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巴基斯坦的救赎
作者:陈 君 王 艳 叶海林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巴基斯坦的“铁蝴蝶”坠落了。世界失去了一位美丽的女人,伊斯兰世界失去了一位叱咤风云的女政治家。
       贝·布托并非完美,但她的悲剧已足以让人扼腕叹息。
       在国际社会与恐怖势力的斗争依然胶着的今天,巴基斯坦作为反恐前沿阵地,其重要性前所未有。世界需要一个稳定、民主、不向恐怖势力低头的巴基斯坦。
       岁末年初之际,巴基斯坦传来的爆炸声让人们在展望2008年时心中带着几分余悸。巴基斯坦人民拿出智慧和勇气,将给全世界纷扰的心情带来慰藉、信心和希望。
       2007年12月27日下午5点45分,在伊斯兰堡附近的拉瓦尔品第市,参加竞选集会的巴基斯坦前总理、人民党主席贝娜齐尔·布托遭遇袭击,大约30分钟后宣告死亡。
       谁非要置她于死地?1月14日,正在巴基斯坦协助调查贝·布托遇刺案的英国警方称,他们目前搜集到的证据显示,贝·布托在拉瓦尔品第遇刺是死于“基地”组织的暗杀。事件发生后,巴基斯坦局势濒临失控。
       ■骚乱
       贝·布托遇刺几小时后,在拉瓦尔品第市中心,人民党和贝·布托的支持者哭喊着、咒骂着,对执政者宣泄着不满。与此同时,在伊斯兰堡、卡拉奇等地,抗议游行变成骚乱。不少歹徒趁乱打劫,许多道路垃圾遍地,一片狼藉。
       当地时间2007年12月28日下午,在信德省的家族墓地,贝·布托被葬在父亲身边。丈夫扎尔达里、三个孩子和数十万支持者一道,向贝·布托作最后的告别。
       贝·布托的遗体盖着人民党党旗,由白色救护车运送,驶向墓地。从住宅到墓地的5公里行程中,大量悼念者向灵车涌来,他们掩面嚎啕,捶胸顿足,有人甚至昏倒在地。
       ■死因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等媒体援引人民党几名知情人士的描述,力图还原悲剧发生的瞬间:
       2007年12月27日下午,为备战选举,贝·布托到达拉瓦尔品第巴格公园向数千名支持者发表演说,呼吁民众支持人民党。
       黄昏时分,天色渐暗。贝·布托演说结束后走下了讲台,缓步迈向集会人群,微笑着和支持者握手。贝·布托还回过头对首席政治顾问萨夫达尔·阿巴西说:“怎么不跟上我呢?”
       穿过人群,贝·布托走向车队,坐进丰田“陆地巡洋舰”越野车中。
       人群簇拥着,令车子踟蹰难行。这时,贝·布托登上座椅,从汽车天窗探出身来。阿巴西回忆道:“我带头喊‘让我们为布托欢呼’,贝·布托回应道‘布托家族万岁’。突然,枪声响起。”
       “她好像躲了一下,但已经中弹,倒了下来。”阿巴西说。
       据媒体报道,枪手向贝·布托及其护卫连开数枪,她颈部和胸部中弹,袭击者随后引爆了绑在身上的炸弹,顿时火光冲天,烟雾弥漫,一片哀号。
       两天后,巴当地媒体《黎明报》援引巴内政部发言人的话说,在贝·布托身上并没有发现任何子弹或者炸弹的碎片。很可能是在她躲避袭击时,头部右侧撞到了汽车天窗的控制杆后受伤,不治身亡。
       这有别于医生此前透露的死因:因枪击受重伤,又遭炸弹碎片击中而死亡。一名参加抢救的医生说,她从贝·布托脖颈后部取出一颗子弹,这颗子弹损伤了她的脊髓,这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政府的死因解释将悲剧变成笑话。”人民党成员说,他们认为,政府的解释是为了推卸安全保卫不力的责任。
       ■恐吓
       其实,自从贝·布托结束8年流亡生活回国后,死亡阴影就一直伴随她。
       2007年10月19日凌晨,贝·布托的车队在卡拉奇遭到自杀性爆炸袭击,400余人伤亡,贝·布托本人幸免于难,但凶手至今下落不明。
       据巴媒体报道,贝·布托称知道幕后黑手是谁。她还透露,在回国前就接到警告,有4组自杀队已经开始行动,他们分别来自塔利班、“基地”组织、巴境内的塔利班组织和卡拉奇的一个组织。
       10月23日,贝·布托又接到了一封死亡威胁信,发信人自称是“‘基地’和拉登的朋友”,暗示贝·布托将在车里或卧室中遭致命袭击。11月13日,巴警方接到情报,显示有人要再度暗杀贝·布托。12月8日,几名不明身份的歹徒袭击了贝·布托的办公室,杀死了3名支持者。
       贝·布托遭袭身亡当晚,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著名主持人布利策公布了布托生前写给他的一封邮件。信中,布托批评巴官方对她保卫不够严密。比如,她要求乘车出门时,4辆警车应随时将座车包围起来。“从遇袭身亡现场的照片来看,她的要求显然没得到满足。”转交这封邮件的人西格尔说。
       布利策透露,贝·布托把邮件交给他的条件是:除非她遇袭死亡,否则不得公开邮件内容。
       ■凶手?
       “袭击妇女在伊斯兰教义中是被严禁的。我不相信哪个真正的穆斯林会攻击我,因为如果他这么做,是要受炼狱的!”针对死亡威胁,贝·布托这样说。
       案发的第二天,阿富汗“基地”组织头目耶齐德认领责任。
       巴政府同时也把矛头指向“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巴情报部门公布了监听到的一段电话录音,显示激进武装组织高级指挥官拜图拉·马哈苏德可能是幕后指挥者。马哈苏德领导的反政府武装一直在巴基斯坦南瓦济里斯坦部族地区活动,与“基地”和塔利班武装联系密切。在电话中,马哈苏德向下属表示祝贺:“这是伟大胜利。杀死她的人非常勇敢。”
       在布托回国后不久,巴主流报纸《每日时报》就报道了马哈苏德的威胁:“马哈苏德训练了成千上万的炸弹自杀者,决心杀掉布托,因为她是美国的代理人。”
       贝·布托亲西方的立场,一直被国内极端宗教势力和反美力量视为眼中钉。贝·布托生前多次指责“基地”组织,称“基地”试图把巴基斯坦作为“革命”根据地。
       2007年12月29日,马哈苏德的发言人发表声明,否认该组织与袭击有关,“不是我们干的。我们只针对美国人,不把巴基斯坦政治领导人当敌人。”他并表示,袭击妇女“不合乎我们部落的传统和教规”。
       “巴基斯坦大大小小的极端组织很多,极端主义和仇恨美国的情绪非常高,很可能是某个宗教极端组织或个人制造了这起袭击事件,无论它与‘基地’有没有关系。”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副所长孙士海说。
       在种种猜测中,甚至有人把矛头指向穆沙拉夫。
       巴基斯坦《每日时报》对人们的心理做了这样的分析:“多数巴基斯坦人凭直觉会认为这是‘特务’所为,他们可能是巴军队或情报机构中的激进派人士。对发生在这个国家任何不能解释或难以解释的事件,这是一个最容易的答案……反对穆沙拉夫的人也很希望每个人都这么想。它迎合了政客的意图,不仅能使穆沙拉夫政权失信于民,也能利用民众的愤怒和怨恨,向穆沙拉夫发起挑战乃至将其推翻。”
       孙士海认为,穆沙拉夫指使这起谋杀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现在是合法总统,又刚脱下军装,需要靠民主来巩固政权。而且在反恐等问题上,他也与美国取得一致,没有道理杀害布托。”
       2007年12月30日,巴基斯坦黎明电视台公布了一组枪手向贝·布托开枪的照片。一名戴墨镜、穿浅棕色运动衣的年轻男子随人群向前涌去,在距离布托几米远的位置上开枪射击。另一人在她车辆附近引爆了炸弹。
       政治谋杀在巴基斯坦历史上屡屡发生,而每一次均是不了了之。这一次,关于贝·布托之死的疑问,答案又在哪里?(陈君)
       巴基斯坦,60年
       与国家的贫弱、破碎、分裂相对应,巴基斯坦的政治历史残酷而又坎坷。
       1947年,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为印度的穆斯林缔造了一个名字美好的庇护所“巴基斯坦”——纯净和清洁的国家。然而,一场绝望的大迁徙为建国的喜悦蒙上了阴影,也为未来的战乱留下了伏笔。接近1000万的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逃入印度;同样,几百万穆斯林也扶老携幼,躲进巴基斯坦。在这次人类历史上几乎最大的人口迁移中,共有50万人死于非命。
       
       真纳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期待巴基斯坦为伊斯兰融入现代世界做出表率。在那个初具雏形的民主政体里,宗教没有获得实质上的政治角色。遗憾的是,真纳领导了巴基斯坦仅仅一年多时间,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
       总理利亚格特·阿里·汗成为稳定局势的唯一人选。作为真纳长期的副手,他继续了开国领袖的世俗化道路,试图为巴基斯坦制定一部宪法。1951年,在成功挫败一场军人政变后,利亚格特·阿里·汗倒在了刺杀者的枪下。凶手被愤怒的群众当场打死, 以至于行凶动机至今不明。
       利亚格特·阿里·汗的死从根本上破坏了新生国家民主的根基,再也没有一个能为矛盾的各方所接受的公认的领导人了。巴基斯坦的政治动荡拉开了序幕。
       从1947年独立到1958年的11年间,巴基斯坦先后更换了4位总督或总统,政府总理7次易人。
       当文官政府难以解决堆积如山的问题时,顺理成章地,军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1958年10月,军方最高领导人穆罕默德·阿尤布·汗发动了不流血政变,把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总统遣送出国,自任总统,对全国实行军法管制,开始了他对巴基斯坦长达10年多的统治。
       在阿尤布·汗执政的后期,持有不同政见的各种政治势力联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军队内部也发生动摇。1969年,席卷全国的抗议浪潮迫使阿尤布·汗将权力移交给陆军参谋长叶海亚·汗。巴基斯坦依然处于军法管制之下。
       1970年,叶海亚·汗举行了巴基斯坦建国23年来的第1次大选。这个重归民主道路的举动却带来了悲剧性的结果。
       因为真纳的坚持,巴基斯坦拥有了少见的“双头版图”——印度被夹在了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中间。不过,巴基斯坦中央政府长期由西巴人把持,厚此薄彼的政策使东西两地存在深刻的矛盾。选举胜利使东巴人看到了统治国家的希望,却遭到了叶海亚·汗和西巴领导人佐·阿·布托的联合抵制。
       1971年3月26日,东巴宣布独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叶海亚·汗立即对东巴进行军事镇压。同年12月,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对巴基斯坦发动武装进攻。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最终肢解了巴基斯坦,真纳的双头国家从地图上消失了。
       失去了东巴的巴基斯坦人再也不能容忍军人政府,议会中最大政党人民党领袖阿里·布托顺理成章地成为最高领导人。
       阿里·布托贯彻了真纳的“伊斯兰社会主义”道路。1972年,布托政府开始对巴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制定了诸如取消文官特权、限制军队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对工业和金融业实行国有化、土地改革等政策和措施。布托的改革引起上层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以及军官和高级文官的不满,政局再度出现动荡。
       为了控制军方,布托越级提拔了齐亚·哈克担任陆军总参谋长。最后,这个“自己人”发动政变并把布托送上了绞刑架。政变者以谋杀罪对布托提起了诉讼。1979年2月6日,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宣判了布托的死刑。两个月后,他被秘密绞死在监狱里。
       巴基斯坦进入了第三个军人统治时期。客观上说,齐亚·哈克统治时期,巴基斯坦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在他执政期间,成功和失误并行,功名和危险同在。
       1988年,齐亚·哈克乘坐的飞机神秘坠毁。令人奇怪的是这一事件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调查,事故的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
       军人政府瞬间分崩离析。此后近10年,贝·布托和纳瓦兹·谢里夫轮流担任总理,但“腐败无能”的评价也如阴影般挥之不去。
       1998年,文官政府内部再度出现冲突。以谢里夫总理为一方,以总统和巴基斯坦高等法院首席大法官为另一方,双方以修宪为工具展开了权力争夺。穆沙拉夫是这场斗争的真正得益者。
       历史以一种奇怪的方式重复自己。谢里夫提拔了本已升迁无望的第一军军长穆沙拉夫为陆军参谋长,但双方很快在克什米尔等问题上产生分歧,最后同样酿成了政变。
       1999年10月12日,谢里夫宣布将穆沙拉夫撤职,此时的穆沙拉夫正坐在从斯里兰卡飞回卡拉奇的飞机上。谢里夫不允许穆沙拉夫在巴基斯坦任何机场降落,穆沙拉夫则利用飞机上的通讯设备向忠于他的部队下达了政变的命令。在只剩下7分钟燃料的情况下,政变成功,飞机安全降落。
       在公审中谢里夫不能亲自出庭辩护,最后被法庭以恐怖主义、劫机和企图谋杀等罪名判处终身监禁;2000年12月10日,谢里夫获赦并流亡沙特阿拉伯。
       25年的文官统治,35年的军政府管理,构成了巴基斯坦60年的历史。(王艳)
       贝·布托从政大事记
       ◆1988年12月1日,贝·布托时年35岁就任总理,成为巴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她领导的人民党在同年11月选举中获胜。
       ◆1990年8月6日,时任总统吴拉姆·伊沙克汗以腐败和解决民族冲突不力为由宣布解散贝·布托政府。
       ◆1993年10月19日,贝·布托再次宣誓就任巴总理。
       ◆1996年11月5日,时任总统法鲁克·艾哈迈德·汗·莱加里宣布解散贝·布托政府。
       ◆1999年4月14日,巴一家法院认定贝·布托腐败指控成立,但后来撤销了这一裁定。贝·布托开始流亡生涯。
       ◆2007年10月19日,贝·布托结束流亡,返回巴基斯坦。当晚发生两起针对她的自杀袭击,致使100多人死亡、近400人受伤。她本人安然无恙。
       10月19日,贝·布托召开新闻发布会说,自己绝不会因生命受到威胁而向极端主义低头。
       11月1日,贝·布托飞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城市迪拜探亲。
       11月3日,贝·布托再次返回巴基斯坦。她在当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呼吁当局取消当天开始实施的紧急状态。
       11月9日,警方包围贝·布托在首都伊斯兰堡的住所,不准她参加在拉瓦尔品第举行的人民党集会。
       11月16日,巴警方解除对贝·布托软禁。
       11月25日,贝·布托提交参加议会选举的文件。
       12月3日,贝·布托与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领导人、前总理纳瓦兹·谢里夫举行会晤,并宣布将开列参加议会选举的条件。此后,双方有关议会选举条件的谈判陷入僵局。(徐超)
       (据新华社)
       (2007年12月28日《深圳特区报》)
       应该对巴基斯坦抱有信心
       贝·布托遇袭身亡的消息刚刚传出,世界主要股市、石油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大幅震荡。市场真正担忧的,与其说是布托家族、人民党甚至巴基斯坦的前途,不如说是国际反恐战争的走向。
       关于贝·布托遇刺的有关调查尚在进行当中,大量的疑问并未解开。比如何以恐怖分子会有充足的时间靠近贝·布托,从容完成射击并引爆炸弹,比如何以“基地”组织在兴高采烈地宣称对袭击负责后又突然改口……这些问题,有些人们可以猜出个大概来,有些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巴基斯坦这个“反恐前线”,恐怖分子再一次制造了悲剧。
       早在“9·11”之前,伊斯兰堡政府就已经和恐怖分子、宗教极端分子、民族分离分子进行了多年的斗争,但巴基斯坦真正被纳入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体系,还是在“9·11”后。穆沙拉夫与塔利班断交,并配合美军的行动,这对巴基斯坦摆脱孤立状态、赢得经济发展良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穆沙拉夫的这个决定也在西北边省和联邦部落区引发了连锁反应,南北瓦济里斯坦变成“另一个伊拉克”,7万多巴基斯坦安全部队官兵多年来在崇山峻岭中陷入苦战。
       华盛顿大力支持贝·布托回国与穆沙拉夫分享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白宫认定巴“民主派”代表人物贝·布托重返政坛,将使巴基斯坦在民主的旗帜下坚持反恐,使反恐更加师出有名,更加富有号召力。
       
       其实,贝·布托在反恐方面能起到的实际作用远不如穆沙拉夫,但她的价值在于她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面代表着民主、世俗价值观的“旗帜”,而这恰恰是恐怖分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重要原因。正如西方媒体所说的那样,布托的遇刺意味着美国的南亚反恐战略遭遇了重大失败。
       此外,“铁蝴蝶”折翅还意味着,“反恐战争”的战线已经从巴阿边境的高山荒原退缩到巴基斯坦内陆的城市乡村。而对恐怖分子而言,他们则是“前进”了数百公里。贝·布托遇刺后爆发的一连串骚乱更是证明,“基地”仅仅以一两名恐怖分子为代价,便使巴基斯坦这个反恐前线濒临内乱边缘。
       摆在穆沙拉夫面前的是一个难解的危局。严惩肇事者、打击恐怖势力,不但是人民党和巴基斯坦人民对政府的合理要求,也是这个“反恐前线”国家在国际舞台重获尊敬的重要条件。
       对于拉瓦尔品第、伊斯兰堡、卡拉奇等大中城市来说,反恐战争意味着搜捕恐怖分子,所需要的手段基本上只是强化社会控制、恢复社会秩序的范围,所要付出的代价则是公民自由权利暂时受限。但是,最具威胁的恐怖势力存在于巴阿边境的大山之中。腹地的反恐需要的是警察力量,而在具有决定意义的边境地区,则意味着真枪实弹的战争,也就是那场7万将士打了6年还未分出胜负的战争。
       巴基斯坦政府可以选择“战”,其结果必然是本国的西北地区狼烟四起,伊拉克化的前景可能性之大令人不寒而栗;伊斯兰堡也可以选择“和”,与同情“基地”和塔利班的部族武装相安无事。然而,对恐怖势力奉行“鸵鸟政策”,既有损政府的威信,也无助于和人民党之间的和解。
       还有第三种选择,即采取以经济开发和社会教育为主的综合配套措施,逐步化解部落地区的敌对情绪,最终将之纳入巴基斯坦温和伊斯兰社会的主流。就长期趋势而言,这显然是上上之选,实际上也是唯一可行的选择。然而问题在于,在恐怖分子选定下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目标之前,伊斯兰堡还有那么长时间吗?
       更为关键的是,贝·布托的遇害意味着,巴基斯坦一年来通过和平和法制手段确立稳定而持续的政治体制的努力几近失败的边缘。包括穆沙拉夫在内,巴主流政治力量多年来为摆脱国家在低效文职政府和专制军人集团之间徘徊的政治规律进行了数度尝试,但效果均不理想。
       巴基斯坦作为沟通南亚与中亚、连接中亚与东亚的能源与商品走廊,战略价值显著,然而多年来未能在落实“走廊战略”方面取得实质进展,除了受制于印巴关系改善幅度轻微这一地缘因素外,另一重要原因便是巴基斯坦国内形势无法让投资者建立信心。
       贝·布托的遇刺已经成为巴基斯坦受困于恐怖主义活动的标志性事件,对未来巴基斯坦扩大地区合作、树立温和国家形象所产生的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如何消除这一负面影响,是巴基斯坦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应该对巴基斯坦这个国家抱有信心。贝·布托的悲剧,并不能作为巴基斯坦在反恐斗争中已经全线溃败的证据,我们不能因此对伊斯兰堡为遏制恐怖势力向周边地区蔓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视而不见。只要人们能够勇敢而坚定地面对恐怖分子的威胁,“基地”就只能缩在大山里,而1.6亿巴基斯坦人民的勇气已经无数次得到了检验。(叶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助理研究员)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厄运纠缠南亚政治家族
       巴基斯坦
       布托家族
       两位总理和三代党主席
       贝·布托的家族世代生活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布托家族的参政史始自贝·布托的祖父沙阿·纳瓦兹·布托爵士。他是信德省的大地主,曾任尤纳加德邦总理,并被英王乔治六世封为爵士。1947年巴基斯坦的独立,纳瓦兹发挥了重要作用。
       巴基斯坦人民党成立于1967年12月,首任党主席是贝·布托之父阿里·布托。他曾在1971年~1977年出任巴基斯坦总统和政府总理。阿里·布托1979年被法院以谋杀政治对手为由处以死刑后,努斯拉特成为人民党终身领袖。
       1988年8月,齐亚·哈克因飞机失事而罹难。贝·布托立刻抓住时机,登上了巴基斯坦总理的宝座。但因家庭涉嫌腐败,贝·布托先后两次被解除总理之职。
       贝·布托遇刺之后,巴人民党遵照她的遗愿,宣布19岁的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继任人民党主席。不过现在还是牛津大学学生的比拉瓦尔不会立刻弃学从政,在他继续学业期间,他父亲扎尔达里将主持党务。
       印度
       尼赫鲁-甘地家族
       执政30多年的“显赫王朝”
       在南亚地区,尼赫鲁-甘地家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政治家族”。这个家族的三位政治领袖先后当了30多年的总理,打造出显赫的“政治王朝”。
       尼赫鲁-甘地家族的荣耀可以上溯到莫蒂拉尔·尼赫鲁。莫蒂拉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他的儿子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继承了他的遗愿,担任印度国大党领袖,并且实现了印度独立。他也因此成为了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
       英迪拉·甘地是贾瓦哈拉尔的独生女,父亲去世后她接过了家族的政治接力棒,并两度出任总理。1984年,英迪拉在花园中散步时被她的一名保镖开枪打死。在她遇难后仅数小时,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就被印度国民大会党推举为新总理。但是在1991年的一次选举活动中,拉吉夫被一名女性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炸死。在拉吉夫遇难后,他的妻子索尼娅担任国大党主席。如今尼赫鲁-甘地家族的第五代接班人、38岁的拉赫尔·甘地在其母索尼娅的刻意栽培下,被视为未来印度总理的热门人选。
       斯里兰卡
       班达拉奈克家族
       半个世纪的政治烙印
       斯里兰卡的班达拉奈克家族是南亚地区的另一个政治豪门。50年里,从这个家族中走出了两位政府总理和一位总统。
       班达拉奈克家族的第一人是所罗门·班达拉奈克,他以出色的演讲口才和酷爱和平的政治理念赢得了人民的爱戴。1956年,他当选总理。1959年,由于对待“泰米尔人过于温和”,班达拉奈克在总理官邸被两名僧迦罗族僧侣枪杀。
       所罗门·班达拉奈克的妻子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在丈夫遇害后投身政治活动,并在1960年7月出任政府总理,成为世界上首位民选女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前后三度担任总理,长达40年之久。
       他们的女儿钱德里卡·班达拉奈克·库马拉通加同样成为斯国总理,并且在1994年底开始担任总统。
       2005年11月,斯里兰卡高级法院已作出最终裁决,判定已担任11年总统的库马拉通加夫人,在完成两届任期后自动失去竞选总统的资格。在对斯里兰卡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之后,班达拉奈克-库马拉通加家族暂时退出了政治舞台。(李明波)
       (1月4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