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自主创新需要勇气
作者:路 风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近年来一直从事有关创新和科技政策的研究,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道路战略决策的重要性有着切身的感受。我认为,对于这个战略决策的深远历史意义,也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充分理解,但历史必将证明,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伟大转折。下面我将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提出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这一论断,分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自主创新的认识:
       自主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中,在全世界范围内除了少数几个石油国家和城市国家,没有任何国家是依靠外资发展起来的,也没有任何国家是依赖外国技术发展起来的。
       大家都清楚,中国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国实现的GDP约占世界GDP的百分之四点几,但为此而消耗的能源、铁矿石、原材料都已经占了世界总消费量的1/3上下。即使消耗这样大量的资源,中国的人均GDP也才1000多美元,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很显然,如果不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持续。
       由于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所以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提高从企业到国家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流动,因为随着贸易壁垒的降低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商品、服务、资本、信息、人才等等要素跨越国界的流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流动意味着竞争,因为任何经济单位——从企业到国家——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暴露在波及国际范围的市场力量面前。全方位的竞争就意味着竞争力成为发展的条件。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工业的竞争力不是问题,因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隔离的。中国企业即使生产力低,也不会受到外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但中国加入WTO之后,竞争力就变成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因为它决定着生存和发展。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要获得竞争力就要创新。
       经济学理论早就证明,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20世纪美国经济增长来源的70%到80%,不是因为资本和劳动的增加,而应该归结于技术进步。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先进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后进者来说,却往往存在着因为落后而导致的认识偏差。比如,在中国有些人认为作为后进者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自主创新,只能依靠引进先进技术,集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通过引进外资来获得技术。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发展方式确实受到这一认识的影响,但是仅仅靠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全球分工不能带来竞争力,因为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一个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越多,效率越高,反而可能会越穷。不创新,中国就只能从事可以被高度替代的低端生产活动,耗费越来越多的资源,却只能得到越来越少的利润。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出口的扩大主要是依靠外资企业。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是因为扮演了一个亚洲加工中心的角色而得到的。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曾经受益于这种国际分工,但这种模式的隐忧也日益严重。通过从事低附加值加工组装活动大量出口的方式,不仅引发了反倾销浪潮,而且在付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代价之后,中国所获得的收入并没有多少。不久之前西班牙烧中国鞋的事件,以及发达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限制都反映了这一情况。美国《纽约时报》曾刊登了一篇报道,说美国从中国的组装生产中获益最大,而中国仅获得了漂亮的数字。文章举例说,中国加工的芭比娃娃单价20美元,但中国只能获得其中的35美分。美国通用的CEO曾对中国方面说:我们各得其所,我们得到利润,你们得到GDP。即使如此,美国政府仍然不断在贸易和汇率政策上向中国施压,要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
       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竞争力不足的背后原因是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动力不足。大多数中国企业至今仍然没有技术研发活动,而是依靠引进技术、依靠加工组装别人的产品或低水平复制原有产品进行生产。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逐渐枯竭。
       那种以为可以单纯依靠引进技术和引进外资来发展的观念,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中,在全世界范围内除了少数几个石油国家和城市国家,没有任何国家是依靠外资发展起来的,也没有任何国家是依赖外国技术发展起来的。远的不说,就看看我们中国的两个邻居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曾经都是技术上的后进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发展也都是从引进外国技术开始。但是,他们都没有依赖外国技术,而是以技术引进为学习手段,坚持进行自主的产品开发和工业开发,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在日本,这几乎是二战后所有工业成长的途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用于自主研发的费用都已经远远大于技术进口的费用。韩国的追赶是更加显著的例子,因为韩国在经济起飞时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更加落后,比中国还落后,但却在更加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追赶。1960年韩国的出口构成中,初级产品占64.4%,将近40年之后的1999年,这个比例下降到微不足道的2.7%,而制造产品已经达到91.5%,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复杂产品已经占总出口的62.7%,远远超出简单产品的比重。在这种结构变化背后,是韩国企业在国家主导下顽强地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
       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要发展就要有竞争力,要有竞争力就要有创新能力。而获得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是自主的技术学习,包括企业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努力,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所从事的基础研究,包括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包括政府对技术学习的政策支持。因此只有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才能发展技术能力,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技术引进永远不能代替自主创新
       中国作为一个后进国家,将长期存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需要,但是引进技术不能代替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的技术引进只能导致技术依赖。
       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从获取、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开始。中国作为一个后进国家,也将长期存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需要,但是引进技术不能代替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的技术引进只能导致技术依赖。以汽车工业为例,中国的轿车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开发出来过引发民族自豪感的“红旗”。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工业走上了一条通过合资引进技术的道路,走合资道路的初衷是通过引进提高水平,最后达到自主开发。但是20年的时间里,进行合资的主要企业始终没有能力自主开发汽车,原因很简单,合资企业只能引进外国企业的现成产品设计,而自己从来就不进行产品开发,没有产品开发的实践当然就发展不出来产品开发的能力。最近一两年,这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自主开发,但仍然需要从头学习,恰恰说明自主开发能力不会是技术引进的当然结果,而只能来自自主开发的实践。
       长期以来,一些同志把体现在产品上的物化技术同能够设计开发这些产品的能力混为一谈。在这种逻辑下,似乎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生产新产品,或中国可以购买使用外资的新产品,就等于中国具有开发设计和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这是错误的。例如,只要肯付钱,中国人可以开奔驰宝马汽车、坐波音飞机等等,但这只是在消费别人的产品,而设计和开发这些产品的能力不属于你,品牌不属于你,产生的利润也不属于你。大量的研究证明,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只能在技术研发的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只有自主研发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才可能拥有知识产权,无论引进技术和引进外资对于经济发展多么重要,都代替不了自主开发对技术学习的关键作用。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技术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而技术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尤为严重。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把外来的技术知识转化为内生的技术能力,这些国家就只能永远依赖外部技术,永远处于落后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拉美地区一些国家,经过几十年引进技术的发展之后仍然处于依附状态的原因。中国有一个油泵油嘴工业,专门生产柴油发动机的喷油系统,在机械式喷油系统时代这个工业发展得很好,但在最近十年里,国际上的主流技术已从机械式转向电控式,面对这种技术变化,中国最大的油泵油嘴企业,由于多年来习惯了引进技术,认为自己无力自主开发,于是决定通过合资引进技术,合资的结果是,外国企业控股67%,不但把中国企业的几百名技术人员全部纳入合资公司,而且规定剩下的中国母公司永远不能进入欧Ⅲ排放标准及其相关领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企业当初正是因为担心不能进入欧Ⅲ标准市场,所以才产生了通过合资引进技术的动机,而合资的结果却是使自己永远不能进入市场。在同行业还有一个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决定自主开发电动喷油系统,他们不断学习外国技术,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开发成功了满足欧Ⅲ排放标准的电控喷油系统,正在进行产业化。2004年当中国最大的油泵油嘴企业因被外资控制而退出欧Ⅲ标准产品领域时,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却决定退出欧Ⅱ标准以下的产品领域,集中力量开发生产欧Ⅲ标准及其以上产品,这个戏剧性的对比,恰恰说明自主创新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否则就只能是死路一条。最近,跨国公司利用国企改制和各地急于招商引资的心理,正在加速并购中国装备工业中的排头兵企业。
       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味依赖引进技术和引进外资的做法,已经到了必须改弦更张的时刻,否则数十年间积累起来的中国工业基础就会变成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进门砖和铺路石,而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就会坍塌。
       只要有敢于实践的勇气,自主创新就大有可为
       “其实高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之后跟种萝卜大白菜没什么两样。”
       经过5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目前,中国科学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但是,尽管中国拥有这样的潜力,有些人对于能不能自主创新,仍然信心不足,这恰恰说明,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不是物质条件而是缺少勇气、信心和进取精神。
       举一个例子,直到2004年,面对社会各界的批评,我们一个依赖合资的汽车大企业的领导人还在说:“一个成熟的汽车自主品牌的研发,一般要求企业达到200万辆生产规模、10亿美元的固定资产投入、10亿美元的运转费用,同时还需要八千到一万人的技术研发队伍、约30个实验室,且平均两年能开发一款汽车。”另一个合资企业的领导人说:“由中国人主导而不是外国人说了算的汽车企业一定会出现,前提是在中国的汽车市场达到1000万辆以后,市场稳定,产业基础完备。”他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之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没有几代人几十年的时间很难实现的。这些话还言犹在耳,我们就见证了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开发汽车企业的迅猛崛起。他们从零规模开始通过自主开发进入市场。虽然他们的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暂时比不上外国品牌,但却因为能够开发符合中国市场条件和成本要求的产品而赢得市场空间,并且不断提高水平,现在已经显示出燎原之势。出生不到十年的奇瑞,去年的销售量比上年翻了一番还多,达到18.9万辆,今年还要在已有的四五款车型基础上再投放6个新车型,憋足了劲,要让年销量再上一个台阶,直逼行业第一阵营。自主开发企业还打破了中国只进口不出口轿车的状况,使中国的轿车出口量在2005年首次超过了进口量。对比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可以发现,自主开发企业在早期阶段的所有物质条件都比不上引进外资的大企业,但只在一个方面超过了后者,就是具有了自主开发的勇气和信心。
       勇气为什么重要?因为落后状态容易使人信心不足,产生恐惧,产生依赖外国技术的习惯,所以能够奋起赶超的国家在世界历史范围内也只是少数。自主创新的概念以前就已经在日本和韩国出现过,如果那两个国家后来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并非偶然,那么勇气和自主创新相连也就并非偶然。创新只能自主,这对技术先进者是不言而喻的。但对技术落后者来说,必须强调自主,是因为赶超需要勇气,只凭勇气可能成为蛮干,但没有勇气,就肯定不敢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没有勇气实践,落后者永远是落后者,有了勇气去实践,落后者就变成了赶超者。一位从一汽退休后到奇瑞工作的老工程师对我说过,奇瑞能够做起来就是因为敢于实践,而实践是汽车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都说创新需要能力,但是能力是哪来的,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从产品和工艺开发的实践中生成的。技术不同于科学,只有采取产品形式才有生命力。但采取产品形式就会有风险,不仅有技术风险而且还有市场风险,不敢冒风险就不敢实践,但不实践就产生不了能力,而越没有能力就会越害怕,最后永远摆脱不了依赖。
       事实上,中国不仅拥有自主创新的潜力,还拥有非常好的机会。中国拥有一个规模巨大并且充满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而且这个市场的需求结构将长期保持民族特色,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机会。请大家想一想,在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哪个产品最后不是由中国企业普及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市场最热门的消费品是家电产品,包括洗衣机、冰箱、彩电以及后来的空调等等。当时,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日本产品,但家电产品最后在中国的普及却是因为中国企业的崛起。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北京要装一部电话机要交初装费5000元,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电话进入家庭的成本节节下降,原因就在于中国企业在程控交换机上取得了突破,一下子就把价格拉了下来,短短几年电话就普及了。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无线接入技术,被信息产业部指定为村通工程的标准,就是因为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才能解决中国农村信息化的特殊问题。再看汽车,仅仅在三四年前,中国市场的轿车价格还是世界上最贵的,但中国自主开发的汽车企业崛起之后,汽车的价格一路下滑。现在可以断定,最后使汽车在中国普及的一定是中国的自主开发企业。
       再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企业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我上面提到的工业都经历过在市场需求高涨时大量企业进入,然后在市场需求趋于平稳后,又有大量企业被淘汰的过程,但最后成长起来的企业一定是更注重技术研发的企业。例如华为和中兴,早期都是为从香港进口的电讯设备做代理和贸易,当时全国有几百家类似的企业,今天在几百家曾经做过贸易代理的企业中只剩下华为、中兴两家,原因就在于只有这两个企业很快走上了自主开发的道路,并通过不断的努力而成为今天国际公认的优秀企业。事实证明,在自主开发上付出更多努力的企业会发展出更强的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更强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成长潜力。
       中国自主开发企业的经验证明,自主创新需要远大的抱负,需要敢于实践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一些人存在思想误区,以为自主创新主要是科技人员的事,其实创新首先是组织和战略决策者的事。自主创新报告团一到上海就参观了上海的振华港机公司,所见所闻令大家深受鼓舞。振华创业之初,人员少资金少,第一个产品是模仿的,但是由于振华的领导人有着依靠自己的力量争创世界一流的决心和勇气,所以从模仿开始的自主开发就成为高强度的技术学习过程,由于要以自主开发的产品去竞争,所以振华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战略,并产生了别人难以模仿的创意。十几年下来,振华已经成为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市场份额都名列世界第一的港机企业。因此自主创新也是一种奋起自强的精神状态。我近年来走访参观过许多企业,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在长期依赖外国技术的企业中,有人总是在讲,自己搞技术有多难,谈虎色变,而自主开发企业无论水平高低,却总是具有向上攀登的信心,充满阳光之气,两种精神面貌泾渭分明,令人感叹原来自主创新业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三年多以前,我曾就华为的成长求教一位华为的工程师。他对我总追究技术问题不解,给了一句有点不耐烦但令我难以忘却的回答,“其实高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之后跟种萝卜大白菜没什么两样。”话虽通俗,却掷地有声。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像奇瑞、华为、中兴那样敢于冒着风险,捅破自主创新的“窗户纸”,中国工业就会发展出全球竞争力,中国经济发展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中国就会早日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
       (2月26日《解放日报》,本文节选自作者在自主创新报告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