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张高丽:从南到北 面朝大海
作者:李 攻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张高丽
       ●1946年11月出生,福建晋江人
       ●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毕业,大学文化,教授
       ●1985年至1988年任广东省委委员、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3年至1997年任广东省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
       ●1998年起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深圳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
       ●2001年任山东省副省长、代省长,2002年3月在山东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被补选为山东省省长
       ●2002年11月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2003年4月在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共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中央委员
       3月26日,张高丽在山东领导干部大会上,向山东人民正式告别。
       山东6年
       “张高丽在山东工作的这5年多时间,正是山东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他团结带领省委一班人,恪尽职守,勤奋敬业,任劳任怨,为山东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向天津市领导干部介绍情况时对张高丽的评价。
       张高丽,山东6年。这6年成为山东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卫国研究员告诉记者,山东经济真正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张高丽书记是一个很能‘搅’,也很会‘搅’的省委书记。‘搅’是张高丽书记激励干部的一个工作方法。通过‘搅’,消除干部的惰性,让他们都‘动起来’。”山东省一位经济专家曾经这样告诉记者。
       “思想解放,思路清晰,善于抓大事、谋长远。经过地方多个领导岗位锻炼,熟悉党务和经济工作,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强。”这是贺国强对张高丽的评价。
       世界级制造中心
       张高丽在山东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围绕着海洋展开。
       “山东的发展潜力比广东大多了!”在2003年6月的山东省委工作会议上,张高丽曾语出惊人地这样说。当时,张高丽说:广东说到底是接受香港产业转移,靠“三来一补”发家的。如今轮到日韩产业大举向中国转移了,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是近水楼台就要先得月。香港毕竟只是中国的一个城市,日韩可是两个制造业强国,GDP一个是内地的5倍,一个是山东的5倍,如果向我们山东转移一部分,那就不得了!
       张高丽的这一思想在以后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其后,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半岛城市群的构想。
       “重点面向日韩,承接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转移是半岛城市群的重要发展战略。”山东省发改委参与规划制定的官员告诉记者,“半岛城市群的这8个市要积极推动大型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市场换技术,吸引跨国公司来半岛城市群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地区总部和技术研发中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现在,仅在山东威海就有3000多家韩国企业云集、3万多名韩国人常住,而比威海大的青岛、烟台韩资企业和韩国人就更多。在有的街区,已经很难分清是在中国还是韩国。
       环渤海竞合
       张高丽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无疑将是滨海新区。他也许会在这里再形成一个“突破”。天津环渤海经济圈龙头地位的强有力竞争者,恰恰就是张高丽离任的山东。就是在张高丽任职山东期间,山东争做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愿望不但显露出来,而且具备了做“第三极”的庞大身躯。就经济总量来说,去年山东GDP超过21000亿元,而天津只有4337亿元,相当于山东省的五分之一。
       3月29日,张高丽在天津港调研时说,天津港要建设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这一提法与青岛港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一字不差。
       这种情况下,从山东离开到天津就任的张高丽如何把天津打造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分析,天津和山东是环渤海区域经济体中两个重要的省市,此次张高丽调任天津,可加快两个省市的协调和合作,建立一个更大的环渤海经济腹地。(李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