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公共财政:和煦阳光暖民心
作者:冯 蕾 任维东 赵秋丽 王晓樱 张 翼 邵文杰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6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增长10.7%。《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指出,我国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7年,中央财政的使用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和谐、关注民生,体现党和政府情系百姓、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按照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出,支出总额高达3917亿元;
       安排教育支出858.54亿元,较去年增长41.7%;
       对医疗卫生投入达到312.76亿元,增幅高达86.8%;
       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19.27亿元,在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46.99亿元,增长13.9%;
       安排科学技术支出881.21亿元,比2006年增长20.1%;
       用于农村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73亿元,比2006年增加47.13亿元,增长37.4%……
       透过这一串串财政数字,我们也看到了新的一年政府工作的方向和力度。
       3917亿元: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
       中国有13亿人,其中有9亿农民,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关乎全局。
       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草案显示,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在扩大“三农”支出的同时,一系列新的惠农政策也将从今年实行。
       根据预算草案报告,2007年,中央财政将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支出30亿元;将安排5亿元经费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支出115亿;还将安排资金25亿元,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李继纯代表说,2006年通过落实全部免征农业税政策,黑龙江省农民减轻负担55.27亿元,人均减负307元;通过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政策,全省农民增加收入40.49亿元,人均增收225元。国家在“三农”方面的政策落实和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新的惠农政策将带给农民更多实惠。
       海南省农业厅原厅长林玉权代表说:“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农民减轻了负担,把以前交税的钱拿出来发展生产,农民的积极性高涨。现在陵水、琼海等市县的农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一亩地投入5000元,年纯收入上万元。这让不少在外打工但工种不是很好的农民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不仅充实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力量,而且有效缓解了农村留守小孩和老人的社会问题。”
       858亿元:着力解决“上学难、上学贵”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未来。
       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草案显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58.54亿元,比2006年增加252.49亿元,增长41.7%。财政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将使更多孩子享受到更为公平的教育服务。
       根据预算草案报告,2007年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农村家庭的孩子不会再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或辍学。家庭困难学生将获得更多资助,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95.1亿元,用于扩大政策受益面,提高资助标准,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符秀容代表感慨地说:“我们在基层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央财政对‘三农’问题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今年国家将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增加395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这让我们很振奋。现在,白沙的小学和初中入学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分别为99.9%和96.2%。”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济南市委副书记鲍志强代表说,为支持教育,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统一印制了“政府助学券”,资助的项目为“一费制”收费范围内的课本费和杂费。券面分免杂费券和免课本费券2项。免杂费券为小学1~2年级券、小学3~6年级券和初中券3种样式,免课本费券为小学券、初中券两种样式。财政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制度的创新为更多学生带来了福祉。
       2019亿元:稳固民生之本
       就业乃民生之本,关系社会稳定。
       2007年,中央财政将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投入力度,按照预算草案,将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19.27亿元,在去年较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又比2006年增加246.99亿元,增长13.9%。
       根据预算草案报告,2007年我国将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央财政将支持扩大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财政将继续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企业收入分配政策,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规范垄断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此外,财政将支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设。通过租金补贴、租金核减和实物配租等方式,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确保困难群体居有其所。
       李继纯代表说:“2004和2005年,中央补助黑龙江省并轨资金30亿元,实现了160.5万人的并轨;2004到2006年,中央财政补助我省低保资金25.9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1亿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3亿元,支持我省大幅度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城乡大病救助。这些民生问题的较好解决,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央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李继纯说,从实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到提高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和城市低保人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东北地区城市低保人员解决取暖费,到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卫生体系建设,表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越来越快,保障范围越来越宽,工作力度越来越大。
       1924亿元: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促进东中西部区域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达到1527亿元,比上年增加407亿元;2007年将达到1924亿元,增加397亿元。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奖补资金达到235亿元,比上年增加85亿元;2007年将达到335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州长齐扎拉(藏族)代表用几个重要数字感谢中央财政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迪庆州的财政收入近年来一直在大幅度增长,去年全州财政总收入达到了3亿元;全州的GDP去年实现34亿元,年均增长21%,还解决了8万多各族群众的温饱问题。他说,随着国家实施的转移支付和奖补政策的落实,迪庆州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3月7日《光明日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民生政府推动“民生时态”转换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这是近年来温家宝总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的第四次政府工作报告。研读这四份报告,其中的民生内容既有成为“过去”的名词,也有已经“完成”的承诺。当然,更多的还是正在“进行”的变革。透过这些“时态”变化,可以清晰地感知本届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实步伐。
       
       “过去时”:新闻名词成历史
       [农业税]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5年内取消农业税;2005年作报告时说,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2006年报告宣布,当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上年工作时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
       [下岗再就业中心]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年要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今后企业裁员将逐步依法直接纳入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这标志着专门为下岗职工设立的再就业服务中心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年的报告说,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完成。
       “完成时”:庄严承诺已兑现
       [疾控和医疗体系基本建成]2006年报告说,近3年,中央和地方投入105亿元,基本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总投资为164亿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2007年的报告说,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已经基本建成。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基本解决]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说,国务院决定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2005年报告说,全面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已偿还历年拖欠工资332亿元;2007年的报告说:“2004年我们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历史上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这项工作基本完成,各地已偿还拖欠工程款1834亿元,占历史拖欠的98.6%,其中清付农民工工资330亿元。”
       [城市低保对象应保尽保]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城市低保工作,规范低保标准和范围;2005年报告称,许多地方适时提高低保标准;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宣布,城市低保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进行时”:惠民政策在普及
       [农村低保从破题、推广到普及]2005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报告重申,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报告说,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加强“三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在普及]2006年报告提出,到2008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报告宣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451个县(市、区),占全国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今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搞得更快一些。(欣华)
        (3月6日《南方日报》)
       解民生“考题”,须立足国情
       在两会上,民声与民生紧密相连。代表委员们认为,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通过科学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让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解决民生问题,须立足国情,讲过程论
       这是令人警醒的一组数字: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已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迅速成为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
       ——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加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央重视从操作层面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然而,他同时提醒说,“民生问题既要高度重视、积极解决,同时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人们对公平的期望值不能超越社会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就对此做出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始建设城市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有的豪华设施闲置,仅耗电量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支付巨额成本,要符合国情,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张海鹏代表说,研究如何确保政策尽快回归公共产品的公平化和大众化,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
       “如今,民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也越来越宽广。”彭富春代表说,民生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长期课题。原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许多新的民生问题;低层次的民生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许多更高层次上的民生问题。
       不能否认,各个时期的民生难题都不是一蹴而就、轻易解决的。例如,对于解决医疗等民生难题的心理预期,赵素琴代表认为不可脱离实际。“我觉得农村的医疗卫生基础仍很薄弱。现在要大面积改善根本不现实。尽管政府的投入越来越多,可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平摊到地方还是少,所以总要有个过程。”她说。
       改善民生,治本之道在发展
       “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又迈出坚实的一步。”温家宝总理铿锵的话语仍回荡在代表委员的耳畔。
       “面对成绩,我们更要冷静。”赵林中代表说,“前面的道路上还可能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政府自身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仍解决得不够好……在经过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我们正被发展遇到的“瓶颈”所困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尚需从一个战略思想,演化为全民共同的自觉行动。
       “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来自福建的王晶代表说。
       只有发展,才能提高综合国力、壮大国家财政;只有发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发展,才能为全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资金支持;只有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就是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前进中克服困难。政府工作报告通篇体现了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部分,从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到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各个方面,始终紧扣科学发展的“红线”。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王晶代表提出,在经济发展中,要警惕一些地方非科学的发展观,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羁绊。降耗减排指标未能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一些地方仍存在GDP崇拜的情况,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屡禁不绝。更有甚者,脱离实际建设超大广场,争盖“豪华衙门”……违背求真务实精神的发展观,使一些地方的发展遭遇民意的“红灯”。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化解矛盾,保障民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科学发展,要靠改革开放推动;和谐发展,要靠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助力。杨海坤委员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归根结底要靠推进各项关键领域的改革。改革攻坚一方面是要完善市场经济新体制,同时,也要注意让全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政府职能是否得到彻底转变。”来自内蒙古的赵慧代表说,不断改进公共服务,规范行政权力,才能建设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也才能激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齐心协力促发展,共创和谐社会的美好明天。(翟伟、南辰、任芳)
       (3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为新华社记者)
       专家点评
       胡鞍钢: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最大政绩
       关注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体现了政府职能已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实现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即民生型政府的转型,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进展。
       针对中国特定的国情,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干预内容。这涉及如何区分政府与市场的不同表现,特别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政府的政绩。GDP的增长从经济学上来讲是一种市场的政绩,是各种经济活动主体的市场行为,GDP的增长速度取决于市场行为。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主要职能是进行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这包括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低通胀、低失业、低赤字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这五大目标,而不应该参与到具体的微观经济活动与决策中去。政府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公共投资。就中国而言,就是应当解决人民关心的民生问题。对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来说,就越要淡化经济职能,强化社会职能,主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用于解决民生问题之中。
       那么,对中国13亿人口而言,有众多的民生问题,什么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呢?我认为,是指涉及最广泛人民群众和最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情条件下,最大的民生问题有所不同、有所重点,它既是具体的又是变化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解决了“吃饭”和“贫困”这两大问题之后,最大的民生问题就转变为“就业”和“教育”问题。因为这两大问题涉及人口最多,关系切身利益最直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凸显了这两大民生问题——其一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其二为教育是民生之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造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不仅在发达国家是难题,发展中国家是难题,转型国家更是难题。我国就业所面临的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决定了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有过的。因此,解决就业就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多处于“就业摧毁”时期,中国政府在破解这个难题上则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中国实行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就业规模,调整了中国的就业结构。从全球视角来看,全世界新增的就业约1/4在中国,而且主要在中国的城镇。
       扩大就业能够产生一系列良好的经济社会结果。从经济学上讲,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有了消费;有了消费,就有了需求;有了需求,反过来就有了经济增长。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现在我们是为了创造就业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就业增长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使我们摆脱了“高增长、低就业、低消费”模式,向“高增长、高就业、高消费”模式转变。
       ——教育是民生之基
       人力资本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民生问题的核心要素。这一逻辑链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做起。
       从人口质量上看,中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实现中国人力资源迈上新台阶。目前我们无论是大学在校生数,还是毕业生人数,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大学”,很快在校研究生人数也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研究型的蓄水池”。
       但从教育质量和占总人口数比例来说,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不仅制约了落后地区的发展,也已经影响到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这是政府做出的重要承诺。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政府计划利用公共财政来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首先是公共政策的重大转变,真正确立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家制度。新的世纪,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随着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了农村义务阶段的“学费”,转由公共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的基建费和事业费,义务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义务”的本来含义,成为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要高度评价这种制度转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二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同时,继续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今年还要确保全面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三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四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同时,政府还大力倡导加强职业教育。这是适合中国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决策。
       2007年中国要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制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目标,促进教育发展、特别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应该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我们面对的是最大规模的人口,面对的是最大规模的在校生人口群。为此,需要国家财政大规模投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制度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断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我们相信很快就能得到教育投入的红利。
       (3月19日《文汇报》,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