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华人]中非民间商会:民间经贸的新“丝绸之路”
作者:吴志红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今天非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目光都在向东看,看中国的经济奇迹;而中国也在看世界、看非洲。中非民间商会的成立,将民营企业家首创的中国光彩事业推向了世界。光彩事业走进非洲,它所带去的那种包含着浓厚中华文化底蕴的经济合作,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非洲: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中非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1999年贸易总量只有20亿美元,到2004年已经达到了296亿美元,短短5年内增长了近15倍。中国和非洲的双边贸易额从1995年的50亿元增加到了2005年近400亿元,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也达到了63亿美元。
       
       这些数字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会长刘延东为中非民间商会发来的贺信中如是说。
       “中非经贸正在以每年平均35%的速度增长,中国和其他各大洲,包括欧盟、美国、亚洲、拉美从来都没有这样的速度。”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亦在此间透露。
       有专家表示,中非贸易总量目前仍然只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的2%-3%,这表明中非之间的经济合作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非洲市场开发的潜力十分可观,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文化:民间经贸的底蕴
       “如何走进?”这是悬在每一位打算走进非洲的民营企业家心头的一个巨大的问号。
       已在非洲生活了30年有余的胡介国先生说:“当时尼日利亚酋长委员会封我为酋长,让我挑一个头衔,我说叫“Baba Ase”吧,意思是服务员总管,我告诉他们,我要为非洲人民服务!”
       走进非洲。其意义不只在于经济合作一个方面,从更深层次上看,它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带给世界,带给非洲,促进人类社会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胡德平对此深有感触。今年8月,胡德平率团到非洲考察,考察团在非洲许多地方看到,来自各地的华商们在远隔祖国万里之遥投资办企业,发展当地经济,同时心向祖国,将个人与企业在海外的发展视同是祖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在非洲成功的新、老华商,都有着硕果累累的精神家园。在这家园里的各种果实,无论怎样丰富多彩,都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力量。
       “走出去一定要文化先行。”胡德平在整个考察行程中一直强调。
       “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带到非洲,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一面则是企业要走进非洲文化。”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说。
       “企业只有熟悉非洲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习俗乃至文学艺术,才能在开拓非洲市场的事业中左右逢源,行动自如,把握机遇顺利发展。所谓的文化先行,这一面可能更为现实。”
       在海外日久的胡介国还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成员,颇为懂得中国统一战线。
       他说:“先要做好民间外交和民间统战工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有愚公的移山精神感动上帝,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生存环境。”
       杨光也提醒中国企业在投资非洲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双赢:义利兼顾的国际诠释
       “我希望大家能够坦诚对话,商讨解决中非在贸易、技术转让、投资等方面的问题,为我们的互利双赢打好基础,”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加纳总统库福尔日前在加纳首都阿克拉接受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
       用浙江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中非双方的历史机遇期。”一方面,东非四国和其他非洲国家一样,纷纷采取“向东看”的对外政策,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市场表现出浓厚兴趣;另一方面,我们国内产品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出口也要改变过于依靠欧美市场的局面,产业发展面临升级,政府正式提出了“走出去”的企业发展战略。
       一方“向东看”,一方“走出去”,这就形成了对双方经济和双方企业都极为难得的互有需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通过积极实施投资非洲战略,把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管理、技术、设备和模式移植到当今的非洲,不仅可以缓解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和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减轻国内市场过度竞争的压力;还能有力地促进非洲的经济发展。
       正如库福尔所言:“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会给非洲带来了急需的技术和资金,给非洲人民创造了就业机会。”真正实现一举两得的双赢。
       民间商会:中非合作的国际纽带
       目前,中国共有超过800家企业在非洲投资,除了100家左右的大中企业外,其余为小企业占到大多数,其中民营企业占了很大比例。虽然民营企业正在这股投资非洲热潮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这种快速发展中所伴随的恶性竞争却让人担忧。
       据介绍,目前我国在非洲投资企业,大多集中在工程承包、公路和路桥工程、通讯等行业,由于隶属关系不同,相互之间难以协调,彼此之间压价竞争十分严重,往往在一个工程投标过程中,报价最低的几家一定是中国公司,即使中标施工也非常艰难。
       胡介国表示,在老一代华商中曾经有“行业公会”为本行业制定价格标准和竞争规范,有序竞争保证了华人聚集的行业长盛不衰。当前应该由政府出面成立类似的机构,把非洲的中国企业组织起来。
       其实,一年前筹备的“中非民间商会”早就有此打算。作为以民营企业为参与主体和服务对象的非营利、非政治性民间组织,“中非民间商会”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引导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利用非洲资源,开拓非洲市场”的宗旨,要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最佳平台。
       中非民间商会的主要工作包括五大项:信息咨询、商务交流、培训研讨、维护会员权益、调解纠纷。
       四川宏达集团董事长刘沧龙将中非民间商会理解为商会是中国民营企业家投资非洲的政策顾问、坚强后盾、信息平台和国际桥梁。实际上,在随胡德平出访非洲四国时,刘沧龙也碰到了自己心仪的商机,而唐山曙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来也是如此。
       刘沧龙甚至建议在条件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采取公司化运作的方式,推出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非洲推广平台。
       回想去年,一位联合国官员评价说:这个项目为中国和非洲私营部门开发新市场、新伙伴和新商机提供了有益的平台,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大陆之间发掘最大经济增长潜力。
       而对于企业家来说,中非民间商会应该是一个有效实用的商业活动平台,在中非合作的大环境中帮助中国和非洲的公司实现商业目标,在投资和贸易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10月27日《人民政协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延伸阅读
       华商在非洲怎样经商?
       政府鼓励华商在非发展
       
       中国商人在非洲为数不少,包括华人在内,至少有50万人。非洲一共有53个国家,其中有5个与中国目前没有外交关系,但即便在这几个国家,也有不少华商。
       在非洲,华商主要来自浙江、广东和福建,其中浙商最多。以喀麦隆为例,在当地2000多中国人当中,浙江人占到1/4以上。
       在非洲各地,华商办厂、经商和投资,生意按规模大小分成3类。大型的如矿产开发,中型的如投资办厂制造产品,小型的主要是经营小商品买卖。
       改革开放后,个体华商开始进入非洲,但人数不多。1995年中国进行援外方式改革,过去对非洲进行单纯援助转为谋求经济上的互利合作。然而非洲国家众多,情况复杂,与国有企业相比,私有企业在当地发展更方便,也更灵活。因此我国政府鼓励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到非洲发展。也就是从那时起,个体华商开始大规模进入非洲。
       
       机会垂青有慧眼的人
       非洲市场很大,但学问也很多,搞不清楚是发不了财的。
       非洲什么都缺,它的制造业和高科技都不发达,有的国家连根针都不会造。产品绝大多数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不要以为非洲人没有消费能力,非洲穷人多,但富人也不少。多数非洲人普遍缺乏理财观念,有钱就花掉。因此,价格适中且品质不错的中国小家电、小五金和小百货在当地销得很好。在安哥拉的市场上,1盒蚊香在国内卖3元钱,在那里可以卖到5美元;1根5毛钱的铁钉能值1美元;一台1300元人民币的全自动洗衣机,出口到那里能卖1000多美元。在整个非洲市场上,中国货通常能卖到很高的价位。
       除了市场大,非洲还有很多资源可供利用。比如非洲的劳动力很便宜,可以帮助企业大大降低成本。安徽有家公司曾经在马达加斯加承包过一个住房项目,雇佣的工人全是当地人。一个当地劳动力一天的工资是25美分,折合人民币2元钱,要是国内工人,这样的工资肯定不干。另外,产自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到欧美没有配额限制,利用这一点在当地做转口贸易,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在非洲经商最重要的是有思路。非洲处处有商机,关键看你能不能把握住。例如赞比亚水资源丰富,富含各种矿物质,向地下打十几米,抽上来的就是矿泉水。在当地超市里,1桶这样的水能卖5美元。从打井到盖简易的罐装水车间,投十几万元人民币就够,做这个投资不仅当年回本还能盈利。
       一个湖北小伙子,2001年到苏丹种菜,发了大财。苏丹气候炎热,但土地肥沃,种菜一年可以收3季。小伙子农民出身会种地,就在当地种了2000亩蔬菜。当地宾馆饭店和富人的蔬菜消耗量很大,他的菜根本不用推销。3年多他赚了1000万美元。
       踏实做事本分做人
       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量中国游商涌入非洲,产品质量问题一度突出。事实上,非洲人对质量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们的质量标准与欧美是一致的。对于质量的要求和监管,非洲也是很严格的。现在,非洲华商逐渐成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在很多国家他们自发成立了华商组织,进行自我约束。现在,产品质量问题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
       去非洲经商,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考察,要熟悉所在国法律、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风俗礼仪等。1998年中国和南非建交,许多人跑到南非去,向当地输入大量服装和鞋,结果市场饱和,大家竞相压价,东西卖得比在国内还便宜,都赔了钱。这就是没做好先期市场调查的后果。
       其次要形成规模。现在大量华商仍在当地各立门户,既增加成本又缺乏效率,大家以股份制联合起来比较理想。以公关为例,组成股份公司后,有专人与当地警察局、税务等部门打交道,集体进行维权,既有效又节省成本。例如在喀麦隆,华商们组成中国总商会,大家集体进货集体销货,效果就好得多。
       第三,注意控制雇工规模。许多撒哈拉以南的国家规定,企业雇工超过50人,就要成立工会。有的台湾企业差点儿被工会整垮,工人们倚仗工会跟雇主谈判,不断要求提高工资福利,雇主投资增加,利润自然被摊薄。
       第四,要提防陷阱。非洲处处有商机,但也处处有陷阱。非洲华商多以商品批发为主业,如果有人要求先赊货后还款,千万不能答应,这样的人十个有九个是骗子。一定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款当场两清。
       第五,对非洲人要尊重。经历过500年殖民统治,非洲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强,华商要与当地雇工和顾客交好。另外如果有条件,要尽量结识身份高的非洲人做朋友,非洲许多国家法制尚不健全,广结善缘是有好处的。(王昭 黄泽全)
       (9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分别为该报记者和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