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陈光三部曲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陈光作为改革者的经历,经常被人概括为“陈光-陈卖光-陈送光”。这个“三部曲”式的总结,肯定不是陈光喜欢听到的。
       诸城“卖光”
       1991年,35岁的陈光当选为诸城市市长。1993年改任市委书记。从1992年开始,诸城市282家国有和集体企业全部改了制,其中90%以上的企业是按股份合作制改的,即将企业净资产卖给内部职工。陈光因为这次改制而出了名,香港的一家媒体把他称作“陈卖光”,这个绰号很快就传开了。
       陈光当市长时,诸城的企业改制由市长主导;陈光当市委书记时,这项工作又由书记主导。至于他当市长时的市委书记以及他当市委书记时的市长干了什么,似乎没有人关心。
       1995年,两位大学教授来诸城调研,撰文认为诸城的改革是搞私有化,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篇文章发表在国家体改委主办的一份杂志上,被时任副总理的朱基看到了。1996年1月21日,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带着财政部、经贸委等9个部委的官员、专家来诸城调查。他们走访企业,深入车间,与工人座谈,与中层干部见面。陈光感到紧张。但是,洪虎临走时说:“你们放心,我代表国务院来,是来总结改革经验和成果的,是来研究怎么发展的,不是来找事儿的。”陈光听后放了心。
       洪虎回到北京,向朱基汇报。春节过后,朱基又带着9个部委的官员、专家来了,其中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朱基把诸城全部企业名录拿来,他圈中哪个就是哪个。那次调查的力度很大。朱基不爱表扬人。但是,随后到青岛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朱基表扬了诸城的企业改制。他说,自己一开始是不相信诸城的“一股就灵”的,这次亲自来看了,比较满意,认为诸城的几点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同时,他也指出了诸城改革的不足之处。
       菏泽“送光”
       1997年6月,陈光调任菏泽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半年后又被任命为专员。陈光履新的那一年,菏泽的县以上企业负债率达到122%,2/3的企业已经停产,银行不良贷款达80%。菏泽的落后程度超出了陈光的想像,以至他觉得这些企业连卖都不会有人要,只有送给有实力救活它们的好企业。他说:“与其说是送出企业,卖掉企业,不如说是送出包袱,送出债务。说是送出去,实际上是引进来,这叫换个爹娘养孩子。只要能把企业搞活,不管菏泽的企业姓菏不姓菏。”于是,陈光的外号又变成了“陈送光”。
       诸城改革时,政府只送出过一家乡镇企业——诸城农用汽车厂。这项生意是陈光亲自拍板的。接受这家企业的北京汽车摩托车公司曾与山东几个地方谈合作,都被拒绝了。在陈光“白送给你”的感动下,他们两年内往诸城厂投资7200万元,两年后,政府从这家企业拿到的税收就超出了送出它时的企业净资资产。后来,以这家企业为控股股东的北汽福田公司,实力壮大到全国汽车行业第五名。
       但菏泽改革的结果却令人失望。那些送出去的企业,有经营好的,也有陆续破产的,至今还有原企业下岗职工在上访,加上菏泽的工业基础本来就很薄弱,改制并没有给菏泽经济带来太大起色。
       2002年12月,陈光出任撤地建市后的菏泽市市委书记。2003年,陈光下令市、县、乡三级都成立招商引资领导小组,一半干部在家主持工作,另一半出去招商,有时陈光还亲自带队出去招商。
       2006年,陈光来到菏泽的第九年,这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全市的行政和事业单位人员,第一次领到了全额工资。当年菏泽财政收入30亿元,比上一年净增8.9亿元,增幅全省第一,但总量仍是最末一位。
       10年转眼就过去了,陈光在菏泽干了很多事:他让停了的车间有了动静,让老百姓有事干了,菏泽的路变宽了,下水道不堵了,楼上的灯亮了,公务员工资涨上去了,黄河水也引来了。但菏泽骂他的人还是很多。无论他做过多少事,一个“陈送光”就已给他定了基调。
       陈光说,令自己欣慰的是,“诸城的财政收入去年已近28亿元,菏泽也已步入发展快车道”。因此,“我俯仰无愧,无怨无悔……改革者的功过是非,应由事实评说……政声人去后,无声胜有声!”(记者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