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安倍欧洲之行拉开外交转型序幕
作者:谢 来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年伊始,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飞往欧洲四国,风风火火地拉开2007年日本外交的序幕。他一反日本首相上任后先东行访美的惯例,而是西行访欧。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欧洲、几个主要东亚和南亚国家。用安倍自己的话说,访问“取得了实质的成效”。安倍政府高调的“有主见外交”究竟提出了哪些“主见”?它会给日本与东亚邻国的关系以及日本的国际角色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拉拢欧洲为“入常”背书
       1月9日下午,安倍飞抵欧洲之行的首站英国伦敦。
       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欢迎词显然很对安倍的胃口——他明确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布莱尔承诺英国将帮助日本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日本在世界的作用正在成为我们对外政策的重点之一”。
       离开日本前,安倍宣称:“我希望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寻求有主见的外交,我将向世界展示日本的发展方向,表明日本愿意为世界发挥积极作用。”
       《日本时报》就此发表社论说,安倍出访欧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寻求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支持。他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希拉克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会面时均谈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得到了这几位领导人的支持。虽然离“入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表明安倍已经开始着手为实现这一目标寻求后援。
       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2005年联手组成“四国集团”,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他们的“入常”攻势收效甚微。安倍就任首相后多次表示,日本将继续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06年10月,日本以非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参与起草了联合国安理会的相关决议,表明日本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过去被动接受联合国决议,上升到可以利用联合国为本国利益服务的阶段。
       唤起欧洲支持日本的关切
       出访欧洲期间,安倍必谈的问题除了“入常”之外,还包括朝鲜核问题、对华武器禁运问题及日本在国际安全事务中的作用问题。
       安倍每到访一站,都会与欧洲国家领导人共同发布一份声明,呼吁平壤放弃核武项目,希望欧洲国家在多个层面给朝鲜施压——从试射导弹活动、日本人被绑架问题到六方会谈。舆论注意到,日本解决人质问题的战略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只要求释放日本人质,而是强调朝鲜曾绑架过多个国家的人质,他们都应获得自由,以此来获得更广泛的国际支持。
       同时,安倍特别要求欧盟维持对华武器禁运。但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回应说,是否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是由所有欧盟成员国决定。希拉克没有正面回应,安倍的立场与法国的态度不一致。布莱尔仅表达了理解之意。
       安倍出访欧盟几大成员国同时,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也访问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四个“欧盟新成员国”。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认为,安倍和麻生的欧洲之行可以说是双管齐下,对“老欧洲”和“新欧洲”的主要国家展开了外交。
       突出了几大特点:第一,争取欧洲,特别是法英德对日本“入常”予以正面评价和支持,这是安倍整个内外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二,唤起欧洲各国对日本最关心的问题的关注,支持日本的立场。第三,访问的是欧洲,心里想的是亚洲。
       走近北约扩大军事合作
       《日本时报》指出,安倍选择在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的当天动身出访欧洲,本身就很有象征意义,它标志着日本寻求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着手国防策略的转型。
       1月12日,安倍到访北约总部,与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举行会晤,出席北大西洋理事会会议,与北约26个成员国常驻代表会晤并发表了演讲。安倍说,日本和北约都面临新的国际安全挑战,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政治协商和具体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日本自卫队将参加更多海外维和行动,日本将加强和北约在援助阿富汗问题上的合作。
       北约希望日本政府能向阿富汗提供更多经济援助,同时为驻阿北约维和部队给予更多后援支持。由于日本现行宪法条款的限制,安倍不能派遣日本自卫队作战部队前往阿富汗增援北约维和部队。不过安倍强调,日本自卫队和北约部队在重建援助和人道救援等许多领域的合作“存在空间”,日本正在探讨如何在法律框架内以最佳方式参与国际维和行动。
       “安倍在日本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的当天出访欧洲,显然是为加强和北约总部高层的联系与合作。”刘江永教授说,过去双方虽有接触和交往,但日本首相新年之初的到访仍有特殊含义——防卫厅升级以及谋求修改宪法意味着日本的防卫队升级为防卫军,将来很可能向外派遣军队,参与国际军事行动。安倍此次出访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探讨如何展开和北约在政治安全战略上的合作。
       将东欧纳入“外交弧线”
       与安倍访欧同时,麻生也在东欧四国忙着公关。
       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麻生外相说,日本和欧洲国家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能用同样的国际视角看待问题。2006年11月,麻生在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发表题为《创建自由与繁荣之弧——拓展日本外交地平线》的演讲,大致勾勒出了日本外交的基本方向。麻生所谓的“自由与繁荣之弧”是指从东欧的乌克兰开始,经过中亚、阿富汗,再延伸到越南、老挝、缅甸的一个弧形地带。
       日本《读卖新闻》指出,除了“相同的价值观”,对东欧国家的援助也是日本能源外交的一部分,是为了确保今后20年内来自中亚地区,如哈萨克斯坦的能源的稳定。日本原本打算铺设从中亚经由伊朗或阿富汗再到印度洋的天然气管道,但由于担心经过的国家政治不稳定,日本政府正在考虑另一条“西向”的路线,将东欧作为运输天然气的基地。但由于日本政府在“自由与繁荣之弧”中过分务虚地强调“民主”等其他“共同价值观”,该计划不太可能一帆风顺。
       对于“自由与繁荣之弧”,日本自民党前秘书长加藤弘一持批评态度。他说:“如果政府推行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外交,那么应该在冷战结束后就开始,现在太晚了。我担心这种外交政策的出台会不利于我们和中国的关系,特别是现在两国关系出现升温的时机。”刘江永教授分析认为,实际上,麻生的“自由与繁荣之弧”从地理位置上看正是布什眼中的“新月形地带”,或者普京所说的“不稳定的弧形”。这种美妙的词句的背后,反映出日本的地缘战略视野已经延伸到东欧地区,企图巩固冷战后东欧剧变的结果,同时与这些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加强合作。
       亲近南亚重视印度
       1月12日结束欧洲四国之行后,安倍直飞菲律宾宿务参加东亚系列峰会。他在宿务表示,期望在今年与东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签署有关协议提升东南亚海事安全,使得日本在地区事务中扮演更加主导的角色。
       此外,日本还加强了财力援助的力度。在此一个月前的2006年12月9日,安倍作为首相首次访菲时,宣布向菲提供10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决定加大日本对棉兰老岛的援助和投资,承诺向菲提供13亿美元的投资、援助和贷款。同时,安倍提出了面向东亚的七大巨额援助计划——推动“亚洲通道”构想;今后5年投入350亿日元,每年请6000名东亚国家青少年访问日本;追加5200万美元促进日本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为预防禽流感追加6700万美元;对东亚各国提供防灾援助;大力支援湄公河地区;为构筑东亚和平培养人才。
       2006年12月13日,印度总理辛格前往日本访问,这是印度总理5年来首度访日,双方关系也由以前的“全球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全球伙伴关系”。两国联合声明还提到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印度加入美日澳战略对话,以及相互肯定尽早落实两国外长战略对话及日本海上自卫队与印度海军交流等合作事项。
       
       安倍说:“今天,我们的双边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有活力的时期,因为双方共同希望加强双边关系。”辛格则表示:“印日将进入全面的经济合作,在两国关系的所有范围内发展互惠合作,包括安全反恐、能源、交通、科技和文化。”
       事实上,辛格访日之前,印、日两国早已开始强化彼此关系。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今年1月3日访问印度;日本海上自卫队参谋长斋藤隆2006年2月10日访问新德里;日本陆上自卫队参谋长先崎一率领高级军事代表团同年3月6日访问印度。有消息称,安倍晋三将在今年访问新德里,印度外长穆克吉也将访问东京与麻生进行“战略对话”。
       日本还邀请印度参与美日澳战略对话,强调印度对“加强民主国家之间的合作”很感兴趣,另一方面毫不掩饰地说,四国战略对话构想被认为是“针对中国的包围网”。
       日本东京专修大学政治学教授广濑认为,日本外交政策新方向是加深日本和印度之间的关系。和前任小泉不同,安倍看到了印度在亚洲的重要性,急于加强与印度的关系,但是印度的立场是非常清楚的,它拒绝被作为一个区域制衡的砝码来利用,印度可能会采取一种谨慎的姿态,因为印度正在重建与中国的信任关系。
       刘江永教授指出,日本从经济上考虑,未来的印度是潜在的大市场,地缘战略上控制印度洋和波斯湾,对日本的石油通道非常重要,政治上印度和日本没有旧怨。日本早就考虑加强和印度的关系,但是没有把印度作为战略伙伴。另外,中印关系没有完全恢复到位,如果在这之前把印度拉进来也是有利的选择。美国有意在亚太造成美日澳三角战略联盟,麻生上任后还特意拉拢印度加入其中。当然,澳大利亚和印度也有自己的考虑,不会完全按照美日行事。
       安倍外交打出新章法?
       安倍内阁就任三个月内,频繁出访了中国、韩国、越南、菲律宾、欧洲8国,用意何在?刘江永教授指出,安倍上台后,日本的外交呈现出一定章法,这是他的智囊机构和外务省经过慎重研究后推出的。其中第一步是解决小泉外交造成的问题和麻烦,尤其是缓和与中韩的外交关系,恢复和中韩的高层交往。在这第一步迈出以后,进入2007年安倍一方面把外交的幅度拓宽,从亚洲扩展到欧洲,同时从欧洲返回到亚洲。从安倍的旅程上看,首先是访问欧洲4个主要国家,以及欧盟和北约。之后返回亚洲,参加“10+3”会议,在亚洲多边外交的场合巩固和中韩的双边关系,扩大在东亚地区的影响。
       一些日本学者认为,安倍的欧洲之行反映了其追寻的“全方位外交”。因为传统上,日本新首相上台后,一般都把访美放在访欧之前,而安倍这次却把访欧放在了访美之前,有别于小泉对美国的明显偏好。
       对此,刘江永教授强调说,和小泉外交相比,安倍外交只是从与中韩高层交往中吸取教训,暂时掩其锋芒,避免矛盾,恢复关系。日本领导人在参拜问题上采取灵活暧昧姿态,中方也给予其改善关系的机会,恢复首脑互访,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对华政策重起炉灶,而是保持了小泉时期的基本政策和提法。
       刘永江指出,就从阻拦欧洲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例子来看,1989年到1991年间,美欧日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后,从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考虑,日本海部政府识时务地率先解除制裁,中日政治关系发展,经济关系改善。从1993年到2004年的11年间,日本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但2004年后,小泉修改了这一政策,从积极推动解除制裁变为要求欧盟保持制裁。这一方面是对中国的牵制;另一方面还隐含巨大商业利益考虑。2004年后日本对华贸易从第一落为第三,还一路下滑。2006年中欧贸易占对外贸易15.4%,中日贸易则下降到11.7%。如果解除对华禁运,中欧经济关系将进一步加强,贸易额上升,会让日本在中国市场上面临来自欧洲产品更强大竞争。
       有主见外交成果几何
       回到日本后,安倍告诉媒体,自己的欧洲和东亚峰会之行取得了“实质的成果”。1月16日,在东京对一个智库发表演讲时,安倍表示,别国无需担心日本的“有主见外交”,日本将积极与盟国和伙伴国家维持国际社会的安全。
       “正是前任首相小泉在参拜问题上把日本外交引入死胡同给安倍恢复日本对外关系提供了空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教授斯蒂芬-沃格尔说。
       沃格尔在预测安倍新外交政策的前景时说,在处理日本的国防问题上应考虑到中韩的敏感度,温和化而不是激化邻国的反感。但从他对内阁人选的任命上看,可能仍将与中韩发生摩擦。
       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的研究员胜间田弘指出,安倍外交带有“地区色彩”,是通过加强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影响,提升其在世界舞台的作用。而来自中韩的担忧也是“有主见外交”的一大挑战。长期来看,安倍希望让日本成为拥有一定军事力量的“正常国家”,但他必须以多边,而非单边的方式实现这一点。也就说,要在与中国和韩国的合作之下,国防安全领域的改革才能取得效果并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刘江永教授分析说,安倍的“自信外交”成功与否,目前的结果还不明朗。“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双方要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解除对华军售问题是块‘试金石’。”刘江永说,日本既希望改善和中国的关系,又不愿看到中国增强军事实力。这说明中日真正的互信关系没有建立。
       (1月21日《新京报》,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