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公务员]茅盾&丰子恺 桐乡名人故居观光杂感
作者:王维胜 吕敏敏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人杰地灵”一词在中国大地早已成为旅游文化招牌之滥觞。
       茅盾、丰子恺都是浙江桐乡县(现为市)人,这两位老乡均为现代当代文学艺术史上的大师。而茅盾先生作为文学巨匠其地位应高于丰子恺先生。二人之人文历史价值本无PK之必要,我们想比较的是两个同乡故居的观光境遇。
       茅盾故居在桐乡的乌镇,位于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是其曾祖父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前后在汉口经商时寄钱回家购置的。主体是四开间两进深的二层楼房。茅盾出生在这里,他的许多作品如《春蚕》、《残冬》、《林家铺子》中的许多素材就来自乌镇,故居于1985年对外开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子恺故居缘缘堂,位于乌镇西南约50公里的石门镇。与茅盾故居不同,丰子恺的故居缘缘堂不是祖宅,祖宅老屋淳德堂在丰子恺父亲病故时已门塌壁裂,丰子恺母亲在老屋后面买下后来建造缘缘堂的地基,但无力兴建。直到1932年,丰子恺靠着勤奋创作著述积够一笔钱,才造起了缘缘堂。
       缘缘堂是丰子恺为了自己有个良好的创作环境而设计的,所以有一种明爽、清幽的朴素美。1938年为日军炮火所毁,1985年与茅盾故居开放同年,得到丰子恺友人新加坡高僧广洽法师资助,由桐乡市政府在旧址按原貌重建,其时丰先生已逝世10年。1998年又由政府拨款在故居东侧建成丰子恺漫画馆。
       桐乡的这两位著名同乡的故居在今日理所当然成了当地人文观光的标志性景观。茅盾名气高于丰子恺,其故居观瞻者较多是意料之中的。但是两个故居人气差别,其周边旅游文化环境的开发似乎成了更主要的因素。
       
       乌镇,如其标榜的“江南最后的枕水人家”,近年来观光号召力直逼周庄、同里,而且开发度的把握与控制,比起周庄做得要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展示上,使人觉得不只是一种观光消费,起码没有生拉硬拽的叫卖,进门就要另买票的生意经。或一日或半天,小桥流水恍恍惚惚逛完了,心中总有留恋,轻叹一声:“得空儿,还要来!”游乌镇的“驴友”其实相当多的并不知此地有茅盾故居。逛到观前街猛然“遇”到。就有一份惊喜,念一声:“怪不得乌镇好风水,茅盾都‘产’于此啊”。彼时彼地,是乌镇反过来使茅盾故居鲜花着锦蓬荜生辉,“人杰地灵”换位为“地灵人杰”的因果关系。
       乌镇的名气论人文历史也许比不上丰子恺故乡的石门镇,石门镇旧为石门湾,京杭大运河在这里转了一个近乎直角的弯后一路奔向杭州。这里是古吴越交界地,竖有界碑。其实像乌镇、石门镇这样的小城镇,百年前的江南几乎都是小桥流水的生态。过去最典型是苏州,苏州看不到了就成就了其郊区的同里。近二三十年大开发,现代化套上洋楼洋装才明白“小桥流水”的珍贵。
       
       而如平遥,明清以来中国2000多个县治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县城画地为牢,治理着子民。弄到今天,我们北京人要带着儿女到平遥去想象北京城的伟大。
       茅盾是幸运的,靠了他后世乡官们的“宁静”,才使乌镇名声“致远”,才使故居门庭若市。游乌镇,如前所说,没有那么多市场商业的戒备心理,小酒坊买不买随你舀来品尝;印染坊高悬几十匹印花布却让你免费为人家做布雕模特,照顾生意的江南女孩只用激赏的眼神一打量你,你就情不自禁掏腰包自我包装了。更别说乌镇居家百姓对游客的平和亲切,有问必答,吴侬软语的一团和气可是花钱能买来的吗?
       再说丰子恺故居,大约因石门镇旅游开发不够。但愿是市场化商业化开发不够,“驴友团”队列罕见。一路上国道、省道,也无醒目标识引导。我们费了一番周折,冒险从仅容一车的小石桥上闯过,在乡间小路上盘旋几次才找到缘缘堂。
       时为黄金周,只有我们一行四五人,出奇的静谧。缘缘堂紧依运河水系,用现在的话说“区位优势”甚为突出,反差则是相当冷清。像丰子恺先生这样的“文革”前已不十分活跃,“文革”中落寞逝世的名人,偏偏在近来又没人“热炒”,恐怕也只有专业人士或专业院校学生才会专程来景仰凭吊,这也是意料之中。大师大家原本不求“粉丝”追捧。我们走的时候CCTV有一档节目记录丰家开设的印染店“丰同裕染坊”即将播出。这家老店也是中国民族印染业的缩影,如今仍在生产,百年老店有了新生。石门镇如今名气远不如乌镇,加之缘缘堂的冷清,我想这些“冷遇”却未必是遗憾,这一种隐蔽也许是更为久远的珍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