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中国式小片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谁在投小片?
       在2007年1月24日公布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篇提名中,《颍州的孩子》入围。此片属公益性质,镜头记录了安徽颍州一群艾滋孤儿的境遇,以及他们所遭到的社会歧视。出品单位是制片人托马斯·列侬与导演杨紫烨共同发起的民间机构“中国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CAMP)”。CAMP的建立得益于斯达基金会的捐助,另一主要捐助者是名为“GIVE2ASIA(赠与亚洲)”的非营利机构,该机构又得到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捐助。
       在全国250多家投资公司中,大部分投资者还是影视公司或者电影制片厂。公益性质影片在中国是极少有的;而由明星出资,将几个新导演一起“打包”投资、拍摄、发行的,刘德华也是第一人。
       “这些新导演其实并不新,只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而已。”具体负责“新星导”的余伟国说。宁浩拍《疯狂的石头》之前,已经有两部长片,《香火》和《绿草地》;《太阳雨》的导演何宇恒是马来西亚新独立电影运动的先锋者之一,《太阳雨》是他第三部故事长片——10年前陈果以新人姿态来找刘德华投资《香港制造》的时候,也已经在电影圈当了10年副导演。
       “与其把钱压在一个人身上,不如压在几个人身上。”公司不过问新导演们的影片内容、拍摄方式、演员安排……他们只有两个要求:拍剧情片;不能超支。
       “6个导演总有一个能拍出来吧?”余伟国说。
       谁在拍小片?
       3万元,不够一位大明星一天的片酬,不够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铺菊花,却足够一个年轻导演用数字摄像机完成一部剧情长片。2005年在东京FILMeX电影节获得评审特别奖的应亮,2006年在釜山电影节获得“新浪潮”奖的杨恒,都是长片处女作,都只用了3万元。
       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分管电影创作,他粗略统计了一下,其中:85%是现实题材;农村题材电影高于都市题材;正剧占了绝大比例,爱情片其次;“喜剧片缺少,悲剧片拍得不好,公安题材奇缺,科幻一部也没有”。
       这并不是中国电影的全部,超低成本的DV影片成就了“想干就干”的群众精神,电影不只能观赏,也可以自己上手玩。如果说网络短片《小强历险记》离“电影”还有点距离,《北海怪兽》可算是不折不扣的电影。这是“新裤子”乐队主唱彭磊纠集身边朋友,自编自导,用两年时间完成的DV故事片,用真人与黏土停格动画相结合,讲一个荷尔蒙过剩的“艺术青年”被外星人控制了身体,傻乎乎科学家察觉了外星人的阴谋,唤醒了北京旧时传说中的神秘怪兽,展开捍卫地球战争的故事——中国并不是没有“科幻片”。
       现实罩着梦想
       “1990年代中,某些地方电视台曾经用300块买过一部电影的播映权。”电影频道电视电影部主任岳扬说,那些人认为五、六万买一集电视剧是值的,在江、浙、沪最高价格一集可以达到七八万,甚至是十来万,“两集电视剧其实就等于一部电视电影的长度,但他们根本不会花这个价钱买电视电影。”
       官方表示,2006年全国出产影片数量将超过330部,其中有多少能进入影院还不得而知,但它们绝大多数都将进入电影频道,然后以50到70万价格出售电视播映权。这是小片非常重要的收入方式。
       主流院线、二级院线、数字放映、音像制品、海外销售、电视播出、网络点播……大量小成本影片正努力“在多棵树上吊死”。 (李宏宇 袁 蕾)
       (2006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作者为该报记者)
       类型片的运气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疯狂的石头》之所以成功,除了故事好,运气也很重要。《疯狂的石头》上映的时候恰逢国产电影月档期,本来是放映淡季,却因祸得福,基本上没遇到什么对手就大热胜出。而号称石头第二的解压电影《鸡犬不宁》虽有“石头”的品质,却没有“石头”的运气,档期中前有《迈阿密风云》,后有《墨攻》。迄今为止,票房只有《疯狂的石头》的四分之一,也就是500多万元(其实这个票房在2006年上映的中低成本的国产影片中已经相当抢眼)。
       导演陈大明表示,在美国,不同类型的电影已经培养了各自稳定的观众群体,类型片在规定了不同的主题之后,观众通过这个“标签”可以确保获得预期的观影感受。但在国内,由于根本没有类型片和相应的观众群体划分,所以许多影片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更多只是宣传的噱头,观众和发行方都在“撞大运”。(陈冰)
       (摘自《新民周刊》2006年第52期,作者为该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