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默克尔继续施罗德的脚印
作者:董 娜 张庆源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继续执行一个中国政策、继续发展对华关系这两个基本原则上,默克尔与施罗德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工作方式上,两人会有不同之处。
       默克尔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5月21日~22日为期两天的中国之行,是其上任以来的首次访华。随她同来的,还有德国经济部长、交通部长及30余位德国商界人士。
       默克尔的首次中国之旅行色匆匆:21日晚到达;次日早晨,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同往北京的菖蒲河公园,和北京市民一起晨练,随后与温家宝总理签署了19份双边合作协议,涉及交通、技术、财政、通信、能源、文化、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等领域;22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默克尔;当晚,在德国大使馆举行招待会后,默克尔抵达此行的最后一站——上海,她在上海参观并乘坐磁悬浮列车到机场,结束了她38个小时的全部行程。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访问”,中国前驻德大使卢秋田说。默克尔自去年9月,在大选中最终取代施罗德就任德国新总理以来,各界均认为默克尔政府对华政策将改变。与前任施罗德在任内对华的亲密感情相比,默克尔对美国的紧紧追随,让舆论普遍认为她会疏远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
       “施罗德确实对中国有一种非常友好的感情。”卢秋田介绍说,在他1997年到2002年底担任中国驻德大使,施罗德还是下萨克森州的州长时,他们彼此就常来往,畅谈如何发展中国与下萨克森州的关系,“他的州府在汉诺威,我在大使馆,我会去汉诺威看他,他有时也会驱车600多里到大使馆,我们一起聊中德文化、两国关系以及足球。”
       虽然在施罗德执政时期,默克尔作为反对党基民盟领袖曾激烈批评过施罗德的对华政策,但卢秋田对默克尔任内会继续施罗德对华政策的连续性“深信不疑”。因为,“继续执行一个中国的政策,继续发展对华关系,在这根本的一点上,两位总理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工作方法、方式上,两者会有不同之处。”卢秋田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青也认为默克尔会继续维持对华外交的主线。“这是由德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孙晓青说,中德经济关系的良好发展不仅局限在贸易领域,在技术转让与投资方面也有新的发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后,德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快了对华直接投资,是欧盟在华最大的投资国。
       卢秋田也表示,中德之间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特别是在能源、环保、制造业、化工、医疗、建筑领域,以及高科技方面。比如默克尔此行颇受关注的中德在沪杭磁悬浮项目上的协议,卢透露:“双方在磁悬浮方面的合作已经存在了,我相信这个合作还会继续下去。”
       “施罗德对中国的友好感情,主要来源于他对中国的了解,以及多次访问中国的过程中建立起的友谊。”卢秋田说,“其实默克尔来华以前,绝大多数德国人,尤其是德国企业家都是希望她保持施罗德的对华政策。因为这种政策的延续对双方都有利。”
       默克尔的此行虽然短暂,却毫无疑问已大大增加了她对中国的了解。“德中关系基础深厚而牢固,两国已成为密切的合作伙伴。德国各界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国际上发挥的重要作用。”默克尔在访问期间说,“德中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可以在很多领域开展合作。德国新政府将保持对华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坚定地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推动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5月29日《经济观察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延伸阅读
       德国总理默克尔:向中国推销“德国制造”
       如果说德国女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是最让德国人好奇的总理,恐怕并不为过。这个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理以完全不同于其前任施罗德的行事风格,在德国国内和国际上引起了不少话题和猜测。
       中德关系从科尔时期开始升温到施罗德时期进一步培育,作为其大国外交的延续,默克尔此次中国之行是否能让中德关系更上一个台阶呢?
       德国媒体对他们的总理将给中国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其实也十分好奇,一些德国媒体甚至拿他们总理的名字做文章,认为中国人对其名字的翻译“暗藏玄机”:“Merkel”的发音其实更接近于“梅克尔”,而默克尔的中文发音在德国人听来好像嘴里含了块热土豆,甚至还有德国人煞有介事地分析说中国之所以如此翻译她的名字是因为“默”代表“沉默”,也是“保守拘谨”的意思。
       从“小姑娘”到“铁娘子”
       在此次中国之行中,展现在中国民众面前的默克尔是一副谦逊、简朴的形象,镜头前的笑容甚至有些羞怯。
       这个被赫尔穆特·科尔一手提拔起来的原东德的女政治家曾被称作“科尔的小姑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科尔坚定的跟随者,在政治舞台上并不是个耀眼的角色,连德国的电视脱口秀节目也经常嘲笑她的娃娃头和拘谨的作风。但在科尔政府爆出政治黑金丑闻的时候,她断然与恩师决裂,公开批评他的行为,此举让德国民众对她刮目相看,“在基民盟受到黑金政治的负面影响而失去人民的信任之时,这无疑是一个识时务而明智的举措,我们需要一个聪明的新面孔重新树立基民盟的形象,也给德国政治带来一股清风,因此在竞选基民盟主席时我投了她一票”,HPC汉堡港咨询公司的霍夫尔说。
       做了基民盟主席的“小姑娘”羞怯朴素依旧,却在议会质询当时政府的施政措施时咄咄逼人,不依不饶,让台下的施罗德狼狈不堪,只是尴尬地笑。那强硬的态度已初露“铁娘子”的端倪。
       自去年年底上任后,她首先访问了德国在欧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法国,以巩固和加强德国和法国在欧盟中的轴心支柱作用。之后对美国进行了两次访问,以修补、改善和强化德国与美国的关系。随后,她又访问了俄罗斯,继续延续与俄罗斯的友好合作关系。这次访问中国是默克尔政府外交政策布局中的必要一环。
       在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际大都会之一——中国上海,默克尔又展现了她强硬的姿态。在即将结束她的首次中国之行之际,她在面对在中国工作的几百名德国企业的代表演讲时表示,“2000个德国的投资项目让德国这张名片越来越醒目,可以明确的是,德国作为投资伙伴是非常受欢迎的,而另一方面也很清楚,那就是中国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变得越来越自信,在贸易谈判中也越来越强硬。”她鼓励德国企业要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
       对于德国的知识产权在中国的保护以及诸如磁悬浮等尖端技术的交易上她表示:“德国当然对自己的发明和技术专利非常自豪,因为这是德国的富国之本。”她还谈到,她也理解中国迫切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的愿望,认为中德在技术贸易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德国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费赠送的” 。
       她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对于高新技术又孜孜以求,这将使其成为德国未来的潜在竞争者。在接受德国电视2台的采访时,默克尔曾说,中国在谈判时态度强硬,“我们也应该毫不示弱”。她表示德国政府将“态度清晰而坚定地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带领着一个大型经济代表团随同默克尔访华的德国经济部部长米歇尔·格罗斯是这样评价默克尔的态度的:“我们直言不讳地说出了我们的看法。我们在谈判时并非措辞晦涩,拐弯抹角,而是把我们的迫切要求放到桌面上。”
       而在人权问题上默克尔也不打算一带而过,她在访华期间多次提到人权问题,这当然有来自德国联邦议会中的反对派和人权组织的压力,他们希望默克尔在北京要表现出所谓的“骨气”,否则她在外交上就不值得信任。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默克尔的会晤中表示,中德两国将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人权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并希望双方进一步扩大合作,年内正式启动首届中德副外长级战略对话,继续密切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配合与协调。
       
       高效务实,大力推销“德国制造”
       默克尔的高效和务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默克尔短短38小时的访华行程中,她访问了两个城市,会见了多位中国领导人,参加了一次中德高技术对话论坛,发表了两次演讲,率代表团签署了19份双边合作协议,这些协议主要包括:中国铁道部和德国铁路股份公司为促进欧亚铁路货运运输合作和构建中国时速200公里以上轨道快速运输运营系统谅解备忘录、中德纺织业知识产权保护谅解备忘录以及其他涉及技术、财政、通信、能源、文化、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等领域的合作协议。
       默克尔在中国访问期间表示,希望几年后再去上海时可以从上海乘磁悬浮到杭州。
       据新华社消息称,中德双方新近达成的协议中,有关磁浮交通的核心技术今后仍将留在德国,一般技术将转让给中方。
       据德新社报道,在谈判中,双方在将现有磁悬浮线路延伸160公里到临近的杭州市这一问题上,由于德国联邦政府没有承诺提供资金保障而未有明显的突破。
       即使如此,德国经济界对默克尔首次访华的成果可能已经感到满意了,这次在北京签署了19份双边合作协议,中德企业间的谈判一直持续到了“最后一分钟”。
       世界最大的化学康采恩巴斯夫集团计划扩建其位于南京的枢纽生产基地。此外,巴斯夫还与其合作伙伴中石化就近一步扩大南京生产基地价值29亿美元、现生产60万吨的乙烯生产设备的生产能力事宜进行了谈判。
       而电气康采恩西门子集团更成为此次默克尔访华的大赢家。新任总裁克劳斯·克莱恩菲尔德签署了包括电气机车、发电技术以及其他项目在内的五份协议。西门子在北京与其合作伙伴株洲电气机车集团就双方继续合作生产电气机车进行了谈判。2004年双方签署了合作生产180辆电气机车的协议,对于西门子而言这意味着一份协议总额为3.5亿欧元的订单。来自德新社的消息称,由于在资金支持方面双方存在分歧,谈判进行得十分艰苦,“一次性将数量如此巨大的资金准备到位,是有难度的”,因此电气机车的具体生产数额还不得而知。但据相关人士透露,电气机车的生产数量可能会达到500辆。
       此外,默克尔关心的另一个重点议题是环境和能源。她表示德国很自然地要关心中国的环境保护和能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德国希望在多种形式的能源获取以及能源的有效利用方面和中国政府进行合作,她希望通过政治的努力能够把德国环保的经验介绍给中国,她坦率地说 “这不仅仅是环境保护法的问题,也涉及一个很大的市场。”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早在2005年底宣布,从2006到2010年准备为环境保护(特别在空气和饮水方面)投资1600亿美元,较五年前相比翻了一番。德意志银行2006年1月19日的一份关于中国环境行业的研究报告认为,“为解决在饮用水和污水方面的严重问题,中国在接下来的15到20年里在这方面的投资最少应该在2000亿美元。中国必定需要国外的技术和资金,这将会给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市场上带来很多机会,包括德国企业。”因此,默克尔不遗余力地为德国企业争取着可能的份额,她表示如果垃圾和废水处理方面的合作可行的话,以循环经济法规或者水资源管理法规为前提,德国可以提供相关的技术转让。
       而某些德国环保技术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德国汉堡市将携手她的姊妹城市上海于2006年11月在上海举办一个生态建筑展,直观地展示德国的生态和环保技术在建筑上的实际应用。
       汉堡方面负责该项目的马格丽女士介绍说,德国在环保建筑方面已经有了近30年的经验,但是德国的环保领域的企业有很多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能力在中国做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工作,此外中国所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先进的环保技术和产品而已,还有配套的管理甚至资金支持。
       “比如法国的一家大的环保企业最近拿到了上海的一个水处理项目,这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这些对于德国的中小型环保企业来说不太容易做到。而上海2006生态建筑展就是在巴斯夫和拜尔的支持下,七家来自德国的环保和建筑行业的中小企业一起搭建一个平台,为德国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做个开路先锋。” 马格丽女士说。
       伙伴——就是理解与合作
       从科尔时期开始奠定、经施罗德不断培育的中德友好关系已经有了很长的传统,默克尔表示本届政府将继续坚定地维护下去。她强调说,德国非常清楚中国作为伙伴的意义,不仅是贸易的、经济的、也是国际和对外政治中的伙伴。
       她认为双方不仅需要在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在文化尤其是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德国的总理奖学金不应只是在俄罗斯和美国,也应该在中国发放。德国要在上海开设歌德学院,并鼓励更多地开展中德两国民间的交流,由于语言的限制,中国人在留学国家和移民的选择上,去德国的仅为去英国的五分之一。德国人来中国学习交流的更少,歌德学院的设立就是为了鼓励和帮助更多的中国青年学生到德国深造,以更好地了解德国,获取对德国的经验”。默克尔也乐观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学习中文”,这样才能加深双向的交流。
       针对德国国内出现的一些担心,即德国在国外——比如在中国的事务给德国带来的就业机会太少了,默克尔说“我想大多数的企业可以说,德国在世界上尤其在中国的活动保证了德国的就业机会,这一点可以从大量的投资中轻易地了解到”。
       默克尔还表示,她的政府将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型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脚步。在德国以后将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不仅仅是让那些大的“全球玩家”,比如大众——它在20年前的1985年就成了第一批在中国的外国投资者,而是让那些小企业也步入世界市场。德国要在国际市场上扩张自己的产品,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在国内必须接受欧洲以外的投资,并加强德国在国外的声誉。
       身着红衣,有一点拘谨的默克尔常常被她的一些同胞们说“没有领导的派头”,德国媒体也曾因此评价说她其实不是撒切尔夫人式的“铁娘子”,而是中国人所常说的“外柔内刚”。
       但是,德国民众对她的表现非常满意,因为他们看到世界上的大人物们——从布什到普京都小心翼翼地对待他们的女总理(希拉克还向她行吻手礼),由于德国政坛从来都是男性把持的天下,德国人从没有这样的自豪感觉。而这次访华,中国总理不仅陪同她共进早餐,更是一起到公园里散步。
       默克尔就这样自信地完成了她在中国的第一次亮相。(张非冰)
       (《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第20期,作者为该刊特约记者)
       
       ■ 【简历】安格拉·默克尔
       1954年7月17日 出生于汉堡的一个牧师家庭
       1973-1978 在莱比锡大学攻读物理学
       1978-1990 原民主德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工作人员
       1986年 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1989年秋 参加民主觉醒组织
       1990年 参加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1990年 原民主德国基民盟主席洛塔尔·德梅艾的副政府发言人
       1990年12月2日 当选为德国联邦议会议员
       1991-1998 德国基民盟副主席
       1993-2000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基民盟主席
       1991-1994 任联邦德国妇女和青年部长
       1994-1998 任环境部长
       1998-2000 任德国基民盟秘书长
       2000 年起任德国基民盟主席
       2002-2005 任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议会党团主席
       2005年11月起 就任德国总理
       (资料来源:德国政府官方网站编译/张非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