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李肇星用切身经历答记者
作者:石 华 任 彦 刘 畅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你的问题已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复杂、充满各种挑战、存在不同标准的世界。”3月6日下午,外交部长李肇星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这样“肯定”了一位来自阿拉伯国家在华记者的提问。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希望从中国外长的口中找到他们关注的答案,而李外长在长达2小时10分钟的招待会上,动情地用自己在非洲、日本、印度、欧洲等地的亲身经历,用他的所见所闻给大家作答。
       说起外交工作很动情
       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记者会延长了40分钟。记者注意到,会上提问的外国记者除两人外都选择用中文。李肇星对这些提问都用最通俗的语言作出了回答。
       中非关系是记者们关注的一大话题。“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陆的53个国家中,我已经访问过47个”,而在李外长看来,这些访问是“自己永远难忘的”、“最珍惜的一些记忆”。谈到日本时,李肇星提到了“美丽”、“古老”的字眼。他说,在日本美丽、古老的京都郊区,他在一座庙里见过这样几个汉字,叫“大道无遮拦”,他当时就想到,这意味着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大道,是一条康庄大道,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李肇星谈到日本应该如何承认二战历史时说:“我认为,历史应该是一种强大的进步的力量,而不应该成为拖后腿的包袱。”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最简朴、最实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谈到印度时,印度记者关心的是两个国家的边界纠纷,这种纠纷可能会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李肇星却把眼光从边界纠纷投向了1000多年前去西天取经的唐僧身上。他说,上个月在唐僧到过的印度那烂陀,他待了一天一夜,“心情无比愉快”。他还说,印度是每个中国小孩都向往的地方,而自己当时在印度的心情就像是“突然变成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小学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来看中印边界问题,李肇星说,那是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都不当家作主的时候,“西方殖民主义者强加给我们的”。相信取得了民族解放的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问题背后的信息耐人寻味
       在此次记者招待会上,十几位提问的记者中包括美国彭博社的记者,但大家都没有再提中美关系。这不能不是个意外,然而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外。有些同行认为,中美关系目前不会有什么大的新闻,而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美国之音”记者在与中国记者交流时也说:“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超过了很多政治家的想象。”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在提问时就担心中国如何与东南亚“小国”平等相处的问题。李肇星说,《联合国宪章》明确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平等相待不应该是一句外交辞令,应该表现在行动上,“我们正在努力这样做”。他说,非洲国家在欢迎中国领导人访问时,那么多群众在烈日下,他们那么自然朴素的微笑“比任何政治家们说的话都令人感到亲切、贵重”。
       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增加
       记者们多次提到“六方会谈”和东北亚安全问题,中国发挥了世界所期待的作用。而在达尔富尔问题、伊朗核问题上,记者提问中也透露着对中国外交的期待。
       面对有关中国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来平衡不正常的、双重标准的国际形势”的提问,李外长说:“我们要冷静地对待这样一个现实”。当代世界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复杂、充满各种挑战、存在不同标准的世界”。他甚至引用了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来形容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平衡。而中国的任务就是要使这个世界“能够变得更加合理一点,更加民主一点,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更多一点”。
       日本、印度等国的媒体都对这次招待会进行了报道。日本共同社3月6日报道说,中国外长在回答有关日中关系的问题时,表现出“中国在历史问题上不妥协的态度,同时积极推动对日关系的改善。”印度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就李外长有关中印关系的回答作了报道,报道大多引述了李外长的原话,并特别强调了李外长就中印边界问题的看法。“印度电子新闻”网站分析说,李外长的这番话表达了中国政府对于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积极态度。尼赫鲁大学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吉达博士今天通过网络收看了这场招待会的直播,她对记者表示,中印双方在寻求解决边界问题的路径上方向越来越明确。
       港台媒体在报道时把重点放在了“要像爱母亲一样爱国”、“见到非洲人民像见到亲人”、“去什么地方都联想到台湾”等方面,并强调李外长仅用了56个字就驳斥了陈水扁的“台独”言论。台湾联合新闻网以“李肇星表示非常喜欢台湾”为题报道说,李肇星在回答一位台湾记者提问时表示,他很喜欢台湾,到了什么地方都经常联想到台湾,在青海省看到日月山就立即想到台湾岛上的日月潭,“觉得它们就像兄妹俩或者姊妹俩”。
       (3月7日《环球时报》,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