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老报]《新华月报》见证新中国能源大开发
作者:谭 烨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精神上焕然一新但经济上满目疮痍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三年的积极努力,1952年,工业生产基本恢复到了旧中国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逐步发展,走上了正轨。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离不开能源的开发,于是成立一支正规化的、科学化的资源勘探队成了当务之急。
       1953年,全国人民热火朝天地开展了寻找祖国地下宝藏的活动。以“记录新中国成长历史”为己任的《新华月报》见证了这一段历史——在1953年2号刊的《新华月报》上有这样的记载:“为了配合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我国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正规化的科学化的资源勘探队。这些资源勘探队里有技术人员、工人、政府干部和高等学校的教授、学生,分成地质、测量,地理探矿、钻探等若干部门,并且配备着化验室、修理厂。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事业中新生的力量,在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他们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更好地为祖国经济建设事业服务。”文中配发了大量的图片,再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勘探队员们为了建设强大祖国寻找一切能源的奋斗历程。资历深,经验丰富的老勘探队员在挑灯夜战讨论技术图纸,年轻一辈的在测量路线,考察地貌,支架仪器…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期的《新华月报》还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四川自贡井盐的挖掘。文中记录:“四川省自贡市是我国西南最大的产盐区,它的井盐产量占全西南产盐总量的百分之七十。自贡井盐除销售西南各地,还远销康藏高原和陕西南部,湖南、湖北西部一带。三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自贡盐业也正在扩大生产,走上繁荣的道路。”从配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贡市盐场的全景,以及工人炒盐,制盐厂从盐卤中提炼泵沙产品的过程。
       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在这一年中,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突飞猛进,其中就包含着勘探队员探索地下宝藏的积极贡献。
       小贴士
       四川井盐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创始于北宋庆历年间,比西方要早800多年。与大英县相比,自贡的井盐开采更是规模宏大,闻名遐迩。
       在近2000年的漫长历史中,在自贡所属狭窄的55平方公里面积上,劳动人民共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其累计深度相当于人工打穿了400多座珠峰;累计生产了8千万吨食盐,如果用这些食盐砌墙,可以绕地球4圈。每一口井都有一架天车,最高的一架“达德井”天车高达113米(位于大安区扇子坝,上世纪90年代已拆除),蔚为壮观。当时的自贡天车林立,笕管密布,成了世界最大的工场。
       “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其实就是顿钻技艺,也叫冲击式钻井技艺,是指人们利用人、畜、机械等动力,使钻头破碎岩石,向地层深处钻进成孔,并不断捞出岩屑,达到获取盐卤资源目的的一种钻井技术,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井盐提取技术。
       自贡的井盐质量较好,其中贡井地区的井盐洁白纯净,曾经作为贡品进贡皇宫。自贡井盐在抗战时期日军封锁海盐时,为保障内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做出过巨大贡献,也使自贡被誉为“井盐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