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政务信息化]提高政务信息化应用能力 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政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20多年来,政府系统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在探索中稳步推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网络建设已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副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等大约142个单位,已经全部建成了办公内网,基本实现了与以国办为枢纽的办公业务资源网的联网;90%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在办公业务资源网上建设了网站。另外,大约90%的地方基本建成了自成体系的纵向网络和横向网络,70%左右的国务院部门建立了自成体系的纵向网络。总的看,网络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二)互联网站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2005年10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试开通。同年12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专题汇报,温家宝总理对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中央政府门户网站链接了各地区、各部门103个门户网站,构建了中国政府门户网站体系。目前,96%的国务院部门,90%的省(区、市)都建有互联网站。全国300多个市(地),有94%建有互联网站;2000多个县(市),将近77%也建有网站。应该说网站体系是庞大的,网站内容在不断丰富,功能在不断增强。
       (三)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库建设逐步深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核心政务的应用系统建设基本涵盖了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辅助决策和应急指挥等主要办公业务,并通过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进行了集成;政府专网上也开通了公文、简报、信息、值班等应用系统。这些应用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和质量。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建设了决策服务系统、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领导的个性化服务系统以及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建成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数据库,一些单位还建设了视频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这些都为政府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提供了技术手段。
       (四)信息化队伍基本形成。据国办秘书局不完全统计,大约75%的部门和省(区、市)成立了5人以上的专门机构,具体承担政务信息化工作。当前,信息技术人才紧缺,企业间争夺人才也很激烈,很多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报酬是非常高的,能够在机关里形成这么一支队伍,并保持骨干队伍的稳定是很不容易的。
       (五)重大项目的成功实施积累了经验。国务院办公厅会同科技部实施了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历时3年,研发并部署了安全平台和应用平台,开发和整合了一批核心政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库,在相关标准规范统一方面也取得了突破。试点示范工程对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和安全保障等瓶颈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对今后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国务院部门实施的一些“金”字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上述五个方面的成效充分表明,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提高了办公效率和质量,推动了政务公开和为民服务,加强了市场监管,促进了经济发展。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启示以及问题和困难
       20多年来,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政务信息化与行政环境和技术进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实际上是政府根据行政需要对政务信息化提出的重大需求和提供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进步则是满足政务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技术支持。政务信息化建设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技术支撑,同时又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催化剂,政务信息化的推进可能进一步引发政府管理方式和机构重组等涉及体制的变革。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政务信息化循序渐进,动态发展。
       (二)政务信息化建设要确立正确的原则和工作思路。归纳起来,我们在建设、管理和运行中有四个方面的成功经验。第一是指导原则。最初我们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我多次强调,这个指导原则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一贯、坚持始终。后来我们又根据政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设和应用结合不紧,纸质向电子并轨不及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用并举、适时并轨”的原则。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又进一步提出要“内外并重,以公众为中心”的原则,就是既要搞好办公业务资源网,为广大公务员服务,又要办好政府门户网站,为公众服务。第二是建设方针。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我们坚持“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方针。实际工作中重复建设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这条建设方针必须强调并予以坚持。第三是建设策略。可以归纳为“政府主导、科技协助、企业运作、中介服务”。在建设中,政府要提出需求,当好业主,发挥主导作用,不要当“包工头”;科技部门要协助组织技术攻关,制定标准规范,提供技术支持;要通过招标或议标,选择资信好、技术强的企业负责研发和建设;要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务负责监理、测试、培训等。这个建设策略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第四是运行方式。即“运行维护市场化和投资来源多元化”,这是我们多年积累起来的一条经验。运行维护完全由政府部门自己负责,就要成立专门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这未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选择。除核心业务外,一般的运行维护工作,完全可以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采取委托管理或服务外包的方式来解决。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就是经国务院机关党组批准后,委托新华社协助负责的。现在看来,建设速度快,运行维护效果也比较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需要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但一些侧重于公共管理且保密要求不高的项目,以及通过再开发可获得增值服务收入的项目,可以考虑引入社会资金,实现投资来源多元化。
       (三)政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思想观念要转变。当前需要尽快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观念。对内要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服务,对外要为广大公众服务。只有树立起这个观念,才能够把握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二是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运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三是工作上还存在资源整合、业务重组与现行体制的矛盾,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法律制度缺失的矛盾,政务公开与信息网络安全的矛盾。四是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运用有待加强。五是同志们经常遇到的机构、编制、经费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政务信息化建设要持续深入地推进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已经对全国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作出了总体规划和部署。我们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政务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而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当前政务信息化应该进一步以提高政务公开程度为导向,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创新行政方式为主要举措,以改善公共服务和加强市场监管为基本目标。眼下最为重要的工作是抓紧部署两个平台,完善三网一库;积极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和应急系统两大抓手的建设;下大力气抓好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
       (一)抓紧部署两个平台,进一步完善内网、专网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在安全支撑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的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有效解决了大型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密码服务、安全认证、授权管理等问题。这两个平台已经在十多个部门和地方部署。下一步应该在继续完善的基础上加快应用推广,进一步发挥实效。完善内网、专网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具体有三项工作:一要完善功能,二要加大核心应用系统的推广,三要进一步做好专网纵横联接工作。
       
       (二)积极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和应急系统两大抓手的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和应急系统两大抓手的建设是当前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2006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其功能定位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突出政务特色。政府网站必须突出政务特色,要有别于新闻网站和其他商业网站,力求版面简洁、重点突出、服务便捷、响应及时。二是发布政务信息。主要是国务院可以公开的公文、国务院公报以及国务院领导同志参加的会议和活动等。另外,还推出了政策法规解读专栏,对国务院出台的行政法规和重要政策进行解读。三是提供网上服务。据初步统计,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目前大概链接了71个部门的主要服务,一共43类,1100多项。下一步主要是整合网上的服务,拓展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四是开展互动交流。这项工作应十分慎重,积极稳妥地逐步展开。
       各部门、各地方还要在专网上办好各自的网站。通过专网网站建设,整合各部门和各地方的应用系统,促进信息共享,在政府机关内部开展互动交流,先行试验一些目前不宜在外网推出的栏目和内容。这样既有利于整合政府机关内部资源,集聚智慧,促进工作,又能积累经验,完善机制,为政府外网门户网站的建设提供经验。
       应急系统建设提出来已有两年多。国务院应急办已经委托国家发改委制定应急系统建设的规划。应急系统建设中有两个问题必须关注。一是应急系统可以搭建在政府专网上,网络不能再搞重复建设。二是应急系统建设主要是整合现有与应急有关的应用系统,有缺项再补建。妥善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就可以避免走弯路。
       (三)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这是一个正在努力解决之中的老问题。我参与“电子口岸”建设后,对这个问题的体会就更深了。信息共享难的问题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有反映。从纵向看,上级要求下级报送信息但又不完全对下级开放信息。从横向看,由于相当一部分信息与部门的权益有关联,部门之间横向共享信息的难度就更大了。信息共享难既有认识问题,也有实际问题。比如:有的部门和地方为维护自身权益不公开专有信息;有的顾虑信息共享后,采集信息的成本不能得到合理补偿;有的顾虑实现信息共享,需要修改已建成系统的数据格式、标准和接口,怕带来麻烦;有的顾虑实现信息共享,扩大网络和系统的边界,可能带来病毒、黑客等安全隐患。
       解决上述认识和实际问题有个过程,一是要制定法律法规,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公开和共享的信息,这是制度保证。二是制订信息共享的标准和规范,这是技术保证。三是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方式,弥补信息采集成本。四是引入中介组织和企业开展信息增值服务,共担成本,共享收益。国办也在考虑通过专网建设一个信息交换平台,实现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
       (摘自《信息化建设》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