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华论坛]房贷黑洞与房价虚高是危险的“共谋”
作者:蔡方华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四月下旬开始,媒体就风传“房贷黑洞”事件,说是上海有一个人贷款6.5亿元、购买住宅110套,给银行制造了巨额的不良资产。新华社记者通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发现,这一传闻并非空穴来风,上海浦发银行的确因为高达亿元的骗贷案而沦为“豪宅房东”。大概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上海浦发银行于6月9日发布公告,并召开情况通报会,证实该行发生了一起“严重违反制度和规程的风险贷款事件”。
       发生在这家商业银行的亿元骗贷案,不仅说明该行的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监督约束等制度存在重大漏洞,还揭示了金融业在房贷业务方面的更多问题。
       首先,人们能够联想到的是房贷不良率的真伪问题。调查此案的记者认为,浦发银行的这宗亿元骗贷案并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很可能是“冰山一角”,骗贷者与上海多家商业银行都存在业务往来。如果事实证明,在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领域存在着多个类似的黑洞,那么,此前由上海银监局发布的房贷不良率数据也可能是不实的。接下来的结论是,房贷所隐含的金融风险也不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乐观。随着“国十五条”的不断细化和逐步落实,随着楼市的震荡和调整,房贷所导致的不良资产将不断攀升,金融风险也很可能成为整个社会无法忽视的问题。
       亿元骗贷案同时还证明,商业银行对房地产畸形繁荣的深度依赖是不争的事实。浦发银行承认,相关营业机构没有处理好拓展业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事实上,当多家商业银行争抢个人房贷这只香饽饽的时候,风险控制的那根弦已经无法拧紧了。商业银行与房地产业的彼此依赖和利益共谋,带来了双重风险,一是楼市的虚火不断上升,国家的调控措施因金融业的消极抵制而无法奏效,二是金融业的风险支撑日趋单薄,无法应付难以预测的情形发生。从昨天的“姚康达”到今天的“曲沪平”,我们分明能够看到,金融业违规贷款与楼市炒作之间的关系犹如干柴烈火,如果对之不能强化监管,房价虚高的局面就很难改观。
       从坊间传闻到最终坐实,亿元骗贷案引发了社会的普遍担心,即商业银行的监管失灵问题到底在多大面积上存在呢?如果浦发银行在2005年10月就发现了虚假抵押的问题,而银监机构迟迟没有介入调查,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出现了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失灵,而且,金融业的信息披露也存在着严重的不透明问题。银行在房贷方面的报喜不报忧,无疑会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形成误导。
       九部委的“国十五条”出台之后,银监会向各大商业银行征求意见反馈,以便制定进一步的指导细则。从积极的方向看,这一举措当然是为了确保政策的落地性,但另一方面,这未必不意味着银监机构对商业银行的“呵护”。而亿元骗贷案所提示的是,商业银行在房贷领域更需要的不是“呵护”而是严格监管,不是意见反馈而是全面清查。只有摸清了房贷不良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银监会才可能在这一轮房产新政中更有作为,只有把若隐若现的房贷黑洞完全暴露出来,金融风险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化解。
       (6月10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