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打造“服务型政府”应对公众和谐诉求
作者:李柯勇 张景勇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改革开放28年后的今天,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而贫富差距,资源紧张,环境破坏,教育、医疗、社保体系不健全等社会矛盾也十分突出。10月8日开幕的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表明了最高决策层对消除不和谐因素的高度重视。
       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应当做什么?怎么做?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的重要职责
       最近几年,一种怪现象已是公开的秘密:每到中小学开学前夕,许多家长揣着“条子”“票子”四处奔走,只为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
       
       部分学校以改制为名高额收费,使得本应为大众服务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了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群众对教育不公平的不满如此强烈,以至于进入2006年以来,多个省份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遏制择校歪风。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看来,社会分配公平与否,以公共产品为主的二次分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说,包括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和社保、食品卫生与公共安全、利益表达与保护机制、环境保护在内的公共产品,供给增长迟缓,分配不公,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突出矛盾。
       他说,备受关注的贫富差距,不仅是公民经济收入的差距,更体现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有研究表明,在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因素占20%左右。
       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增长保持在每年15%左右,但科教文卫等方面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1992年至2003年基本没有增长。专家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几年,党和政府为此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基本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惠及1.77亿农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今年春季开学时,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50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已被免除,许多辍学儿童重新回到学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普遍提高。
       迟福林说,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社会矛盾更加复杂。拉美一些国家的实践表明,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甚至会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断或倒退。因此,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
       转变行政方式:
       新时期的大众期待
       过去企业一提到“跑审批”就头疼不已。手续繁杂、时日漫长、互相推诿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今,在天津市南开区,人们却可以体验到一种全新的行政服务。
       在这里,你把申请递到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后,在公开承诺的时限内,如果既不批准又不批驳,又无法定事由准许延长时限,那么电脑系统会自动生成并印发一份许可决定,寄送到你手上。尔后,按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补齐相关手续。
       这种名为“超时默许”的新型审批方式,变人工督办为电脑操控,对“官衙”作风进行强制性矫正,原来15天至93天的办理时限缩短为5天。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政府的诚信、优质、高效服务。
       中央党校政法部博士井敏说,我国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以政府为本位的,很多制度安排和行为方式都是以方便政府管理的原则设计出来的。而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一个为市场、社会发展提供规则和维护秩序的服务者。
       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而今年的报告再次提出了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问题,要求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信息公布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谢庆奎认为,在传统的政府体制下,很多公务员“官架子”很大,办事不公平、不透明、效率低下。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一新形势要求政府转变行为方式。
       事实上,自1992年明确提出要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之后,我国对政府如何适应新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主要表现是政府职能范围缩小,把原来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很多事务交给了市场和社会。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仅靠政府职能范围调整已难以解决,必须重新思考政府的角色定位,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过渡。
       回归政府定位:
       必须紧扣“服务”二字
       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持续下跌两个半月,而国内油价仍居高不下。北京出租汽车司机杨海军抱怨说:“这两年国内油价上调了8次,每次都说是‘国际油价上涨’。这回国际油价已经连续多次回跌,国内怎么不下调啊?政府价格部门到底是为百姓服务,还是为油商服务?”
       像杨师傅这样质疑部门利益阻碍了改革进程的人为数不少。专家指出,如何处置政府的“自身利益”,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地方政府和部门作为一方主体参与经济建设,与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形成了复杂的利益格局。而践行“服务行政”的理念,政府自身就不能成为利益的主体。
       北京市海淀区将26家区属医院纳入新成立的“公共服务委员会”管辖,与区卫生局脱钩。舆论认为,此举不仅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得到整合,而且使卫生局不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可以专管市场准入、执法、监督等工作,确保监管的公正性。
       谢庆奎说,在服务型政府的体制下,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而不是政府需求或有能力向政府施加压力的优势集团需求的反映。为此,政府必须对社会管理机制进行创新,为公民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井敏认为,服务型政府的所有行为必须紧扣“服务”二字。政府不能想服务就服务,不想服务就不服务。同时,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还必须是公民真正需要的服务,而不是政府想提供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如果政府提供的服务不是公民所满意的服务,就是一个没有尽责的政府。
       多位专家认为,服务质量是考核服务型政府绩效最主要的标准,而对于服务质量最有效的测量,就是请公民对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综合评价,他们的满意度应该成为最主要的判断依据。
       迟福林认为,目前地方政府考核偏重GDP指标的现象并未完全改观,而干部业绩考核中很难反映老百姓的声音。因此,应当加快改革现行干部人事制度,把公共服务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使广大群众的评价成为影响干部升迁的重要因素。(作者为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延伸阅读
       中国政府网:“不下班的政府”
       在政府与百姓之间搭建沟通平台,为促进社会和谐打开了一个明亮的窗口
       ■“中国政府网已经成为媒体观察中国、报道中国的又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对于经常光顾中国政府网的网友们来说,“参加”这样的重要会议,早已“习以为常”。
       ■这个网站开得好,我们有了一个“不下班的政府”。
       从2005年10月1日试开通至今,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核心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中国政府网整整一岁了!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门户网站,一年来,中国政府网在政务信息发布、交流互动、网上服务等方面不断探索、开拓创新,获得了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好评,网站综合排名持续攀升,影响力和辐射力逐步提高。
       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政府网的建成开通,填补了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最大空白,为政府推行管理创新、体制变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网站的建立和运行展现了中国政府开放的胸襟
       中国政府网一直在世界舆论的瞩目中发展。
       网站运行之初,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就曾发表评论说,这个网站的推出旨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壮大中国自己的资讯产业,推进政府政务公开,建立“阳光政府”。
       过去的一年,比利时《回声报》总编辑马丁·马兹卡洛克女士一直是中国政府网的常客,目前,网站已经成为《回声报》了解中国国内情况,尤其是政务和经济信息的重要窗口。
       “网站不仅在介绍中国国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开放的政府,愿意把自己的发展现状展示给外界看,由此可见中国领导人治国的全球化意识和开放态度。”她说。
       波兰《论坛报》国际版编辑普谢切克说:“中国政府网的开通和运行对国际社会和国外媒体都是一个重要事件,中国政府网已经成为媒体观察中国、报道中国的又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而中国政府网的权威性也成为国外媒体工作者解读中国的一把钥匙。
       对于目前的这种态势,一直关注中国政府网运行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勇进博士说:“中国政府网的建成和运行,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中央政府在开放的时代展现出的开放胸襟和务实态度。这一意义目前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凸显。”
       
       通过政府网“参加”重要会议,一些网友已经“习以为常”
       2006年9月23日上午,首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除了现场参加会议的人员外,众多网友也通过中国政府网“参加”了这一重要会议。
       “这是我国政府政务公开的里程碑。”一位网友看完直播后这样评价。其实,对于经常光顾中国政府网的网友们来说,“参加”这样的重要会议,早已“习以为常”。
       早在2005年11月2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尚在试运行的中国政府网就把直播间设在了中南海,对会议进行了全程直播。无数网民第一次实时看到了国务院的重要会议是怎么开的,听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怎样分析问题、部署工作。
       之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电视电话会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国政府网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南海国务院重要会议的现场,越来越多的网友通过图文并茂的直播,从正在发生的国家大事中了解到许多重要信息。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网则首次把直播间设进人民大会堂,全程直播“两会”进程。开幕式、闭幕式、全体会议、重要新闻发布会、中央领导重要讲话、政府工作报告、总理会见中外记者……中国政府网甫一现身,就以准确、快速、权威,赢得了网民的称赞。
       作为让“政务”离老百姓越来越近的最重要举措,中国政府网及时推出了《〈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大力推进廉政工作,促进政府自身建设》《加强引导和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土地调控》《加强服务与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20多个专题,以及50余篇政策法规解读专栏文章。网民称赞,专题专栏、政务信息不仅使他们获得了大量权威性、原创性的资料,增加了对政府工作的了解,消除了对一些问题的疑惑,更使他们看到了政府为人民所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增强了对政府的信心。
       从2006年6月1日开始,中国政府网实现了与外交部网站同步播发外交部发言人每周两次例行的记者招待会内容。对此,有网友评价说:“中国政府网在第一时间发布我国外交政策、外交立场和我国对外交事务的表态,向全世界发布我国的声音,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人口计生委、海关总署等越来越多的国务院所属部委局办邀请中国政府网直播他们的重要会议和活动,与部门网站同步发布重要政务信息;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教育部、卫生部、国务院新闻办等国务院所属部门的重要政务信息,也多同步在中国政府网上展示。
       “中国政府网在每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不能缺位”
       作为一家中央政府的门户网站,中国政府网从开始运行,就在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并正确引导舆论中积极寻找自己的定位。
       “中国政府网在每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不能缺位。”新华网总裁、中国政府网负责人周锡生说,“政府与百姓信息不对称,已成为转变政府职能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6年7月4日上午11时56分,河北文安发生5.1级地震。当天,北京地区有明显震感。“北京是否也将发生地震”、“老百姓应如何应对”等等成为网民讨论的焦点。
       
       中国政府网4日当晚联系中国地震局专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研究员。5日上午10时,中国政府网联合新华网请张晓东就此次地震情况进行在线访谈。
       访谈结束后,网友留言说:“中国政府网邀请权威专家在第一时间解疑释惑,对解除民众的恐慌心理,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按照每月邀请1至2位部级官员进行访谈的计划,过去的一年,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等接受了在线访谈。2006年2月15日上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就“如何发挥知识产权作用、促进自主创新”与网民互动交流,中国政府网对此首次推出英文直播。
       “几乎每次访谈社会反响都非常强烈,显现出了高层官员与普通网民之间良好的互动效应。不少访谈的内容还被其他媒体广泛转载,有效扩大了中国政府网的影响。”周锡生说。
       此外,网站还充分利用“网上调查”,就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及时、准确地集纳网民的意见,在政府与百姓之间搭建了沟通平台。
       前不久,针对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市场引导和调控,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意见》出台后,公众的反应如何?中国政府网适时推出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能否逐步稳定住房价格”的调查。截至6月28日,参加调查的总票数达9.4万。调查显示,约80%的网民对此次调控非常关注,约50%的调查对象表示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购房计划。
       注重服务信息是中国政府网过去一年努力的又一个重点。仅2006年上半年,网站就发布外汇、科普、文娱、健康、生活、旅游等服务信息稿件7600余条,日均服务信息发稿量约50条。同时,网站还加强资讯类信息发布,及时推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服务周刊及服务专题30多个。
       “服务内容的增加,体现了中国政府主动服务公众的姿态,增强了中国政府网的吸引力。”在中国政府网收到的热线电话中,不少网民给予了这样的称赞。
       中国政府网还是一个政府文件的权威资料库,对国务院令、国务院发文、国办发文等多种文件进行整齐分类。截至2006年9月底,500多个2003年以来可公开的国务院文件,以及最近六年半的国务院公报和增刊250多期都被悉数“搬”到了网上。
       这个网站开得好,我们有了一个“不下班的政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亿多,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小时,其中,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人数已达3000万。互联网正在成为我国公民,尤其是新一代公民的基本生活方式。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介绍,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就开始大面积推动政府上网,1999年被称为“政府上网年”。中国政府网开通运行后,辽宁、吉林、内蒙古等18个省级政府网站参照中国政府网模式改版,山东、青海两省按照中国政府网内容架构新建各自省政府的网站。
       海关总署办公厅副主任杨振庆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开通,不仅是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创新职能实现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创举,也为各地区、各部门政府网站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树立了学习的楷模和跟进的标杆。”
       重庆市渝北区居民杨震说,这个网站开得好,我们有了一个“不下班的政府”,民众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得帮助,得到准确的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信息。
       “网站的成功运行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周锡生说,中国政府网从一开始就加强与新华网等新闻网站、各部委、各地方政府网站的联动互动,积极探索政府网站与新闻网站相结合的新路子,实现内容共享,形成报道强势,让新理念在宣传报道方面得以落实。
       据了解,民政部、商务部、农业部等部委正在与中国政府网探讨进一步合作的计划。
       网站2005年10月1日试开通运行,经历了三个月的初期检验、磨合阶段后,于2006年1月1日正式运行,一年来,网站的各项工作运转正逐步走向完善。
       “随着国内外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和网民不断增长的需求,各栏目在架构与设置上,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我相信,中国政府网的发展壮大最终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明亮的窗口。”周锡生说。(张宗堂)
       相关新闻
       全国31省区市设立新闻发言人
       在9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副组长干以胜表示,国务院70个部门、31个省区市已建立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目前,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政务公开。全国的乡镇政府和县级政府所属部门已普遍设立了政务公开栏,县级以上政府定期发布政府公报。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公共组织普遍设立了咨询电话。
       近年来,各级政府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依据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向社会或者一定范围的服务对象公开政府信息和政府行为过程。
       干以胜指出:“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继续发展和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栏、信息亭、政府公报、政府白皮书等传统公开形式,广泛推行社会听证、专家咨询、新闻发布、点题公开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开形式,着力发展电子政务,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构建政务公开平台,扩大公开范围和受众群体,增强政务公开工作实效。”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望今年出台
       “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起草工作正在抓紧进行,有望今年出台。”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副组长干以胜9月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
        据介绍,和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的政务公开工作起步比较晚。“虽然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法制建设应该说还存在一些不足。”干以胜说。
       对此,“国务院非常重视,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是一部行政法规,对于规范我国的政务公开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干以胜说。
       据了解,全国31个省区市和36个国务院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政务公开规定,其中,11个省(市)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地方性法规,成为开展政务公开的重要依据。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以后,我们将以这个条例出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的法制建设,有力地推进政务公开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地开展。”干以胜说。
       
       2100多行政服务中心便民利民
       目前,全国大多数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和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全国已建立综合行政服务中心2100多个。
       “政府的服务中心,既是一个便民、利民,为群众办事的场所,也是一个政务公开的场所。”在9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副组长干以胜说。(李亚杰、魏武)
       (9月27日《文汇报》,作者为新华社记者)
       评论
       公共治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关键
       政府是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代表的是公平和正义。在我们的社会里,有很多机构,如大学、医院等,但除了政府之外,任何其他机构都不具备政府这样的职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度安排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的和谐;而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的和谐与否,又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这个角度看,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决定其他要素是否和谐最关键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政府管理经济的水平和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公共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供给中没有形成规范的分工和问责制,事实上造成了公共服务指标的软化;二是没有形成公共服务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财政功能性支出比例最大的仍然是经济建设性支出;三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拉大了城乡差距;四是尚未形成公共服务的多元社会参与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以公共支出为例,近年来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很快,基本保持在每年15%左右,但科教文卫等方面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1992年至2005年却基本没有增长。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个制度化的约束,公共服务支出并不能随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实现同步增长。
       一般来看,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经济能力,二是公共服务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根源并不在于没有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在于缺乏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因此,构建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有助于将潜在的供给转化为现实的供给。
       其一,转变行政方式,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我国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以政府为本位,很多制度安排和行为方式都是以方便政府管理的原则设计出来的。而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一个为市场、社会发展提供规则和维护秩序的服务者。所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政府的角色定位,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过渡。
       其二,建设一个透明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促进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及建设民主政治的保证。中国现行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存在公共财政“缺位”和“错位”问题,即在明显市场失效领域,公共财政没有完全到位,而在非市场失效领域,公共财政却涉入过深。应该明确,财政花的是老百姓的钱,要从制度安排上,采取公正、公开、透明的办法使用资金,以节约财政资源,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其三,克服部门利益。部门利益已经构成了当前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的最大障碍。我们要打造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前提是破除部门利益。现在的改革路径依赖的是部门自我改革,不能说这完全没有作用,但由利益所决定,它不可能超脱部门利益、集团利益的狭隘眼界。所以,政府转型要成功,须有利益相关方(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和利益超脱方(专家、社会公众、舆论媒介)的公共参与和评议,部门自我改革只会流于形式,甚至被既得利益集团扭曲。
       此外,构建一个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包括社会保险、救济、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综合保障体系,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总之,在公共产品增长迟缓,分配不公已成为我国社会突出矛盾的关键时期,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举措。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明的方向,让我们对公共治理的和谐充满了期待,对和谐社会的最终建成充满了期待。(社论)
       (10月12日《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