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环球]无军之国的安身之道
作者:于三孩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有国就有军,无军国不安。这个道理不言自明。但是,在当今世界,还有30多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军队。它们是美洲的巴拿马、哥斯达黎加、格林纳达、海地等,大洋洲的吉里巴斯、马绍尔群岛共和国、所罗门群岛等,欧洲的冰岛、列支敦士登、瑞士等,非洲的毛里求斯等。没有军队,不等于没有外患内忧。那么,这些无军之国的安全状态如何?它们又靠什么维护自身安全呢?
       孤悬大洋的无军之国——冰岛
       冰岛从未建立过自己的军队,全国唯一的准军事力量是由130人组成的海岸巡逻队。特殊的地理条件既是冰岛没有军队的历史原因,又是其国家安全的现实选择。
       冰岛孤悬大洋,距欧洲大陆有2000海里之遥,虽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大岛,但靠近北极,资源贫乏,人口稀少,历史上不被外界所重视,鲜有军事安全问题。冰岛曾臣属挪威,后为丹麦所统治,1940年获内部自治后,军事安全与对外事务长时间由丹麦主导。
       冰岛控扼大西洋与北冰洋水道的军事价值是在现代地缘战略版图上显现出来的。1940年,德军占领冰岛。同年,英军进驻。次年,美军又取代了英军。处于战略要冲,面对大国强国的军事力量,这个仅有26万人口、又没有军队的岛国只得听任外强的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东西方冷战的帷幕拉开。冰岛战略地位进一步凸现,军事安全问题不可回避。依照宪法,冰岛不建军队。所以,冰岛把参加北约、加强与美国的防务合作,作为军事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基点。1949年,冰岛作为12个缔约国之一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始依赖北约的“集体自卫”原则保障自身安全。1951年,冰岛同美国签署防务协定。美国代表北约在冰岛建立空军基地,驻扎军队。荷兰也向冰岛派遣了海军反潜部队。在整个冷战期间,冰岛作为西欧大陆联结北美大陆的战略中继站,在北约战略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约在冰岛周围地区部署的军事基地和大量军队为冰岛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冰美关系在冰岛对外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冰岛仍然需要美国代表北约负责冰岛防务。1994年年初,双方达成美军军事基地前途协议。现在,冰岛还有外国驻军2300人,其中美军1700人。可以说,不建立自己的军队,是冰岛面临复杂国际环境的一种无奈选择。
       “军人”闹事的无军之国——海地
       2004年是海地独立200周年,但海地人民看到的并不是盛大的庆典,而是严重的社会危机。由数千名被遣散军人为主组成的反政府武装袭击警察局,攻城略地,封锁交通,很快就包围了首都太子港。政府派去平息骚乱的国民警察部队经不起训练有素的“军人”的冲击,很快渍散。3月1日,海地反政府武装的战车开进首都太子港,并占领了国家警察总部。阿里斯蒂德总统匆匆飞往中非共和国避难。国家陷入全面混乱状态。
       海地是西半球最贫困的国家,存在许多深刻的社会矛盾。这场危机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但以被遣散军人为主组成的反政府武装对加剧危机并使局势失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历史上,海地是长期由军人当政的国家。军队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军事政变成为一种传统。自1804年独立以来,海地发生过32次军事政变。1991年2月,阿里斯蒂德就任总统,但在9月,这位神父出身的民选总统就被武装部队司令发动的军事政变赶下台。后来,在美国的政治、军事压力下,海地军人政府被迫交出政权。阿里斯蒂德回国重新执政。为了消除海地军队对文人政府的威胁,阿里斯蒂德采取断然措施,削弱军方的影响,并于1994年宣布解散军队,使海地成为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重担落到5000名警察身上。但是,解散军队非但没有稳定政权,反而酝酿了新的危机。10年后,被遣散的军人利用群众对阿里斯蒂德政府的种种不满,揭竿而起,要求重组军队。海地反对派政治势力乘机渔利。为了控制海地局势,美国派海军陆战队登陆太子港。依照联合国决议,国际维和部队进驻海地,中国也派出了由125人组成的维和力量。
       目前,海地局势虽然趋于缓和,但仍面临多种动乱因素。海地警察部队势单力薄,在短期内无法独立行使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解散军队,还是重建军队?海地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尖锐对立。海地国徽图案形象地表达了军事力量对海地社会的影响:图案中间高耸着一棵棕榈树,树上插着一根“自由之竿”,竿顶是“自由之帽”;树前的绿地上有一面战鼓,两旁为战斧、大炮等武器;树两侧各有3面海地国旗和1面三角旗;树后有6支带刺刀的步枪……
       大国后院的无军之国——格林纳达
       1983年10月25日凌晨,美国海军陆战队第22两栖作战分队的400名突击队员乘直升机从“关岛”号两栖攻击舰上起飞,突然降落在格林纳达东北部的珍珠机场。武装入侵格林纳达的“暴怒”行动打破了美国后院的沉寂。
       参加入侵格林纳达作战行动的有美国的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以及牙买加、多米尼加、巴巴多斯、安提瓜等7个加勒比岛国的警察部队,约1.72万人,还有2艘航空母舰和230架作战飞机。而格林纳达军队只有lOOO人,甚至没有一架作战飞机和一艘舰艇,在3天之内便被打垮了。战后,格林纳达不再组建军队,只保留600名警察负责维持全国的治安。
       格林纳达是一弹丸之地,美国对它何以如此“暴怒”?原因在于,美国向来把加勒比地区看作自己的后院,不容外部势力介入。1979年,毕晓普出任格林纳达总理后,奉行亲苏联、古巴的政策,并向相邻的加勒比国家“输出革命”。1980年,苏、古在格林纳达修建大型机场,对美国的海上石油运输线构成威胁。里根担任总统声称,美国准备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教训格林纳达。1983年10月12日,格林纳达发生政变。更加亲苏、亲古的强硬势力掌权。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立即决定,以军事行动恢复格林纳达的“民主和秩序”。此前,美军已经为入侵格林纳达作了许多准备,并组织了模拟演习。在里根签署作战命令后,美军以接侨为名,在格林纳达附近海域集结舰艇,切断格林纳达与外界的联系,几个加勒比国家的警察部队打着演习的幌子集结到巴巴多斯,于是上演了前面所述的一幕。
       既然军队对维护国家安全如此重要,为什么格林纳达还要撤销军队呢?答案不难在美国的“暴怒”中找到:在美国的后院,顺从美国的管控就是“安全”的。美国“杀鸡用牛刀”,不仅狠狠地教训了格林纳达,也收到“杀鸡给猴看”的效果,对加勒比地区其他国家是一个警告,对地区以外的国际势力也是一种知会。其实,任何国家都希望拥有自己的军队。加勒比地区的几个小国不建立军队,是它们在特定地缘环境下悟出的一种生存之道。
       
       “咽喉要道”的无军之国——巴拿马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有16条海洋“咽喉要道”,如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对马海峡等。巴拿马运河是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所以,美国绝对不许外部势力插手这条航道,也不能容忍巴拿马出现一个不听话的政府。1903年巴拿马脱离大哥伦比亚联邦独立以来,受到美国的干预和影响,更换了40多位总统。1989年12月20日,美军发动代号为“正义事业行动”的局部战争,推翻了巴拿马的诺列加政权,也促使巴拿马不再保留正规军队。
       巴拿马运河于1881年开凿。1903年,美国排挤其他国家,攫取了运河开凿权和“永久租让权”。运河开通后,美国每年从运河收益中掠走一亿多美元。美国在巴拿马运河区修建军事基地,驻扎大批军队,建立“国中之国”。几十年来,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77年迫使美国卡特政府签订新的运河条约。条约规定,美国在1999年12月31日交出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和管理权。1983年,与美国颇有交情的诺列加出任巴拿马总统。美国看到了继续控制巴拿马运河的希望。令美国恼怒的是,诺列加不但不同意修改条款,而且坚持要美国按时间交还运河主权,并全部撤走美军。这使美国如鲠在喉。1989年12月16日晚,4名美军军官在巴国防部附近的大街上,与巴拿马国防军发生冲突。结果,美军人员一死一伤,巴方3人受伤。这一事件成为美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美军入侵巴拿马的作战行动是蓄谋已久的。战前,美军以演习为由,将巴拿马运河区兵力增至2.4万人;鲍威尔等人曾多次主持修订作战计划;部队组织了有针对性的作战演练;美国政府分批疏散了运河区的美国雇员和家眷。发起攻击的前一天,老布什总统在白宫举行的圣诞晚宴上,与来宾同唱圣诞颂歌,领着孩子们玩耍,丝毫看不出战前的紧张气氛,巧妙配合了美军将要展开的进攻。“正义事业行动”发起后,美军按计划多路出击,矛头直指诺列加官邸和重要军事目标。巴拿马军队装备简陋,配置分散,抵挡不住数量和质量占优的美军的进攻,有组织的抵抗仅仅持续了8小时。
       巴拿马军队战败。诺列加被以贩毒罪名押往美国。巴拿马新政府不再组建正规军队,仅保留一支1.1万人的准军事部队。显而易见,这样一支力量是不能保证巴拿马运河军事安全的。美国在西半球占压倒优势的海空军事力量牢牢地掌控着巴拿马运河这条“咽喉要道”。
       治安堪忧的无军之国——所罗门
       没有军队的国家主要依靠警察维护社会秩序,但在遇到严重安全危机的时候,没有军队的弊端便暴露无遗。前不久所罗门群岛发生骚乱,就证明了这一点。
       今年4月18日,所罗门群岛议会选举结果出现争议,引发严重骚乱。当晚,在首都霍尼亚拉,有近千人冲向华人街区,抢劫、打砸和焚烧店铺、汽车、房屋。火焰和浓烟升上数百米的夜空。唐人街变成一片废墟。在这场浩劫中,华人多年苦心经营的家业毁于一旦。
       所罗门群岛是个没有军队的国家。面对群体骚乱,警察无力阻止事态的扩大。4月19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向所罗门群岛紧急增派士兵和警察,协助维持社会秩序。骚乱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敦促所罗门群岛当局采取措施保障中国公民安全,同时派专机撤回华侨。
       所罗门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由900多个岛屿组成。这个群岛1893年成为英属“保护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军占领,一度成为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和日军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1978年所罗门群岛独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所罗门经济一直呈负增长,2000年甚至达到了-14%,国家一贫如洗,固有的种族矛盾趋于激化,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伊萨塔布自由运动”游击队在1999年至2(X)O年6月间,把大约两万名马莱塔人赶出了瓜达尔卡纳尔岛。2000年6月5日,“马莱塔之鹰力量”民兵发动武装政变,占领了一些政府机构,软禁了总理乌卢法阿卢。随后达成的停火协议并没有扭转动乱的形势。反叛势力控制了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大部分地区,岛上社会治安恶化,致使外国侨民和投资大量撤离。2002年8月,政府青年、体育与妇女部长奥古斯丁·格夫被武装分子枪杀。由于矛盾激化,法治失控,群岛动乱有增无减。所罗门警察无法维持国家的秩序。
       2003年,所罗门总理爱伦·凯马凯扎出访澳大利亚,提出要外国出兵维和的请求。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认为,所罗门群岛的治安情况影响到整个大洋洲地区的安宁。6月25日,澳大利亚内阁作出派兵干预的决定。在6月30日召开的太平洋论坛会议上,成员国支持派遣多国维和部队稳定所罗门群岛局势。7月18日,所罗门群岛议会批准维和部队进驻,使澳大利亚领导的南太平洋国家部署维和部队合法化。7月24日,澳大利亚部队抵达霍尼亚拉。新西兰、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汤加、瓦努阿图等国派出的维和部队陆续进驻所罗门群岛。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展的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行动。
       但在今年4月,霍尼亚拉再度爆发骚乱。这个群岛的社会秩序并没有真正好转。
       全民皆兵的无军之国——瑞士
       在不设正规军队的国家中,瑞士联邦是个特例。瑞士人口732万,国民生产总值2685亿美元,虽然有条件建立一支正规军队,却把民兵制作为武装力量的基本形式。这与瑞士奉行中立政策的历史传统有直接关系。
       瑞士于1648年独立,自16世纪以来一直奉行中立政策。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许多国际组织设在瑞士首都日内瓦,重要国际会议在这里召开。瑞士恪守中立原则,不同任何国家缔结军事关系,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军事组织,也不介入任何军事冲突和战争,始终如一地奉行中立政策,使与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等强国接壤的瑞士300多年来能够自保平安,即使在席卷欧洲大地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依然毫发无伤。也可以说,不建立正规军队,对外高挂免战牌,是瑞士奉行中立政策的突出特色。
       即便如此,瑞士仍然极为重视国家防务。几百年来瑞士周旋于德法俄英等欧洲列强的矛盾旋涡中,目睹发生在周边国家的一次次惨烈的战争。联邦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中立国地位不是万全之策,具备相应的国防能力,才能增大国家安全的砝码。所以,瑞士把加强民兵体制建设,作为防务政策的基石。瑞士法律规定,凡20~42岁身体健康的男性公民必须作为民兵服役一年。所有年满19岁的男青年必须到就近的征兵报名处体检,入伍后在新兵学校接受为期15周的教育训练,退役后单兵武器装备归个人保管,每隔一年都要参加一次为期20天的复训。这样,每个男性公民退出民防役时,都要接受不少于300天的军事训练。
       实行这种独特的国家民兵体制,使瑞士在平时保持4万多人的民兵现役部队,战时在48小时能够集结37万人的陆空作战力量,在很短时间里就能够组织起60万人以上的军队。为了不断提高民兵现役部队的作战能力,联邦政府把财政预算的10%以上用于国防开支,2003年国防预算达到31亿美元。目前,瑞士民兵现役部队编有3个野战军军部和1个山地军军部、6个野战师、3个山地步兵师、4个防御师,5个坦克旅、3个要塞旅、2个防御旅,1个航空兵旅、1个机场旅、1个防空旅和12个战斗机中队,配备坦克794辆、飞机154架,其他先进陆空装备一应俱全。这支名义上的民兵现役部队作战能力强于许多国家的正规军队,为瑞士巩固中立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环球军事》2006年6月份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