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中美军事关系走向理性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美两军之间热线的建立虽然并不意味着两军关系将会急速提升,但确是两军关系发展历程中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事件。可以说,中美军事关系正在走上理性和平稳发展的轨道。
       标志一,致力于战略互信。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一直抱有很深的疑虑和猜测。一方面,美国要求中国提高军费开支和装备现代化的透明度,并希望通过军事交流来近距离观察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状况,及时掌握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美国一直竭力防范中国通过军事交流与合作,获取美国先进技术,从而加快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步伐。
       出于这样的单边获益思维,美国国会通过《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和“迪莱修正案”等立法,限制中美两军交流的深入。迄今,这种冷战思维在美国国会、政府和军方内部仍有着一定的市场。一些人不仅以种种借口反对中美军事交流,而且散布“中国威胁论”,在对台军售和欧盟对华军售解禁等问题上,屡屡作出损害中国利益的举动。美还在西太平洋地区大肆摆兵布阵,在战略上对中国形成钳制之势。美国的冷战思维是制约中美两国军事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令人欣慰的是,美方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美两军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盖茨此次访华,改变了近年来美国国防部和军界领导人“检查式”的访华模式,不要求看任何军事基地或设施,而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致力于增加了解与互信。而军事热线的开通,将推动这种交往与交流更加持久深入。
       标志二,致力于互利共赢。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倡导中美两国战略决策层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中美关系,着眼于维护地区安全和国际战略稳定的共同利益,加强沟通与合作。但美国战略决策层对中美之间的利益矛盾往往看得过多,无视两国间共同战略利益的存在,从而使中美两军关系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美国在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的同时,又深缠于伊朗核危机和朝鲜核危机之中。与此同时,中国日益在维护地区稳定和国际安全方面显示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特别是在朝鲜半岛和平、地区防扩散以及苏丹达尔富尔等问题上,中国都发挥了独特而积极的作用。这使美国日益意识到,国际和平特别是亚太地区的战略稳定,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而两军之间健康稳定的关系是这种战略合作的重要基础。
       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始采取切实措施推进两军关系的发展。近年来,双边军事交流告别“纸上谈兵”,进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务实交流合作阶段。两军之间战略对话机制运作顺畅,高层互访频繁。两军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从互派军校军官交流学习,到军舰互访、举行海上联合搜救演习等。
       中美两军关系的这种发展,反映了中美之间在共同战略利益上的认识趋同。通过军事交流与合作,维护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对中美来说,是互利共赢的战略抉择。对中国而言,将赢得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的战略环境;对美国而言,从中收获的是更大的战略利益——全球的战略稳定。
       标志三,致力于开放和透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迄今未与任何国家建立军事热线。中美军事热线的建立,将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与外国军方建立热线沟通机制。这标志着中国军队将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愿意通过交流与合作,增加相互了解与信任。
       中美两军交流与合作的内容是透明的,形式是多样的,接触是广泛的。既体现在双边领域,也体现在多边场合。两军关系的发展不会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障碍,相反,将是地区战略稳定的重要推动力。中美之间因军事热线而建立起来的危机管理与避免冲突机制,将对建立中韩和其他双边军事热线起到积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
       标志四,致力于避免冲突。中美双方既有共同利益,也有摩擦和矛盾,两军关系更为敏感而复杂。两军关系理性而平稳的发展,不是双方回避矛盾和问题,而是双方都能够本着维护大局和向前看的原则,冷静地认识相互间的分歧与矛盾,客观评估双方适宜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和途径,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致力于化解矛盾。
       目前,影响和制约中美两军互信和交流的因素仍有不少,两军之间的合作还面临着许多障碍。两国军事热线的建立并不能消除两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却能够促进两国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人之间,就双方关心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沟通,特别是在突发事件过程中,两军热线有助于避免意外冲突的发生。
       总之,中美两军关系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只要中美两国都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双边关系,倡导合作安全、共同安全和综合安全,中美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基础是广泛的,两军关系也必将日益成熟和稳定。(任向群)
       (《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46期,作者单位为军事科学院战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