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科技]物理战的困境
作者:刘戟锋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科学与战争的历史上,人类受困的主要是科学发展的程度。自阿基米德以来,人类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主要出现在物理领域,因而,战争也主要是“物理战”。
       对“物理战”进行检讨,可以发现它存在三个困境。
       困境之一:作战对象偏转
       自从人类划分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战争的基本目的一直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因此,武器的基本功能就是杀伤敌人。围绕杀伤力的提高,人类费尽心机,以至发明了核弹这种迄今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然而,战争毕竟是两股活力之间的冲撞。作战双方都力求杀伤敌人,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结果,就是增强己方的防护力。围绕防护力的提高,人类亦费尽心机。通观人类创造的各种防御器材,其实都是物理器材,给人体提供的防御也是物理防御,或者说,主要是机械防御。不论是古代的铠甲、防盾、城墙,还是近代的碉堡、装甲,或者现代的隐身技术、导弹防御系统,无非是为抵挡、或者避开对方机械打击而设计的各种装置而已。
       随着防护力的增强,军队的直接作战对象也就发生偏转。各种兵器的设计和研制,本来是针对人体的,但由于人体有了防御盾牌,使得直接打击人体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迫使各支军队的直接作战对象不能不发生偏转,即由原本的直接打击人体,变为直接打击物体,通过打击物体,间接达到打击人体的目的。作战对象由人转向物所造成的后果是违背战争初衷的。
       
       困境之二:作战时空受限
       由于物理学的发展,战争由陆地拓展到海洋,特别是在20世纪,战争进一步向空中、向太空、向电磁空间延伸,作战半径、作战范围、作战样式空前扩张。但是,迄今为止,各国军队的作战都是在物理时空中进行,受到物理时空的严重局限,其表现为:
       第一,战争受到物理空间的严重掣肘。中国古代兵圣孙子指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物理战可以遂行兵战、可以攻城,尽管在兵战、攻城的过程中,也可达到一定的心战效果,却永远无法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正因如此,美国军队才在已知的陆、海、空、天、电(物理域)基础上,提出“认知域”(心理域)的概念,试图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实现所谓的“感知操纵”。
       第二,在物理战的概念框架中,两个国家或利益集团,一旦交火,就是进入战争状态;而没有硝烟,就是和平;“战”、“和”界限清晰、泾渭分明。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适合于原始条件下的战争,也是早期机械唯物论在战争领域的表现。殊不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政治的继续,人类的作战手段、作战样式、作战形态早就变化,战争与和平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分界线。
       固守物理战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对物理战前敌方有针对性的军事行动(尤其是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认识不足,也不利于己方军事行动的有效准备和展开。
       困境之三:作战费用飙升
       在物理战中,破坏几乎成为一条战争法则,被军事理论家和指挥者大加推崇。恩格斯在批评19世纪的军备竞赛时说:“现代的军舰不但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面上的工厂——的确,主要是浪费大量金钱的工厂。”这一批评同样适合于现代。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每天平均消耗费用为1.94亿美元;越南战争时为2.3亿美元。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耗费640多亿美元,其中“沙漠风暴”43天消耗470亿美元,平均每天消耗11.2亿美元。据测算,美国原在欧洲的驻军如果打持续一年的常规高技术战争,计划耗资将达15000亿美元,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消耗总额还高出3000亿美元。
       再从歼灭一名敌兵的成本来看:据估算,拿破仑时期消灭一个敌兵花费3000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本上升到2.1万美元,二战时为20万美元,朝鲜战争时要花费57万美元,马岛之战时高达285万美元。而伊拉克战争,美军每歼敌1名敌兵的成本高达600万美元。这样的战争实际上已成了贵族式的决斗,也是物理学成果大量用于战争的必然结果。
       人类战争发展至今,手段繁多,战法不一,理论迭出,但这些战法、手段、理论都未能超出“物理战”的范畴。时至今日,基于物理战存在的上述困境,是该对其进行反省了。唯有如此,才能拓展我们的创新思路,才能有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深入展开。
       (10月18日《光明日报》,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