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断背山》征服西方高峰
作者:林沛理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喜宴》到《断背山》,李安以边缘性格和他者角度描写美国,巧妙缝合东方与西方、他者与自我,使美国人重新认识他们习以为常、习而不察的社会,不但争取到好莱坞的话语权,更登上西方影坛的高峰。
       北京时间3月6日上午,李安导演的《断背山》荣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当李安一家四口(太太林惠嘉和两个儿子)于北京时间6日8时在美国洛杉矶奥斯卡星光大道上亮相时,所有媒体都聚焦在李安身上。
       
       华人导演缔造文化奇迹
       1月23日出版的一期《时代》杂志以“《断背山》如何赢得西方观众的芳心”为题,详述了华人导演李安这部触犯禁忌、挑战美国牛仔传统硬朗、雄赳赳形象的新作,如何成为美国评论界的宠儿以及美国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然而,对全球华人来说,更贴切的标题也许是“西方是如此被征服的”。的确,从没有一个华人导演像李安那样,令好莱坞以至整个西方影坛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从没有一部华人导演的作品,像《断背山》那样在好莱坞取得艺术与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并同时引发强烈的社会效应。
       毫无疑问,李安全球首席华人导演的地位已经稳如泰山,不可动摇。
       李安的名字与作品今日在西方沸沸扬扬地登堂入室,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为他树碑立传,这当然是一套美国中心、好莱坞至上的论述。但为何对绝大多数的华人导演来说,好莱坞是一道紧闭的窄门;而对李安来说,却是一个让他尽显才华、享尽风光的舞台?李安在好莱坞缔造的文化奇迹清晰地反映出,华人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在关于文化认同与位置的选择之中,何谓辉煌与荣耀之途,何谓出卖自我、自取其辱之路。
       李安的第三条道路
       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牢不可破的好莱坞文化霸权,华人导演作为“文化上的他者”可以选择将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经验放逐为观照客体,将民族自我淹没在他人的话语和表象的绚丽之中,也可以选择认同好莱坞的拍片常规与权力话语,与美国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妥协,成为“主旋律”电影的制作者。前者以张艺谋为佼佼者——他自1987年以《红高粱》于柏林电影节夺魁以来,不断以他性的、别样的、一种别具情调的东方景观来回报西方对中国的期待和视野;后者的代表性人物是吴宇森——他自1997年以《夺面双雄》一片晋身一级导演的行列之后,所拍的影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好莱坞自身文化的复制品。
       李安选择的却是第三条道路:他虽然在好莱坞的建制内工作,却摆脱了好莱坞文化权力中心的干扰,全然从他者的角度来描写美国。由1997年的《冰风暴》开始,李安多次以异乡人的视角,检视美国本土社会的异文化特质,在好莱坞开创了一个独特的“他者叙述”。他既身处于好莱坞万花筒般的浮华之内,又立于高处、僻处,窥视美国社会的花花世界。他刻意远离众人、尘嚣,有意识地与主流价值保持距离,对美国人的梦幻泡影有悲剧性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李安使他者与自我二元对立的交叉线,变成了平行线。他以他者的身份为美国人提供一个认识自我的参照,美国观众看他的电影,也就进入了一个“自我诠释”的旅程。
       《冰风暴》将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陌生化”,李安把片中两代的沉沦归咎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反叛浪潮、性解放和享乐主义。1999年的《与魔鬼共骑》以局外人的眼光看美国的南北战争,写平凡人参战的卑微动机。
       这两部电影尽管在制作和导演手法上颇见粗疏,却证明了李安在成功进入好莱坞建制后,依然可以抽身出来以他者的眼光观察社会、整理历史。西谚有云:“只有旁观者能综观全局”。《卧虎藏龙》与《断背山》正是李安将其“他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作品。
       让美国人反思自身
       中国人看《卧虎藏龙》,就像在大酒店吃鱼蛋粉,或在唐人街吃西餐,总觉得不是味儿。影片讲的是责任与热情的冲突,传统与个人的较量,可是李安只强调个人的轻和热情的浓,却只字不提责任的重和传统的深,结果将影片简化为一个任性女孩的冒险故事。讽刺的是,这化繁为简的演绎方式却正中美国观众的下怀。他们感兴趣的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功夫,而非责任与传统对中国人的意义。无怪乎章子怡的角色抢尽周润发和杨紫琼的风头。
       李安的神来之笔,是身为中国人竟能以西方人的眼界把中国的武侠片与好莱坞的西部片与歌舞片结合,将武侠片的剧情融会贯通西部片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再用歌舞片的叙事手法和场面调度,拍成一部令美国观众觉得既亲切又神奇的破格之作。
       如果《卧虎藏龙》是从美国人的“自我角度”看中国的传统和武侠,那《断背山》就是用美国社会“内部他者”的视角解构美国社会的权力关系。影片讲的是两个西部牛仔20年来既不能宣之于口、又不能抛诸脑后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在巨大、无孔不入的社会压力下,二人只有生活在不断重复的自我欺骗和自我出卖之中。感情的压抑和人性的扭曲最后毁掉这两个人的幸福,也毁掉他们的家庭。
       电影公司在宣传上极力强调片中爱情故事的普遍性,将《断背山》描绘成一套关于生命的遗憾和爱情失之交臂的电影。可是,无可否认,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同性恋者悲剧。影片以一种希腊悲剧式的巨细无遗,将同性恋者的自我仇恨,以及这种仇恨的悲剧性社会后果,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同性恋者憎恨自己,因为他们“内化”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所以,《断背山》可以说是对美国社会的弱肉强食、好勇斗狠和不容异己的严厉批判。
       在这部电影里,李安对同性恋者在美国社会的“他者性”流露出极大的敏感和关注;而通过对这种“异文化”和“异类”的描写,李安令美国人反省自己的文化模式,迫使他们重新检视一些想当然的所谓常识,更深刻、批判性地认识自己。相信这就是《断背山》在美国大受好评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共鸣的原因。
       李安以其独特的边缘性格及他者视角,使美国人重新认识一个他们习以为常、习而不察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建立了“自我”,在好莱坞争取到话语权,更开拓了华人导演在西方的生存空间。
       好莱坞需要李安,中国人需要李安,因为他带有强烈“去中心”意味的作品——从《喜宴》到《断背山》——巧妙地缝合起东方与西方、他者与自我。
       (3月7日《参考消息》)
       相关链接
       李安小档案
       1954年10月23日 出生于台湾,祖籍江西
       1975年 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学院。后再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学士,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
       1993年 《喜宴》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柏林影展金熊奖
       1994年 《饮食男女》获亚太影展最佳电影奖
       1995年 《理智与情感》获柏林影展金熊奖,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奖
       1997年 《冰风暴》获法国纳影展最佳剧本奖
       2000年 《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导演,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005年 《断背山》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导演奖,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导演,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