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华论坛]走出对城镇化的认识误区
作者:王格芳 王成新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强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尽管城镇化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是,现实生活中,对于城镇化的误解却并不少见。要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首先走出对城镇化的认识误区。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实现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身份上的“化”,又要实现从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的从事产业上的“化”,也要实现从分散的、较单一的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集中的、多样化的城市生活方式上的“化”,还要实现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转变成具有较高文化和文明素养的市民的观念上的“化”。然而,近年来,各地在实施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片面性的认识,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
       一是认为只要推进城镇化就能拉动经济发展。照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但相互影响的重点前后不同:前期,主要是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后期,高度的城镇化水平推动着经济发展。目前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城镇化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这样的数量关系是不确切的,如果确实存在上面的数量关系,反过来说,即“经济每增长1.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可能提高1个百分点”可能更接近真理。当前我国城镇化中存在盲目追求城镇化率提高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有些地方颠倒了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过分地夸大了城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从而导致他们对城镇化率的片面追求。
       二是把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建设。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环境、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问题。然而,有些地方领导却把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建设,认为城镇化就是“多盖房子多修路”,认为城镇化就是城市自身的美化、绿化和亮化。结果几年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下来,在大片大片的耕地上盖起了高楼大厦、工厂高校,但农村人口却没有“化”掉多少。相反,随着大批土地被征用,出现了大批失地农民。据统计,1987~2001年,至少有3400万农民人均占有耕地减少到0.3亩以下或者完全失去土地。如果考虑到违法占用耕地,人均占有耕地0.3亩以下或者完全失去土地的人口可能高达4000万~5000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5%~6%,是个很大的数量。
       三是把城镇化建设简单地当成一种“程式化”的套路来做。如争相实施所谓的广场计划。据有关统计,全国80%以上的县市已经兴建城市广场,不少乡镇也在兴建或准备兴建广场,有的号称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再如大城市纷纷争建“国际大都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在全国总共661个大中小城市中,竟然有1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的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又如大规模拆迁旧城,另辟新城,使某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遭受了灭绝性的毁坏。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城市中积淀,神奇自然景观塑造了城市形象,基本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特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城不在大,有特则兴。可以说,特色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由于城镇化建设的“程式化”,全国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模式和步调基本一致,从欧式建筑一条街到大型草地广场,从林立的高楼大厦到新区拓建,城市出现普遍的景观“克隆”现象,千城一面,城市的可识别性缺失。
       四是把城镇化的内容简单地归结为增加城镇户口居民。对于城镇化而言,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就业结构、增加非农就业岗位才是根本;放开户籍的歧视性限制,把农业户籍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只是“流”而不是“源”。如果仅需批户口,中国一夜之间就可以实现城镇化。因此,一些地方单纯通过“突击批户口”、或单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乡改镇、镇改县、县改市)来扩大辖区面积增加城市人口而提高城镇化率的做法,对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而言,是毫无疑义的。“农转非”曾经是中国亿万农民的追求。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取消城市户籍限制制度以后,却出现了农村人拒绝户口“农转非”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转非”已变得几乎没有特殊意义。对进城农民来讲,在城镇工作的不稳定、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使他们不愿轻易割断同承包地的关系,有的农民担忧“转了户口,土地就没了,如果进城找不着工作,那才叫瞎。”政府的立场、态度和政策可以鼓励农民迁入城市,但不可能政府一声令下,农民就蜂拥入城。因为农民要全面比较、衡量自己的进城收益和进城成本。
       五是对城镇化动力机制认识片面化。实践证明,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然而,有的地方政府却过分看重政府部门的“推力”,乃至过多地沿用计划经济的方法,甚至动用行政命令来推进城镇化,如不准农民翻建住宅,新住宅必须建在城镇上。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城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和感情。有的地方政府则认为经济发展了,城镇化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城镇化应完全依靠市场去推动,从而对城镇化放任自流,这必然会导致城镇化无序发展。
       (2006年1月9日《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