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2006:中国外交“非洲年”
作者:天 竺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4月24日到2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开始对摩洛哥、尼日利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进行国事访问。
       年初,李肇星外长刚刚马不停蹄地访问了非洲6国;中国政府紧接着在1月12日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今年恰逢中国与埃及建交50周年,中国正积极回应一些非洲国家领导人提出召开中非领导人峰会的愿望,将今年秋天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提升为中非领导人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
        这一切表明,今年是中国外交当之无愧的“非洲年”。
       Chambishi铜矿的故事
       
       位于卢萨卡北部400公里的Chambishi铜矿,是赞比亚国内经济的一颗明珠。曾几何时,Chambishi虽然有大量铜矿深埋地下,受困于管理不善和外国投资者的变幻无常,无法再通过开采赚取利润,不得不于1988年停止开采。工人们被遣返回家,昔日喧闹的铜矿变得寂静无声,慢慢成为了一片荒草丛生的灌木丛。
       但是今天,这座铜矿又恢复了昔日的喧闹。一座崭新的金字塔形状的竖井屹立在主坑道之上,高耸入云,井下机器轰鸣。Chambishi铜矿不仅建起了新的办公楼和整齐的草坪,还聘用了2000多名员工,每年从80多万吨铜矿石中提炼5万吨铜坯。
       在今年3月底造访这里的英国《卫报》记者眼里,这个铜矿简直就是赞比亚经济的发动机,该报说:“Chambishi铜矿大力推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使非洲的铜矿生产在该行业中又占有了一席之地。”
       而使Chambishi铜矿复活的转折点发生在1998年。那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海外工程建设集团收购了这家铜矿——目前该铜矿由中国有色金属海外工程建设集团南非分公司运营。
       Chambishi铜矿的复活,只是中国与中非经贸合作中的一个例子,Chambishi铜矿的故事在非洲大陆随处可见。“上世纪80年代初我首次来到非洲时,在中国使馆和饭馆以外很难碰到中国人,而现在他们已经遍布非洲所有地方了:正在乌干达建设新的政府所在地;在南非设立合资企业;在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人尤其多。”西班牙的“非洲通”林赛·伊尔桑说。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在过去6年内,中非贸易总额增长了将近4倍:截至2005年,中非贸易额已从50年代的1000万美元升至现在的480亿美元,中非合作项目也超过800个。而海关总署4月初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安哥拉对中国每天出口数十万桶原油,年增长42%,占中国进口的比例高于沙特和伊朗。安哥拉在2月份已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西非的刚果和赤道几内亚也位居中国最大的十个石油供应国之列。今年1月份,中海油则宣布,以现金收购尼日利亚一海上油田45%的股份。瑞士交易顾问公司Petromatrix Gmbh据此认为,中国近年来为了实现能源供应网络多元化而开展的非洲战略正在奏效。
       “全天候朋友”
       自从1956年5月中国与埃及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开启了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先河,中非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50年来,中国与非洲50年来的友好交往和“全天候朋友”般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关系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然而,尽管中非关系50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但这并不等于说中非关系的发展形如一条直线,波涛不起。
       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一边倒”的思想框架内,中国尚没有放手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直至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和中美对立的加剧,中国外交转向同时“反(美)帝和反(苏)修”的“两条线”战略。为打破美苏的外交包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和“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周总理在1963年底和1964年初对非洲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并在访非期间提出了中国同非洲、阿拉伯国家发展关系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非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这些原则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是真心诚意地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平等关系,帮助它们发展民族经济,不以大国自居,不谋求私利。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和非洲国家建起了一种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平等和相互支持的新型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中国在自己经济还不富裕甚至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鼎力支持。这些援助为中国在非洲乃至国际上赢得了崇高地位和威望。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在60~70年代所赢得的国际影响远远高于其物质力量所能提供的水平,给“当代国际体系中的力量命题提出了解释的难题”。
       “中国领导人在运用他们掌握的资源时,具有高度的技巧,最突出的是中国能巧用外援,通过慷慨而没有条件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为中国争得影响,使他们的国家成为对世界局势发展的一个主要发言人。”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里·哈丁说。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则认为,“60年代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声誉是极为重要的政治利益,就是靠这种政治声誉,中国赢得了非洲国家的支持,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战略。非洲国家的政治支持为中国1971年重返联合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70年代初,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的逐步改善,中国的外交舞台进一步扩大,中非关系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中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进入80年代以后,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逐渐转入争取经济独立,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来巩固政治独立的阶段。因此中非经济合作关系也日益热络。
       进入21世纪,中非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则进一步加深,今年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首次阐述了中国与非洲之间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这是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中国政府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中非关系进行的战略总结,也是继2003年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之后,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二份对外政策文件。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吕国增指出,中国政府已把发展与非洲的关系列为重点关注的问题。
       非洲国家对中国政府的这份文件极为关注。它们认为中国是一个讲公道的伙伴,是可以取代西方国家的合作对象,而且中国没有殖民扩张的历史。安哥拉驻华大使若奥·贝尔纳就认为:“非洲人民可以相信,中国是非洲人民毋庸置疑的朋友。有了中国的帮助,非洲也可以获得自身的发展。”他指出,《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强调中国向非洲提供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国也正是因此赢得了非洲国家的信任。
       《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调经贸合作,更重要的是,它还提出了全方位合作的原则。非洲驻中国使团团长、喀麦隆驻华大使埃蒂安就认为:“《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为今年秋天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埃蒂安对今年11月将在北京举行的中非领导人峰会和中非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寄予很高的期望。埃蒂安说:“世界,正如人们所说的,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地球村。不少国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比如反恐、禁毒、加强人道援助。而在国际社会上,中国与非洲一直紧密合作,无论是在人权问题上,还是应对有抬头趋势的贸易保护主义。”
       西方杂音不绝于耳
       中国在整个非洲扩大经济和外交影响的步伐不断加快,这在非洲唤起了希望,但某些远离非洲的国家态度却很微妙。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马丁·戴维斯自以为是地认为:“中国向非洲推进的行动正取代英法和美国在非洲大陆的传统利益。美国和英国对中国在非洲活动的增加尤为关注。”美国国际关系理事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甚至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将破坏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和目的。”
       去年11月,负责非洲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詹达伊·弗雷泽专门对中国进行了访问。美国合众社更在不久前妄评中国在同尼日利亚打交道的过程中“重石油、轻政治”。美联社则说,中国与西方抵制的国家打交道“表现了一种抓西方国家空当的倾向”。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在对中非合作说三道四的同时,正把触角伸到非洲的每一个角落。目前美国15%的石油供应由非洲进口。据美国国家情报理事会预测,10年后美国25%的石油需求将依赖非洲石油输出国。而正与中国积极开展石油合作的尼日利亚则是美国第五大石油供应国,其中近一半石油出口至美国。
       除了能源合作,美国还积极加强与非洲的经贸交流。去年美国与非洲的贸易总额达到445亿美元,尼日利亚成为继南非之后美国在非洲大陆投资最多的国家。美国近年还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安全合作。美国海岸警卫队不仅在非洲海域加强了巡逻,而且还与圣多美普林西比、佛得角、加纳、贝宁及几内亚等国家进行联合训练、情报共享等合作。同时,美国国务院启动的跨撒哈拉反恐行动还为尼日尔、毛里塔尼亚、马里和乍得等国家训练反恐武装部队。
       “从美国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争夺(在非洲)影响力的游戏正在改变,影响力竞争的环境在改变。非洲面临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替代品。”美国前驻南非大使普林斯顿·莱曼道出了国际上对中非合作某些杂音的真正用意。
       (《新民周刊》2006年17-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