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华人]美国华人参政期待拐点
作者:但 凡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6年11月7日,美国迎来国会中期选举。有迹象表明,华裔美国人相比以前更加热情地投入到选举中。
       西谚云:玩不过他,就加入他。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优秀文化虽然造就了华人的特质,但是在全球化横扫世界的今天,你我的界限已经被日渐打破,尤其是从侨民到公民的身份转变,让美国华人不得不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办事,不能再充当美国政治的看客。
       华人积极参与美国政治,不仅有利于维护他们作为少数族裔的权益,而且因为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积极参政的华裔美国人,一边牵着美国,一边挂着中国,也能够为中美关系的友好发展大有作为
       华人:投票就是力量
       华裔们已经渐渐明白了“钞票不如投票”的道理
       但 凡
       郑时甘,一位在纽约经营地产公司的华裔美国人,2006年11月7日这天和许多其他美国人一道,来到投票站投下了自己的一票。
       2006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11月7日陆续在美国50个州展开,这次选举将选出国会众议院的435名议员和国会参议院的33名议员。除国会选举,同时举行的还有36个州的州长选举、各州的州议会选举和地方选举。7日当天,各州的投票站从早晨6时或7时便打开大门,迎接选民投票。
       华人参政意识提高
       据美国人口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突破3亿大关。在全国人口中,超过七成是白人,拉美裔占12.5%,为美国第一大少数族裔,非洲裔占12.3%。亚裔作为近年来成长最快的少数族裔,人口在2004年达到1437万。在亚裔人口中,有近300万华人,约占亚裔人口的20%,占美国全国人口的0.9%。换句话说,在每110个美国人当中,就有一位华人。在美国,汉语已经成为继英语和西班牙语后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美国华人在工商界和学术界人才辈出,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从教育方面看,美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获得学士以上学位的男性人口比例为26%,女性为23%,而华人男性为53%,女性为44%,居各族裔之首。但是华人在政治参与程度上则偏低,与在工商和学术领域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原本华人对政治不闻不问,主要是华人并未感受到参政的重要性。但华人逐渐发现,如果不参与政治,当自己利益受到损害时总是得不到有力支持,新一代华人也缺乏归属感。因此,近年来华人开始明白了参与投票的重要性,参政议政的意识明显提高,华人参政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谁让你们只有500票?
       郑时甘是福建人,1978年移居美国。最初在纽约唐人街边做工,边读书。当时的唐人街还没有多少人热心政治。在其1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没有选民协会等政治组织。但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唐人街一些华人对政治的态度。
       当时纽约市政府准备在唐人街修建一座拘留所。消息一出,引发了华人居民的强烈抗议。但当时的市长郭德华对此却不屑一顾,轻蔑地表示,谁让你们在选举中只有500票?后来,纽约华人车衣会的伍会长组织华人游行抗议。经过多方努力,市政府最终同意不在唐人街修建拘留所。
       每每谈起纽约市长的态度,郑先生总是十分气愤。也正是从那之后,郑先生和很多唐人街华人一样开始逐渐关心政治。
       2000年,有三名华人站出来参加地区议员的竞选,在总共四名候选人中占据三席。当时华人有5000票,其他族裔3000票。但结果出来,因为华人选票分散,唯一的非华裔候选人获胜。由此,传统侨团和新移民侨团开始认识到只有团结才能显示华人的力量,才能赢得选举,才能为华人争取福利。
       
       显示华人的力量
       2001年的“9·11”事件震惊世界,这对唐人街的经济也造成了巨大冲击。当时唐人街的主要经济支柱餐馆和车衣厂纷纷倒闭,经济萧条。郑先生介绍说,纽约有一项针对最需要发展援助地区的免税优惠计划。但是遭受“9·11”事件冲击的唐人街却一直拿不到。“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华人在政治领域的声音不够。”郑先生对纽约市的做法很是不满。
       政府援助措施不到位,让华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参政的重要性。老一辈华人从此也开始参与投票,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2004年11月的选举,华人投票率增加了24.5%。投票率大幅攀升,让美国政坛开始重视华人的声音。
       从2005年开始,纽约市长等政要开始拜访唐人街。纽约州政府也决定投资3400万美元用于建设唐人街,改善交通和卫生状况。曼哈顿区长之前从没请过华人顾问,但是现在开始有华人顾问了。这些变化都显示了华人的力量。郑先生对这样的变化感到非常高兴。
       华人需要更团结
       对于2006年的中期选举,郑先生表示要支持那些对华裔态度友好,真正关心华裔、为华裔争取福利的人。郑先生所在的福建公所成立的华裔选民协会,也在积极开展一些推动华裔参与选举投票的工作。因为身边的朋友也纷纷表示会去投票,郑先生估计今年华裔参加中期选举形势比较乐观,可能会有30%的增长。
       除了郑先生所在的华裔选民协会,其他一些华人参政促进团体也不遗余力地推动华人积极参政,知名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及纽约市议员刘醇逸等人于2006年9月份就组织召开了一次华人参政座谈会。李昌钰在会上强调,华裔要能真正立足美国必须打入主流社会,而打入主流社会的主要管道即是积极参与政治,但华人若不团结,就无法彰显力量,无法受人重视,更起不了作用。
       华裔们已经渐渐明白了“钞票不如投票”的道理。回想布隆博格当初竞选连任时,在中文电视广告中称自己是“所有纽约市民”的市长,并用中文承诺“齐心协力,成功更多”;其竞争对手、拉美裔候选人福瑞则在唐人街许诺为包括华裔在内的少数族裔争取福利;而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在8年任期内只正式造访唐人街两次。这足以证明现在的形势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
       选票就是力量,华人正在慢慢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努力。
       
       美国华人参政热情为何不高
       很多华人不积极参与政治,并不是没有精力,而是只关注个人生活,缺乏对公众生活的兴趣
       
       2006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于近日举行,华裔美国人能否在这次选举中发挥与其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作用,甚至参加竞选进入政坛,扩大华人在美国的政治影响,提高华人的政治地位呢?从过去的情况来看,形势并不令人乐观。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近年来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致力于提高华人参政意识的“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主席薛海培先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华裔美国人参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己参政意识不强。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薛海培告诉记者:“很多华人不积极参与政治,并不是没有精力,而是只关注自己的个人生活,缺乏对公众生活的兴趣。”
       2006年年初,华盛顿地区一个华人社团在与华盛顿特区隔河相望的一家中餐馆举行年会,邀请了弗吉尼亚州的国会众议员詹姆斯·莫兰。去年,美国国会就一项阻止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议案进行投票时,莫兰是仅有的几个投了反对票的议员之一。在当时国会里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莫兰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莫兰说,他所在的选区有不少华人,可是他举办的选民见面会,却很少有华人参加。他为竞选募款时,也鲜有华人慷慨解囊。华人缺乏参政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在美国,高中学生参与政治竞选活动的人很多,但华人家庭中的中学生却很少积极参加这类活动。薛海培认为,这主要是受父母的影响。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华人父母的家庭教育偏重于鼓励孩子好好读书,而不太关注社会和政治活动。其结果就是,孩子从小就觉得政治与自己关系不大。
       
       对美国制度缺乏了解
       薛海培认为,除了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原因外,影响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来美的华人移民普遍年龄比较大,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对美国的政府制度不够了解,以及兴趣点上与美国主流社会不一致,使他们在进入美国政坛这一问题上望而却步。
       “美京华人活动中心”负责人蔡德认为,第一代移民美国的华人从政比较难。但年纪小时就来美国的华人,就比较容易融入美国社会,接受美国文化,也容易为美国接受。
       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第一位民选华裔官员张孟琦就是如此。张孟琦在香港中学毕业后,就来到美国洛杉矶上当地的社区大学。他于1962年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获制药专业博士学位,后曾在退伍军人事务部工作,在哈佛大学做过访问学者。
       张孟琦本人认为,华人在美国要生存发展,必须将中美两国文化中优秀部分融为一体。由于热衷于社区服务,较早参加过非洲裔美国人组织,张孟琦得到了所在社区选民的认可。最后在一名县议员的鼓励下,他参加县教育委员竞选,一举成功,成为该县最早的民选华裔官员。
       华人凝聚力不强
       华人不愿参政,是不是因为美国的政治社会制度还存在歧视华人、阻碍他们从政的条款呢?
       薛海培说,种族歧视的情况在美国可能仍然存在,但现实生活已经很少了。有人骨子里可能歧视华人,但一般不敢说出来。如果有人敢当面使用歧视性的语言,完全有可能因此而吃官司。“一个词没有用准,就可以把你送到法庭。”他向记者这样形容到。
       影响华人形成一股势力、在美国政治生活发挥影响的,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美国的华人社区人数不断增多,但却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如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还有的来自东南亚国家,大家彼此之间有分隔。薛海培认为,来自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华人在组织活动方面明显好于来自大陆的华人。作为一个整体,华人凝聚力、影响力不及日本人、韩国人,甚至不及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
       据薛海培介绍,在全美435个国会众议员选区中,亚裔人口比例超过8%的已经有约45个。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选民如果积极投票,在这些选区发挥影响,完全可以对选举结果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争取希望当选的候选人在某些议题上的支持。(潘云召)
       “我们要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主流社会才会重视我们”
       华裔身份是沟通中美的好桥梁
       ——专访全美华裔共和党联盟主席苏丽凰
       如今,美国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参政议政的意识日益增强。华裔不再充当选举的边缘人和看客,从政人数也越来越多。从国会议员、州议会议员到州长市长,都出现了华人的身影。布什自执政以来,任命了约70名华裔官员。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更是华人参政的佼佼者。美国目前的华人市长也已超过50位。华人背景对从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全美华裔共和党联盟主席苏丽凰就此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苏丽凰上世纪70年代由台湾应聘到纽约的医院工作,后在美定居。从事医学工作的同时,步入政坛,为维护华人福利而努力。现任全美华裔共和党联盟主席、美国联邦政府卫生部顾问委员、美国宾州州长亚裔事务委员及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专业顾问。
       记者:医生工作非常忙,您为什么会选择参与政治活动?
       苏丽凰:我本身是个热心肠和亲和力较强的人,喜欢社会活动,从政主要是希望与人结缘、为民众服务。刚到美国的时候,我就喜欢参加社区里的插花和音乐会等艺术活动。同时身为医疗工作人员,较有机会接触很多人,我也愿意帮助他们。慢慢地,社区居民有事也喜欢找我帮忙。后来共和党朋友就找我,邀请我加入他们的活动。我认为,这样既可以交朋友学风俗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也能更好地为华裔亚裔争取福利,就欣然同意。
       记者:在工作中,您的同事怎么看待您的华人背景?他们在意吗?
       苏丽凰:关于这个问题,我还真问过他们。有一次听证会,美国联邦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阿伦·斯佩克特对我问话的时间特别长,也非常严格。我就问他,他这样做,是不是因为我是亚洲女性?斯佩克特联邦参议员对此感到很意外,他说:“怎么会?我认识你二十几年了,对我来说你一直是美国人,我脑子里根本没有什么你是亚裔美国人的概念。”
       记者:请您谈谈从政这么多年来的感受。
       苏丽凰: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华裔身份是与华人社区和中国、美国沟通的好桥梁。我两党朋友都有,且合作共事很多。从最初加入共和党,一步一步做到全美华裔共和党联盟主席,这么多年的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赢得了不少荣誉奖项,但这些是大家对我的肯定,获奖是对我的鞭策,是鼓励我争取做得更好的动力,为社区及侨界做更多贡献。这么多年来,我没有选择竞选公职例如议员、市长,但是我参与了政府的工作。我还是积极为华人亚裔争取利益。
       同时,我也为改善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特别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继续在努力。我曾提出美国总统艾滋病急救基金为非洲拨款不少,为什么尚未协助中国防治艾滋病。经过努力,布什总统同意协助中国与中国共同防治艾滋病。
       很高兴看到华人参政的热情现在越来越高。我们要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主流社会才会重视我们。只有注册政党积极参加投票选举,将自己的意愿通过选票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凡)
       华人不愿做“政治的侏儒”
       华人参政收获不菲
       美国中期选举日前尘埃落定。在这次选举中,华裔不再沉默,积极参选,纷纷脱颖而出:北加州有38名华裔候选人参选,旧金山余胤良当选加州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参议员,马世云也以高票成为加州第一位女性华裔众议员,而杨爱伦则成为纽约州议会第一位女性亚裔议员……2006年11月10日,华裔候选人赵悦明成功当选美国旧金山市议员,而此前该市有11位华人参选,延续十多年来旧金山市华人参政长盛不衰的局面。有评论说,这都显示华裔已经日渐成长为美国社会的重要“政治力量”,开辟了华人参政的历史新篇章。
       在加拿大,大多伦多地区市级选举于2006年11月13日晚揭晓,共有44名华裔候选人参选,最终10人脱颖而出,创造了华人积极参政的纪录。值得注意的是,在加拿大万锦市议会选举中,提前投票者逾三成是华人,显示出华人投票积极,参政热情高。这些都引起了华人社区和主流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地华人学者表示,华人参政已进入“萌芽时代”。
       在南非,现在生活着大约20万华人。随着南非华人第二代的成熟,他们中一部分人的活动不再仅限于商界,而开始走上政治舞台。2006年3月,孙耀亨成为约翰内斯堡市首位华人议员。还有多位华人同时跻身国会,且分属多个党派,既有执政党,也有反对党,这还是难得一见的现象。
       在英国,目前的60多万华人中,有过参加选举记录的华人多达30万,华人的声音在英国越来越得到重视,华人参政议政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为了使英国的华人更好地参政议政,2006年11月初,40多名英国华裔团体的代表在英国上议院启动了一项“英国华人参政计划”。北伦敦华人协会主席李贞驹在启动仪式上指出,每个人的生活都和政治息息相关,华人小区不该是个“沉默的小区”,需要有代表积极参政,保证华人发出的声音得到英国社会重视,让政治成为华人小区生活的一部分。
       
       进入历史新阶段
       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都有着在经济、事业上积极进取的共性,但在以往,他们往往对居住国的政治以及社会事务不大关心,较少参与,被时事评论家称为“政治的侏儒”。有人估计,在2002年的法国总统大选中,华人中仅一成投票。 不过,近年来,这种状况正在悄悄改变。
       
       华人参政在全世界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一方面,华人参政的热情逐渐高昂,不仅体现在从政人数逐渐增多,也体现在参政意识的加强、参选人数的增多、选举参与热情的提高等方面。与此同时,一些以鼓励华人积极参政议政为宗旨的专业华人选举组织、政党,也如雨后春笋般萌发。
       在法国,华裔互助会、潮州会馆、华侨华人会等侨团,分别在各种场合呼吁华人积极参与投票,表达华裔族群的正当要求,在主流社会建立华侨华人的正面形象。在英国,华人工党和华人保守党分别于1991年和2001年成立。2006年9月17日,英国华人自由民主党也宣布成立。至此,英国华人成立了3个政党。华人工党和地区的华人协会一边服务华人,一边动员大家履行公民义务,更好地融入英国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华人参政已进入历史新阶段。
       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华人参政呈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华人自身具备良好的素质,使得参政具有更大优势,如受过高等教育,精通所在国语言、文化,社会活动能力强,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等。
       孙耀亨是南非第二代华人的杰出代表。他认为,他们这代人熟悉南非的政治制度、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语言表达也不成问题。年仅25岁的王翊儒于2004年当选南非国会议员,成为南非第一批参政的华人议员之一。他认为,自己能够当上国会议员,除了技术背景及人际关系外,他所在的政党期望他的特殊背景能够有助于提升中南(非)双方实质合作关系及文化交流。
       其次,华人参政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智慧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
       服务社区、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以求得各族裔的认同。长期参与社区事务,对社区有深入认识,并向政府及时传递社区的需要,这些有助于提高知名度,便于当选。加拿大华人历史专家黎全恩博士认为,三级政府中的华人议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长期为社区服务的良好记录,他们的贡献为社会各族裔所认同。
       有长远打算和部署,不急功近利。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总裁、时事评论员梁燕城博士认为,有志于参政的华人必须有长远打算和部署,谋定而后动。不能只在选举时才出现,选举后又马上失踪,这样的人是永远也不会成功的。加拿大华裔陈卓愉在上届国会大选落败后痛定思痛,用了几年的时间筹划和发起“华人团结参政运动”,为他东山再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熟悉政治游戏规则,不轻言放弃。梁燕城指出,参政者要了解和熟悉其中的游戏规则,学习如何处理好党内关系,建立党内的人脉关系和显示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华。同时,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曾三次参选落败的加拿大多伦多市选候选人李国贤指出,自己每次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继续学习、参与,做好应有的准备工作。 (聂传清)
       (2006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