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华人]马来西亚的三代华商
作者:邹锡兰 吴尚清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华人比例约占1/5强的马来西亚,华商为当地发展所作的贡献不可磨灭。一代又一代的华商在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中创造了新的事业和生活。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王春贵曾评论说,马来西亚华商在帮助马来企业家进军中国市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扮演重要角色,成为马来商人与中国合作的桥梁。
       有人说来到马来西亚的第一代华商是郑和,虽然他不是作为商人被载入史册的,但在马来西亚,他已被称为第一次来此经商的华人。2005年7月5日,在马来西亚举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上,马来西亚首相阿都拉巴达维说,郑和带领庞大的舰队到访马六甲,但却未曾如葡萄牙人侵占马六甲,只是来经商,这为马中人民友好关系奠下了良好基础。
       600年后,几代华商通过在马来西亚发行华文报刊、举办华文教育、开展宗亲联谊等活动,仍然与中华故土保持文化和情感上的密切联系。伴随世界经济的空前增长,东南亚国家实行外向型战略,许多华商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迅速崛起。
       华商第一代:把根留住
       若要了解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就一定要去马六甲。建于1403年的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通要冲,也是马来西亚华人最早聚居的地方,唐人街仍然保持着中国浓郁的传统特色。
       在马六甲还被荷兰、印尼统治的时期,就有不少中国人来经商。1957年马来西亚从英联邦独立,他们就成为了马来西亚的第一代华商。在中西合璧的多元化色彩中,种族排外、经济国有和反共反华三股浪潮严重冲击着第一代华商,这一代华商中以广东、福建移民最多。
       在位于马六甲的广东会馆、福建会馆,华商用各种乡音谈起他们自己和父辈的经历,让人感慨的是,他们并没有多说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只是把过去的苦难作一段传奇故事,娓娓道来。
       他们的父辈大多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来到马六甲,靠着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美德和同舟共济的群体观念互相扶持,虽然现在他们的乡音已不再纯正,甚至不再记得宗祠,族谱也因各种原因被毁掉,但他们依然坚持让马来西亚的各种华人会馆挺立,富有的华商在支持着华文独立小学、中学,他们说:“因为这里是马来西亚,所以更要把根留住。”
       马六甲东方贸易公司的董事长陈展鹏(他同时身兼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副总会长、马六甲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对记者说,“华人的勤劳、刻苦、节俭、宽容、重信用、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以及重视教育等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经商影响特别大。”
       陈展鹏还说,近代第一代来马来西亚经商的代表人物是郑良得、张汉山。生于1921的郑良得,祖籍七区东波乡(今属潮南区沙陇镇)。青少年时在家乡修完小学、中学。1938年去泰国谋生。他用自行车载米到马来西亚贩卖,又从马来西亚采购衣服、小电器等回来出售,获得厚利,后来吉隆坡创办泰南隆米行。1942年与吉隆坡殷商张汉山的女儿张美英结婚后,资本更加雄厚后,直接从泰国采购米粮行销马来西亚,成为马泰米商巨子。后又在马来西亚陆续经营橡胶园、面粉厂、饲料厂、船务运输业等,成为第一代华商的代表之一。
       张汉山更早来到马来西亚,创办了四海栈集团,成为著名的物业发展商,现在仅是位于万达镇(Bandar Utama)的404.7公顷土地就市值几十亿马元。
       这些早年漂洋过海的华商成功后不忘祖国,关心桑梓。郑良得先生1980年捐资为家乡东波办自来水工程;1983年捐资建设东波启迪学校校门、“锦娣礼堂”及教学楼。
       华商第二代:投资中国
       被誉为马来西亚第二代华商的代表是钢铁大王丹斯里钟廷森,祖籍广东省潮阳。他掌控的金狮集团(Lion Group)旗下有11家上市公司。其旗下的百盛百货是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自1994年开设首家店面后,目前已在全国开出了39家百货店,并在2005年年底于香港上市,计划大规模投资中国市场。
       与第一代华商不同,很多第二代华商都有回国投资的经历,1980年代初到中国投资结果又不尽人意的居多,有商会会员感慨地说是“不懂中国政策”。但是现在,他们又开始了第二次中国投资的计划,对政府对投资环境都有很大信心。
       林金煌是第一位到中国大陆投资的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是马来西亚弹簧垫褥制造业的先驱。在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林金煌因其在股市的出色表现,成为当时马来西亚拥有现金最多的私人企业家。
       目前,他正在操作投资一个十几亿马币的项目:I-CITY城。为了吸引人潮,林金煌将首创一条1千尺长的步行购物娱乐街,并以大手笔装置光辉璀璨的特殊灯光效果,让整条街都绽放出耀眼光芒。预计每年吸引1200万名消费游客,为城内置业的商家带来滚滚商机与可观报酬,实现它作为一座名副其实,光芒万丈世界名城的目标。据当地媒体报道,I-CITY的“智慧商城”计划在马来西亚是一项创举,特别是林金煌正在拟订一套培养未来科技企业家的财务援助配套,包括只收象征式租金及提供收费低廉的支援服务更是引人关注。
       马来西亚最有影响力的一批华商中,海鸥集团的陈凯希是相当活跃的人物之一,海鸥集团是马来西亚最大的中国商品代理经销集团。他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华人,但他30年来的创业经历和他的言谈都让人可以很快被他的中国情结所感动。他生于新加坡,是华人第二代,为了生存,养成了自强不息的个性。1974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陈凯希凭着自己的政治敏感与远见,带着几分乡土情结,和好友商议创办专销中国货的公司。1975年,陈凯希开办了一家小公司,因为他们所经营的第一个商品是中国的“海鸥”牌洗发水,取名为“海鸥”。30年后,“海鸥”牌洗发水及其系列产品已从中国销声匿迹,而“海鸥”公司却因经营中国商品而成长壮大、兴旺发达起来。在困境中发展壮大的海鸥集团,由一个品种年销几百箱,发展到100多个品种年销数万箱,占马来西亚中药酒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的规模,并于1996年成功上市。2004年,营业额已达到1亿9千多万马币。陈凯希也因一直倾心于中马经贸被选为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当中国品牌已凝聚了大规模的实力,欲加大步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时,陈凯希又专心推动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进程,做中国品牌的集体东拓开路人。
       华商新生代:落叶生根
       第一代南洋华人要的是叶落归根,第二代、第三代就是落叶生根了。
       “为什么许许多多的新生代从未回过中国,以大马为家,却在会三国语言的同时仍然懂得说中文?”到了马来西亚,你会发现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华文教育和华文报纸是分不开的。
       马来西亚现有华文报共18家,是海外拥有华文日报最多的国家。其中南洋报业集团属下的《南洋商报》和朝日报业集团的《星洲日报》、《光华日报》是主要的华文报。在马来西亚,华人约占总人口的28%,但18家华文报的日销售量超过马来文报和英文报。马来西亚有华文期刊63种,6套广播节目中4套有华语广播。
       财鑫知识经济管理集团总裁特别助理姚丽萍,毕业于马来西亚国立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曾任新加坡关怀辅导中心辅导员。无论是在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她都是以看华文报纸为主。她所服务的财鑫知识经济管理集团是台湾李幸模博士于1979年创立的,1989年10月在马来西亚成立分公司,是第一家以华语媒介提供当地企业服务的顾问公司。姚丽萍正是凭着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得李幸模博士青睐。
       说到马来西亚新生代华商的代表,不得不提的是2004、2005连续两次被评为马来西亚杰出青年的拿督伍伟成。他的JF国际美容连锁在马来西亚有51家连锁据点,在美容业界广为人知,门市和教学并驾齐驱,成为马来西亚首屈一指的美容连锁机构,但伍伟成在社会活动中引人注目的身份还有一个:马来西亚青年创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伍伟成不仅仅把精力投入到管理好门市和学校,同时还热心投身青年创业活动,积极组织马中青年一代合作交流,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新一代华商的创业激情。
       (《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