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中国援外模式转型
作者:谌彦辉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6年8月,当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坐在肯尼亚外交部长拉斐尔·图朱对面的时候,这位非洲国家的外交官愤怒地摇着手指。让他反应如此激烈的问题,是关于中国与非洲国家日益发展,并引发西方国家争议的关系。
       
       “总有人提起中国的问题,特别是在国际场合,我觉得这令人无法容忍,因为加强与中国的关系符合肯尼亚的利益。”
       今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非洲三国,其中就包括肯尼亚。访问期间,中国政府同意给予肯尼亚10亿肯尼亚先令(合1350万美元)的援助,以及50亿先令的贷款安排,而肯尼亚政府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双方还达成一项协议,允许中海油在肯尼亚北部和南部6个区块进行石油勘探,总面积达11.5343万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援外案例,政治上保证和台湾的绝缘,而经济上则换取中国最为需要的能源。
       中国的援外正在按照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进行。注重实效,为外交大局服务。
       援外总量仍是谜
       近年来,外交部向公众开放了一部分外交档案,披露了援外的一些细节。
       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已向160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其中包括接受过一次性或少量援助的40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援助项目达2000多个,涉及农业、水利、纺织、造纸、化工等多个领域,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8万余名管理和技术人才,减免了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华债务,其总额逾160亿美元。
       目前,中国对外援助在国际发展援助组织的排名在20位左右。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抗美援朝期间,中国援朝物资占国内物资总量的一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放缓时,作为援助“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重要手段的对外援助反而急剧增加,严重超出正常的比例。1973年,对外援助占财政支出的6.9%,达到历史最高点。
       近年来,援外专家们一直建议要确定适度的对外援助规模。他们认为,援外财政支出应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工作实际需要而适度增加。
       “斗米养恩人、担米养仇人”,商务部经贸研究院发展援助部主任薛宏借用一句俗语总结说,“给少量的援助,他会感激你;给大量的援助,他就要依赖你。当这种依赖的情况让你吃不消的时候,他马上就和你反目成仇。”
       对于受援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薛说,“我们要考虑援助哪些国家符合外交战略的目标,也就是说,钱花得有效果。”
       然而,“适度援助”很难把握,一直存在争议,讨论了许多年,各部门意见不一。所以,部门通常会把意见汇总向中央报告。
       中央亲自把关
       而中央高层目前也确实主导着中国的对外援助。
       “无论哪届政府,他们可以不管贸易,但不会不过问援外,只是过问的程度不同而已。”商务部援外司的官员称,中央政府一般对援助的大小、规模会做出批示。
       
       据知情人士透露,现在中国的援外机制基本上由中央直接控制,而财政部、外交部和商务部三个部门则负责协商、建议,包括援外文件或政策的出台等,都需要三部门会签。若涉及其他部门,比如农业部、卫生部等,则将他们列为二级协调单位。
       三部门的分工通常是“财政部出钱,商务部运作,外交部决策”,但许多重要的决策都要由中央高层决定。三部委就援助政策、援助预算、重要的决策变动或援助项目的签订、援外方式的调整、改革等方面都需要向中央报批。“目前就是这么一种运行的体制。”上述官员说。
       相关官员指出,中央领导判断援外事务的信息多半来自外交部、商务部和驻外使团。如果是援建项目的启动,一般由商务部考察、评估,然后进行招标。如果遇上紧急援助,政府需要马上做出反应,有时候往往需要几个小时内在国际上迅速表态,根本来不及协商,更来不及摸清状况,高层通常会先给一批物资救灾,然后视灾情再实行援助。在这其中,援外决策的科学性能否保障取决于很多偶然因素。
       相关专家指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让对外援助趋于规范,建立一套健全、完整的机制以保障科学决策。据介绍,多数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援助法,或针对某一个特殊事件而出台具有指导意义的援助法案。
       援外转型
       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斐济会见了太平洋7个岛国的首脑,这些国家承认中国而非台湾为合法政府,作为回报,中国给了这些国家贸易优惠、债务免除、软贷款,并承诺带来中国游客。
       几天后,温家宝在柬埔寨向缺乏资金的柬政府提供了6亿美元援助。柬总理洪森称,中国是柬“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英国《金融时报》在社论中指出,胡锦涛和温家宝已使中国这一新的外交风格臻于完美,从非洲到拉丁美洲,他们在全球穿梭。
       这种援外工作的转型,最早始于邓小平时代。在邓之前的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援外主要以政治为导向。其中,阿尔巴尼亚是其经济援助的典型,越南则是军事援助的典型。
       1954~1978年间,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近90亿元人民币,阿全国总共只有200万人口,人均可得4000多元;中国援阿粮食180万吨,阿人均获赠约1吨。中国帮助阿尔巴尼亚建设纺织厂,当地不生产棉花,中国用外汇替它购买,织成布做成衣服后没有销路,又卖给中国。
       由于援助物资太多,阿尔巴尼亚政府还将中国援建的高标号水泥,用来滥建烈士纪念碑,其2.7万平方公里领土上,建造了1万多座纪念碑。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垮台时,在全国留下了50万个地堡,都是从中国直接运来或援助生产的水泥建成。
       1978年,邓小平重新回到中央后,果断摆脱中阿关系的畸形状态,并宣布终止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接回在阿工作的全部专家。
       据介绍,邓对旧的援助方式一贯不赞同。他认为,一国进行援助时必须量力而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要改革旧的援助方式,同时他还提出要肃清外援工作指导原则中的“左”倾思想。
       1980年代,邓小平大力推动中国外交从意识形态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优先考虑中国的国家利益,追求国家经济利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相应地,中国也改变了对外援助的方式,并制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外交谋略,援助从“输血型”转为“造血型”,注重互利合作性。
       这一期间,中国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主要通过贷款和给予技术力量的帮助,兴办一些当地工农业生产方面实用的项目。援助方式从单一提供援助向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转变。
       1995年10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人召开援外工作会议,又大规模调整了援外的方式。这次会议被看作是中国对外援助进行全面改革的阶段。
       这次会议后,中国开始推行政府优惠贷款和援外项目相结合的模式。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的吴仪指出:中国今后一般不再向受援国提供新的无息贷款,但要扩大政府贴息贷款的规模,同时适当增加无偿援助的比重。
       另一方面,中共高层还对“国际主义”提出新的认识,在中共十四大修改并通过的新党章中,删除了原党章中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提法。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开始削减重债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并提供专项基金,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同时在现汇、物资、技术援助之外,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帮助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才。
       (《凤凰周刊》2006年第27期,作者为该刊记者。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