用回收纸张、玉米、甘蔗、竹子等材料。
       还有一些购物袋使用化纤材料,比如用回收的塑料制成线编制而成,好处是耐用和轻便。另一类是棉布类购物袋,用回收的棉花制品、旧衣服等为原材料制作,更卫生和环保。
       ■日本自备袋子购物打折
       日本政府规定,商家在结账时应主动提示顾客,需要塑料购物袋必须付费,并给自备购物袋的顾客提供积分优惠等。
       为鼓励顾客自备购物袋,去年日本一家大超市还自制了一种积分卡。顾客结账时如果不需要塑料袋则可以积分,每次盖一个戳,待攒够十个戳后,可享受100日元的购物优惠,数额虽然不大,但却极大地鼓励了顾客。
       ■英国有奖积分鼓励顾客
       英国主要大型连锁超市目前既提供免费塑料袋,也提供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售价10便士到20便士不等。大型连锁超市TESCO通过奖励积分的方式鼓励顾客不用塑料袋或重复使用购物袋,这种做法颇有成效。(张振安、王开虎、温玉顺、张玉清)
       (摘自1月12日《北京晚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链接2]“限塑令”遭遇五大误读
       
       ■塑料袋有毒?
       ■塑料袋是污染之源?
       ■纸袋比塑料袋更环保?
       ■中国塑料行业因《通知》遭到重创?
       ■环保是《通知》出台的唯一目的?
       ■误读一:塑料袋有毒?
       只要生产合格,塑料袋无毒
       塑料袋真的有毒吗?2002年,曾经有一头小须鲸死后被海水冲到法国诺曼底海滩,人们在它的胃里竟然发现了800千克塑料袋,小须鲸的死是被塑料袋给毒死的吗?如果塑料袋真有毒,这么多年下来,人们不是一直在服毒?
       对此,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占峰解释道:在国际上诸多国家加入的著名的环保公约《巴赛尔公约》里,几乎所有塑料都被认为无毒。就拿已经被绝大多数地方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白色泡沫塑料餐盒举例,主要成分其实就是聚苯乙烯和空气,而这完全是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和现在的经常爆出有毒传言的纸饭盒相比,它不但轻盈耐用成本还非常低廉。回收以后还可以制成建筑上的耐用板材,用处很多。
       “不易分解并不代表塑料袋有毒。”马占峰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认为集贸市场的超薄塑料袋有毒,是因为它们都由废弃回料加工而成,这些由垃圾中分拣、回收的塑料废弃物成分复杂,有的甚至曾经用来装农药、化肥,或者作为农地膜使用,不可避免地含有了有毒有害物质。而这些超薄塑料袋通常也是由小作坊制作而成,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卫生条件差,根本不可能达到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要求。本身就是要卫生整治的地方。
       但是,合格的塑料袋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应该不存在这种问题,比如,马占峰提到,我们衣服中几乎所有化纤布料都是用废弃塑料加工而成的。另有资料显示,生产30亿个塑料袋,要消耗500万吨石油。
       由此看来,塑料袋的“不环保”主要表现在它不易被分解而并非本身有毒。人们对使用塑料袋有危险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也是对“塑料袋不环保”概念的一个误读。
       ■误读二: 塑料袋是污染之源?
       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是乱扔
       北京宜家家居从2006年4月12日开始,就对卖场的塑料袋进行有偿使用。黄色大袋是一元钱一个,中袋0.5元,还有一种很结实可使用很多次的蓝色编织袋也是收费的,每个3.5元。宜家刚进入北京市场时,塑料购物袋其实都是免费提供的。当时宜家的店面是在马甸。当2006年4月12日,宜家搬迁到现在四元桥的新址时,开始对使用购物袋进行收费,不再免费提供。
       马占峰不否认,国务院现在下达限塑令是在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下的积极对策。他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这些大伙都知道,是现在时代的主题,我们国家肯定要与时俱进的。减少甚至禁止塑料袋的使用的确也是国际趋势,我们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国,肯定也不能逆趋势而动。”
       不过,在承认塑料袋的确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余,马占峰对多数人视塑料袋为环境污染的“洪水猛兽”却不以为然。作为一个研究塑料再生利用近20年的专业人士,马占峰觉得自己有必要给“塑料袋”正名。
       “请你注意《通知》上的说法,‘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这才是塑料袋之所以产生‘白色污染’的真正原因。”他对记者一字一句地强调:“白色污染不是生产出来的,是人们扔出来的。”在马占峰看来,超薄塑料袋之所以“人神共愤”,最根本的就是人们把使用过的塑料袋随手乱扔,造成塑料的浪费。
       所以说,环境污染的罪过不是塑料袋本身造成的,这是人们的第二个误读。
       ■误读三:纸袋比塑料袋更环保?
       生产加工纸袋消耗能源远超塑料袋
       塑料袋要收费了,有些甚至要停产了,但是人们对包装以及相应的配套用品的需求并不会减少。随之而来的问题必然是我们拿什么当替代产品?
       记者在查询相关资料时,收集到一份来自美国化学协会(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的统计数据。上面提到,制造食品杂货塑料袋所需的原料比纸袋少40%;2000个塑料袋重30磅,而2000个纸袋重280磅;如果运送纸袋需要7辆卡车,运输相同数量的塑料袋只需要1辆卡车;一磅塑料生产所需要的能源比1磅纸生产所需要的能源少91%,与塑料相比,纸袋的制造和使用多产生70%的气体排放……
       对于这组数据,马占峰认为非常可信,“你只要考虑节省能源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以及塑料袋在填埋时比纸袋占用空间小多了,你就不会认为,纸袋比塑料袋环保了。”这一点,也是人们的第三点误读。
       ■误读四:中国塑料加工行业因《通知》遭到重创?
       这是中国塑料加工行业升级换代的良机
       很多人以为,《通知》的出台对中国塑料行业的发展是个重创。很多行业的人都在庆幸这事没发生在自己身上。然而,隔行如隔山,《通知》对中国塑料行业的影响,只有行内人才最清楚。
       近几年,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也清晰地反映到两会的呼声中,马占峰自己就收到过政协转来的一些关于塑料袋的提案。
       让马占峰尤其感到高兴的是,这次对于塑料袋,国家发改委非常重视行业协会的意见。就在去年7月25日,他参加了一个座谈会,而这个由发改委环资司组织召开的废塑料回收利用与污染治理专题座谈会,就是为《通知》的下发收集意见的。座谈会的参与者包括财政部税政司、北京市发展改革委、部分废塑料回收利用企业、塑料袋生产企业、大型流通超市及中国塑料加工协会、包装协会的代表。
       记者拿到这次会议的会议纪要,发现,其中五条主要内容的确在《通知》中都有明确体现:从生产环节禁止生产超薄塑料袋;从消费环节限制使用超薄塑料袋;从回收利用环节提高准入门槛;制定有利于废塑料回收利用产业化政策,加快产业升级;扶持有一定规模的正规废塑料回收利用企业发展。
       在马占峰看来,很多人提到《通知》阻碍了中国塑料行业的发展是对塑料加工行业太不了解了。这可以算是人们对《通知》的第四点误读。
       ■误读五:环保是《通知》出台的唯一目的?
       《通知》出台也为寻找新经济增长点
       如马占峰所说,人们现在都知道,塑料袋要有偿出售目的是为了环保。可环保的问题不是提了一天两天了,怎么这次出台这个《通知》显得如此突然?以至于全球媒体都对此大为震惊。
       知名英文网络新闻社区网站“Digital Journal”杂志网站的报道说,虽然现在还很难将中国归入“绿色”行列,但这个正在成长中的超级大国在这个有争议问题上向前迈出了自己的步伐。中国禁止塑料袋、鼓励使用布袋的举动让整个世界为之惊讶。
       《加拿大多伦多星报》在题为《中国大胆的举动》的报道中援引一位受访者的话说,“我希望其他国家都能效仿。如果加拿大能鼓励每个人使用布袋,我想我们会有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走中国的路吧!”
       面对国外媒体的惊讶,我们很多人还都处于一种自豪心态:你看人家都做不成,我们就敢说做就做……然而,扪心自问,出台《通知》真的是我们的环保意识强到了世界先进的地步了吗?
       记者在中国塑协网上看到,2007年塑料行业十大热点中提到,继2006年9月15日国家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后,2007 年7月1日出口退税率再次下调至5%。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2007年第44号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从2007年8月23日起, 150个塑料原料及制品的海关商品编码位列其中。这意味着我们现在出口塑料产品不再像以往那样容易了。而原来,我国塑料原料一直是产不足需,每年都需大量进口,塑料制品产量却增长迅猛,并且以低端、低价产品出口为主,使得我国每年在花巨资进口塑料原料的同时,又大量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不仅出力不讨好,而且也增加了国际贸易摩擦。国家现在也不得不对塑料制品念“紧箍咒”,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一步,就从最低廉的超薄塑料袋开始。
       
       由此可见,《通知》的力度此番如此之大,并非仅仅套着一个“环保”的帽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通知》的更大目的不是为了减少而是为了寻找塑料行业的新经济增长点。这恐怕又是人们对《通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第五点误读了。(邓艳玲)
       (摘自1月17日《青年周末》,作者为该报记者)
       “限塑令”考验文明消费心态
       限塑令”的决定刚一传播,就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地赞同。
       从人类诞生至今的300万年里,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同时通过劳动创造出不同的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人类先后创造过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产能力得到越来越大的提高,从当初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转变成了后来的开发自然、征服自然。尤其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丰富,人类的足迹不仅踏遍了地球的所有角落,而且还把脚印留在了太空宇宙,这使人类逐渐陶醉于“征服自然界的胜利”之中。
       然而,进入20世纪后半叶,一个幽灵开始在地球上四处漫游,它让人类遭遇到环境污染、气象异常、资源枯竭、植被破坏、物种灭绝等一连串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这个幽灵就是生态危机。正是在人类为自己的无数个发明创造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地球上的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速度空前加快了起来。
       以塑料袋的“白色污染”为例。 1902年,维也纳工厂主马克斯·舒施尼发明并制造了第一个塑料袋,它的发明问世至今已有106年的历史,过去我们欢迎它的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给人类的生活起居带来极大方便,因而被称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20多年前,当南方的商店、超市首先开始向顾客附送塑料购物袋后,迅速普及到大江南北。当时的媒体曾热情讴歌这一“便民举措”,认为这开启了消费史上的新篇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方便却越来越让人头疼。因为在我国,一年消耗掉的塑料袋何止数百亿个,然而,大部分塑料袋的物理性质使它不容易被微生物腐蚀,也不容易自行降解,即使是把它埋在土里,也需要等上200年才会分解。当我们认识到塑料的弊端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我们又无奈地把它视作“白色污染”及“人类最愚蠢的发明”。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紧紧把握住世界发展大方向的体现。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着力解决我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体现出我们党推进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加强对“白色污染”的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少城市已开始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1995年,杭州成为中国第一个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此后,几十个城市也制定了类似政策。一些城市的超市和百货大楼等商场已停止向顾客提供塑料袋,并用不同的优惠方式向顾客推广环保纸品袋。但是人们发现纸袋子也未必环保,因为生产纸袋子的过程会带来更为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而要使纸袋子再循环利用,也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废弃不用的纸袋子还会占据更大的空间,在掩埋进行处理时,它会和大多数东西一样难以降解。从1994年起,铁路、环保部门就通过加强管理,禁止旅客向列车窗外抛弃废物,铁路两侧的白色污染问题已有显著改观。由于替代品在价格和品质上均无法与普通塑料制品竞争,“禁白”令常因应者寥寥而不了了之。特别是近年来大量使用的包装袋和一次性餐具等不良方式,使“白色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这也给我们当前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困难。
       “限塑令”考验人们的生态文明、心态文明,更考验人们的消费习惯。人们并非不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但是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却绝非易事。如今塑料购物袋已衍生成如此庞大的家族,在人类的生活中已无处不在。要改变依赖塑料袋的习惯,我们需要打一场攻坚战。在爱尔兰、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已出台一系列禁用塑料购物袋或必须有偿使用的规定,甚至立法禁用。仿此前例,我们可以根据国情,在硬性的条例规定之外,充分利用基层组织的力量,开展“无塑料袋日”活动,创建“无塑料袋居民楼、里弄和社区”,并倡导市民使用布袋或菜篮子。(苏智良)
       (摘自1月11日《文汇报》,作者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