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收藏·鉴赏:康熙青花美妙的五彩世界
作者:王健丽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青花山水人物圆炉
       高15.3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3.3厘米,器呈侈口,鼓腹、圈足。腹部一周绘青花山水人物,意为八仙庆寿。整幅画面如同在宣纸上绘画,色调晕散、浓淡的相接,呈自然过渡的水墨画效果,立体感强,人物神态各异、生动传神,笔韵洒脱。
       
       青花松竹梅纹罐
       高21.2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5厘米,直口、圆肩、鼓腹,一周绘松、竹、梅纹,是康熙青花常见的纹饰,绘画洒脱流畅,青花发色较为淡雅。
       
       青花云龙圆炉
       高11.3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13.8厘米,大侈口、束颈、鼓腹、圈足较高。颈部一周绘博古纹,腹部一周绘二龙戏火球,二龙矫健,青花发色鲜蓝纯正,白釉呈糯米白,庄重典雅。
       
       青花花鸟简筒
       高24.3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67厘米,器身绘一画眉栖于花枝上,绘工细致精丽。
       清丽、素雅宜人的青花瓷,享有“国瓷”之美誉,以其古朴、端庄的造型,清新淡雅的色彩,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纹饰,从问世以来就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盛行不衰。而康熙青花则以它创新的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墨画效果。它用单一的色料,在瓷绘艺人的妙笔下烧出了“五彩的青花”。
       康熙在位61年(1662年至1722年),非常重视对制瓷业的管理,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场恢复完善,亲自选派督陶官,同时对瓷业烧造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匠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调动了工匠们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这一时期在制瓷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使景德镇瓷业迅猛发展。官窑以工细精美取胜,无论简单或复杂之器做工都十分考究,民窑器在形式上则不受约束,敢于创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朴素自然更为生动。康熙民窑的规模迅速扩大发展,兴旺的民窑给景德镇瓷业带来空前的繁荣,官窑和民窑相互促进发展,为雍正、乾隆时期瓷业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康熙时期的青花,由于景德镇制瓷工艺纯熟地掌握了珠明料和浙料的呈色技术,加之胎釉白度的提高,使其更加明净艳丽、清新明快、层次分明、赏心悦目,成为康熙青花的显著特点。
       绘画技法突破传统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突破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即单线平涂的传统方法,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滴在胎上描绘,技术要求非常高,能分出5种、7种、最多能分出9种色阶,使青花色如同五彩般缤纷多姿。
       匠师在描绘纹饰时,运用色阶的变化,由深而浅逐层退弱下去,分染出不同层次的富有节奏美的画面,仅用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不同的色调,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绘工精细者在一笔之中也可见浓淡有别的笔韵,充分体现水墨画的效果,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称。
       《陶雅》所云:“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这种色彩的变化主要在于分色的熟练掌握,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是青花瓷制瓷工艺的一次技术创新。
       绘画内容缤纷多姿
       康熙青花绘制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得瓷器纹饰的题材也随之丰富起来,题材广泛,绘画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题材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图案布局的巧妙、构图的完整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纹饰讲究多样化,注重画面活泼有趣。
       康熙青花纹饰中,最有特色的是山水人物,其风格许多是模仿明末清初“四王”的山水画和陈老莲、箫尺木的人物画,因此在康熙青花中,山水图案的画法大多体现了“四王”的山水崎岖、陡峭的气势;人物的画法,造型新颖,笔法简练。山水画面立体感强,布局宏大、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对远山近岸、山峦的阴阳反侧、林木的疏落茂密,描绘得出神入化,画面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清新、幽静、沉稳典雅之感,赏心悦目,艺术魅力至今备受推崇。
       康熙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模式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的艺术风格,绘画更为生动洒脱,题材更为广泛,图案纹饰体现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这种自然、纯朴、流畅的艺术风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官窑所不及的,而官窑青花的一丝不苟、精工细做,代表了当时瓷绘工艺的最高水平。
       纹饰色彩及绘画风格
       康熙青花纹饰的色彩和绘画风格是鉴定中的要点,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特定的规律,因而必须要把握好这一点。
       康熙青花早期的纹饰大多保留着明末及顺治时的绘画风格,笔意古朴豪放,也有非常工细精丽的,画法还带有单线平涂的遗风。
       康熙中期的瓷器绘画,学习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泮源、华岩等人的笔法,构图舒展,意境深远,画法工细,勾、染、皴、擦并用,使画面臻于完美的境界。晚期的绘画承上启下,笔法较为纤细、细腻,山水类画法中晚期多见斧劈皴法,人物比例协调、笔法简练清晰,人物场景那种宏大的布局逐渐缩小,人物多见侧面清秀细致。
       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这种追求传统水墨韵味的装饰效果,在中国陶瓷装饰艺术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首先康熙青花“分水法”的应用突破了历代青花的平涂装饰方法,表达了景物的层次空间,使画面富有立体感。上乘长沙窑的釉下彩绘,下启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红等彩瓷的蓬勃发展,但是使瓷器纹饰真正达到水墨画效果的应说是康熙青花。瓷器出现了绘画风的装饰之后,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由以图案形式为主变为以写实形式为主,对于描写现实生活、扩大装饰题材和表现技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能代表康熙青花绘画艺术风格的是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题材。康熙青花以大自然奇丽的山川、草木,反映生活题材的历史人物故事和充满祥和之兆的吉祥图案为创作源泉,赋予瓷器本身以灵感,将绘画艺术充分体现在陶瓷装饰艺术上,表现出文人画所追求的情趣和意境,将实用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反映了中国美术绘画的发展对瓷器装饰艺术的影响,体现了不同质地艺术品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发展。康熙青花以其端庄、典雅的造型,青翠明艳的色泽,酣畅淋漓的绘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世人的青睐。
       (《中国收藏》2006年第4期,本文藏品均为济南市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