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光刻录]春节记忆
作者:黄艾禾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人们都说,如今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那个年味,是什么?是一种声音,一种画面,一种味道还是一种飘洒在大街小巷之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境?
       
       住在北京的老人都会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每到近除夕时,家家都会传出剁饺子馅的声音。当然,另一种声音更不可少:此起彼伏的,越接近年根越密集的鞭炮。这和今天在许多大城市中,那种外地人都回家后城市街道中的清静,形成鲜明对照。
       在五六十年代,过年是一种奢侈的机会。会穿新衣,吃大鱼大肉,因为平常的日子是简朴而清贫的。在“文革”中,这种物质资源的匮乏让人更重视过年:当年凭票排长队买到的一只老柴鸡给人带来的享受,远远大于今天人们挥金如土到豪华酒家聚餐的感觉。
       “文革”的“革命化春节”,让人们以破掉一切过年旧俗为荣。许多当年的知情回忆说,他们在初一的时候还要战天斗地学大寨。“恭喜发财”变成“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单位拜年的“团拜会”上,领导们倡议“要讲科学,不要封建迷信;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要坚持生产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春节“四要四不要”。庙会没有了,丰富的自娱性的过年文娱活动被单调的、政治色彩极强的样板戏取代。
       到了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人们开始怀恋过去的过年传统、寻找旧时的过年习俗时,这才发现:已经逝去的东西,其实是很难回来了。
        (《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