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胡温连访非洲十国的背后
作者:章 文 陈 晨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6月下旬,中国总理温家宝开始了对埃及、加纳、刚果共和国、安哥拉、南非、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非洲七国的正式访问,这是继年初中国发布首个对非洲政策文件、4月胡锦涛主席成功访问摩洛哥、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等非洲三国后,中国在短短半年内对非洲展开的又一重大外交活动。今年11月,中非还将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及部长级会议。中非关系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阶段。
       非洲是世界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的资源宝库。由于历史的原因,非洲目前仍然处于一个亟待发展的阶段,在快马加鞭的全球化过程中,非洲甚至有着被边缘化的可能。因此,越来越多的非洲精英开始思考和谋划非洲的未来。
       但是,不少西方媒体却以所谓的新闻价值理由和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歧视和掠夺资源的动机,一味肆意突出非洲的战乱、落后、穷困和腐败,不仅无视造成非洲目前局面的西方殖民因素,而且对非洲的努力和非洲经济在近来取得的辉煌增长视若无睹。
       而中国人则有着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非洲观。中国人尊重非洲的历史和传统,珍惜经过历代国家领导人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中非友谊,理解非洲为成为世界政经格局中的重要力量而做出的努力。
       今天,在非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西方国家加紧争夺非洲资源的时候,中国以一系列令人目眩的重大外交行动,将中非关系推到了发展的新台阶前。
       6月23日,温家宝总理访问坦桑尼亚,之后前往他此次非洲七国之行的最后一站——乌干达。
       他在坦桑尼亚时发表讲话说,中坦关系经受了世界风云变幻的考验,历久弥坚。
       不错,正是这个“坦桑尼亚”在诸多国人的心目中一直留存记忆,仿佛成了遥远非洲大陆的一个符号。
       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修建坦赞铁路的协定。
       这条铁路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在坦赞铁路建设期间(1968年一1976年),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其中有65人牺牲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
       这条中国人为之献出生命、名副其实的“友谊之路”隔着时空,一直连接着中国和非洲大陆,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半个多世纪里,从未间断。
       从“江五点”到“胡五点”
       在温家宝七国之行两个月前的4月下旬,胡锦涛曾在连访非洲三国期间,提出了新时期中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五点原则:政治上增强互相信任,经济上扩大互利共赢,文化上注重互相借鉴,安全上加强互相合作,国际上密切互相配合。这五点原则,清晰地概括了中国未来对非战略的全部内涵。
       时光倒流到1996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访问非洲六国期间,曾提出了中非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国家关系的五点原则建议,即“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
       审视十年来中国对非洲政策的演化,中国非洲研究会副会长黄泽全、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贺文萍研究员等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认为,10年间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对非外交政策也相应地作出一些战略性的调整。
       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里,头20余年,中非双方的合作主要是在政治领域相互支持。到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与非洲的经济合作开始多了起来。90年代初,中国再次面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而那时到中国访问的第一位外国元首、第一位政府首脑、第一位外长,全都来自非洲。
       贺文萍说,“中国领导人再次认识到,我们的外交政策是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而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
       黄泽全补充说,中央在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中非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国家关系的五点原则建议,就是为应对当时的国际形势而提出来的。
       贺文萍分析说,胡锦涛主席在4月份提出的“新五点”,表明中非关系已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而加强中非之间文化、安全领域的合作,是10年来中国对非政策最大的变化,也是这种全方位发展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非洲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世界两大古老文明。“9·11”事件之后,世人的理念是文明应该共存,要建设和谐世界。
       在贺文萍看来,其实政治经济表象下的内核是文化,它能揭示人最深层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想法,例如我们研究布什外交政策,就得了解他平时看什么书,信奉何种理论。
       另外,安全合作过去也未提及。现在安全问题也全球化,禽流感在非洲可能才刚刚开始,一旦禽流感真的在非洲爆发,那将是人类的灾难。中国经历过“非典”,积累了群防群治的经验,可以为非洲国家提供借鉴。
       高层密集访非背后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始,中国对非外交重新被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国国家和政府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基、杨尚昆等,先后出访非洲。
       其中以1996年江泽民访问肯尼亚、埃及、埃塞俄比亚、马里、纳米比亚、津巴布韦等非洲六国,最为引人注目。就是在这次访问中,江泽民提出了中非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国家关系的五点原则建议。
       两年之后,作为促进中非经贸合作的一个项目,1998年8月3日,首期中国非洲经济管理官员研修班开学典礼在京举行,22名学员分别来自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利亚、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
       再两年后,2000年10月10-12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
       2004年2月,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时,提出了三点倡议,就是“坚持传统友好,推动中非关系新发展;坚持互助互利,促进中非共同繁荣;坚持密切配合,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
       2005年,中国高层再次开始研究对非政策。中央领导人指示有关部门,要好好研究非洲当前新形势,制定出中国对非洲的中长期战略政策。
       2005年9月7日,外交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当时有五位驻非大使以及两位长期研究非洲的专家参会,黄泽全是其中的一位专家。
       据他介绍,当时大家提了一些建议,第一条就是建议要加强中国高层领导人对非洲的访问。
       随后在9月20日外交部召开的非洲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都表示要到非洲去,而且都要到穷国家去,“后来锦涛同志去了3个,家宝同志去了7个,加起来10个,这是今年集中访问非洲的原因。”黄泽全说。
       发展中非关系要有新思路
       在黄泽全看来,现在中非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外交方面,中国同非洲4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经济方面,1950年中非贸易额为1200万人民币,到去年是397.4亿美元,翻了800多倍;中国为非洲国家培养了1万名各类人才,向47个非洲国家派了1.6万名医生,治疗了2.4亿人的疾病;同2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鼓励双方投资的协定,同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同2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政府间贴息优惠贷款;16个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国,中国还有3000名维和人员和志愿者在非洲。
       贺文萍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发展中非关系,仍需要创新性思维。
       她说,“我们现在要‘凝聚新共识,扩大利益交汇点’。要有新共识,就不能老讲反帝反殖,那是过去的主题。在新时期,要发掘中非新的利益共同点,研究中非新的政治基础在什么地方,当然也要正视存在的一些分歧。例如,我们现在可以高度赞赏非洲在民主建设方面取得的进步,我们过去是尊重非洲的发展道路,现在总体看非洲还是比较稳定的。况且非洲国家对自己民主的进展很自豪。”
       
       
       另外因为民主化,非洲领导人更迭的速度很快。这就给发展中非领导人之间关系提出新挑战,非洲那么多国家的领导人,还有潜在的领导人,要了解清楚他们的背景和对华思想,需要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而这些是中国亟需抓紧补课的。
       (摘自《环球》2006年第13期)
       延伸阅读
       非洲:殖民者和竞争者
       西方一些媒体将中国与非洲的经济与能源合作行为称为“新殖民主义”。事实上,并非如此
       非洲与中国距离再一次拉近。近来,中国和南非、尼日利亚、安哥拉、苏丹和许多其他非洲国家签署了上亿美元的石油交易,而且还在津巴布韦、刚果共和国等国家投资数百万美元在铜矿和钴矿上。非洲成为中国战略能源保障的希望,与此同时,非洲九亿人口又是中国产品的巨大潜在市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开始以一个新姿态重返非洲。
       全天候的朋友
       在20世纪60年代或更早些,中国的目标主要是外交方面的,比如争取对“一个中国”的外交承认。中国的其他目标不仅仅是和西方影响进行竞争,也为了和俄国的影响进行竞争。比如在津巴布韦,中国支持穆巴贝的解放运动,而俄国支持乔舒亚·恩科莫。穆巴贝最后的胜出为两国的亲密关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早期的日子里,中国在非洲的存在主要是表现在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往往和经济发展有极少的联系。在西非沿海国家,巨型奥林匹克式体育馆是中国捐助的显著标志;在东非,中国建设了坦赞铁路。而为了与之相竞争,西方修建了一条几乎平行于坦赞铁路的公路系统。
       进入80年代,中国对台湾取得世界承认的担心逐渐消失。中国在非洲的介入也情况变化而几乎陷于停滞状态。一方面中国同实力雄厚的西方援助项目无法竞争,另外,中国本身面临开放和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九十年代的中国外交重点放在睦邻友好和大国外交,非洲于是对于中国真的变得有些遥远起来。
       在21世纪,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角色出现,并重返非洲。
       贸易和经济活动是目前中国和非洲国家往来关系的关键词。中非的贸易在90年代增长了700%。而2000年创建的中非论坛更为中非贸易合作与投资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从2002年到2003年,中非之间的贸易翻番到185亿美元。大多数的增加是因为中国从苏丹和其他非洲国家进口石油。
       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在2004年达到了9亿美元,当年该大陆的总共外国直接投资额是150亿美元。中国现在是该大陆第三大重要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和法国,排在英国之前。
       2006年是中非建交50周年。新年伊始外交部长李肇星出访非洲六国就延续了多年来的传统。从4月22日起,刚刚结束对美国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开始对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尼日利亚、肯尼亚进行了国事访问,其中对尼日利亚是胡锦涛主席上任以来的第二次访问。
       今年1月,外交部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白皮书》,这一文件因其涉及问题广泛而引起注意。国务委员唐家璇当天发表讲话称,中非是全天候的好朋友,是真诚合作的好伙伴,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在用词十分谨慎的中国外交语言中,能用上这三个“好”字来形容一种对外关系,实在少有。
       这个白皮书是中国政府制定的首份面向一个洲域的政策文件。针对非洲一个洲、一个大陆而制定一份系统的外交政策文件,在中国外交上是第一次。加上下半年将在北京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及部长级会议,中国有资深外交官透露说,2006年将是中非关系的一个高潮年。
       外交领域的热烈之后,中国公司对非洲资源也积极出手。以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尼日利亚为例就可以看出中方的活动力度的加大。1月9日,去年竞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克而引起国际关注的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宣布,将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
       5月10日,中国政府宣布,它将在非洲大国尼日利亚商业首都拉各斯建立莱基自由贸易区,这将是中国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北京期望此举能创造3000个就业机会,并帮助尼日利亚向欧洲和美国的市场出口产品。
       此外,中国政府将向尼日利亚提供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这些资金将用于建设电站、公路和工厂等基础设施。
       新殖民者还是竞争者?
       部分西方媒体分析认为,蕴藏丰富油气资源的中东地区被美国牢牢控制,欧洲在政治上与“地大油多”的俄罗斯不断靠近,非洲成为中国战略能源保障的希望。美国一项统计显示,目前中国进口石油28%来源于非洲,而与此同时,非洲九亿人口又是中国产品的潜在市场。
       这不仅让部分西方媒体联想到19世纪的为争夺“市场和能源”的殖民主义。他们将中国在非洲的扩张称为“新殖民主义”。
       就在胡锦涛主席访问尼日利亚后不久,该国的反政府武装制造了爆炸事件。4月30日,尼日利亚武装分离组织说,他们用汽车炸弹攻击了几辆油罐车,并再次警告石油公司,尽速把人员撤离这个动乱地区。武装分子同时针对中国工人发布威胁声明,警告北京当局不要投资尼日利亚的石油业。
       美国能源问题专家、合众国际社国际事务记者约翰·戴利说,尼日利亚反政府分子针对中国发出的袭击威胁显然是为了吓走外国投资者在尼日利亚进行新的石油投资并且发出这样的一个政治信息,即他们把中国的石油公司看作是同西方石油公司一样的剥削者。
       该组织最近还袭击了尼日利亚最大的石油生产商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设施,从而导致尼日利亚的原油生产减少20%。约翰·戴利说:“这可能意味着,随着中国在经济上日趋从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演变成第一世界的国家,中国过去所享有的不剥削、非资本主义以及非帝国主义的形象正在逐步发生改变。鉴于中国人首先在首都与政府打交道,尼日尔三角洲当地的人认为,他们与美国和西欧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
       有西方媒体分析说,反政府武装切断了尼日利亚石油出口的一半。中国目前正在填补这里的安全真空,向政府提供安全保障,希望在油气开采方面得到一些回报。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事先估计到的风险。如果政府垮台的话,中国在尼日利亚的地位将是脆弱的。
       不过尼日利亚众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乌斯曼·布贾杰对中国有兴趣投资尼日利亚感到非常高兴。他说:“中国的经济在增长。事实上,中国经济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忽视中国所能提供的东西。中国希望从我们这里获得的东西我们有的是,而且这也肯定能帮助我们的能源行业增长。凡是中国感兴趣的行业都会得到增长。我的意思是说,我所讲的不仅仅是石油,而且还有农业。这对我们是非常好的事情。”
       事实上,新殖民主义的指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中国与非洲有着同样的历史遭遇,受到殖民主义的奴役和压迫。现在中国政府的政策和行动是把中国人民的生存发展利益和非洲人民的生存发展利益相互协调,形成互利共赢。
       如果进一步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非洲国家过去曾经做过一百多年的欧洲殖民地。在那个时期,欧洲国家并没有在非洲大举投资进行基础建设。过去同样吃过西方强国苦头的中国却与殖民者不同,中国在非洲大量投资基础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
       尼日利亚众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布贾杰欢迎尼中两国建立一种充分考虑非洲特殊性的新的经济关系。他说:“我们跟西方的关系是殖民关系,即使是独立之后这种关系也变化不大。我们依然没有能参与修正我们所出售的原始商品价格的过程。我们依然在贸易方面被当作殖民地。这些事情都必将改变。因为假如我们可以从中国那里另外找到一种有前途的出路,西方就有受损失的可能,这就是说,非洲大陆的产品的购买者之间将出现竞争。”
       竞争者显然不同于殖民者。首先,中国政府赢得非洲人民的心。第二,中国政府占领资源和市场的方法不是采取军事手段,而是通过全球化,通过自由贸易。所以从这一角度上看,新殖民主义的论据不成立。中非之间的合作和关系的迅猛发展,首先是非洲人民自己的选择。(吴金勇)
       (《经营者》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