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华论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作者:邓 楠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进入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日趋严重的知识产权垄断,不断增强的能源资源的约束,对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构成严峻的挑战。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发展的战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突出的竞争优势。它们研究和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多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大多保持在30%以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巩固跨国经营企业的垄断地位,维护知识产权背后的超额垄断利润,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壮大自己实力,遏制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在国际市场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事关国防安全的关键技术难以引进,而且涉及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尖端技术也难以引进。事实一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26年保持9%以上的稳定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高投入、能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据测算,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左右,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拿出来,向国外专利持有者支付专利费。实施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性转变,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资源开发观念,由注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注重开发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智力资源却是无限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正因为人才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围绕着科学技术知识、创新型科技人才展开的争夺,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全球化的人才争夺,要求我们必须以国际化的眼光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让具有潜力的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我们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像“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那样的创新与拼搏精神,不少人仍然固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二是大量的高水平研究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极其缺乏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高水平的工程师。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国的科技工作者67%集中在事业单位,17.3%在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的企业,还有16%在三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这样一种结构性的缺陷,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的聚集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不够深入持久,曾经在中华大地上结出丰硕成果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建议等活动在许多地方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创新型人才培育和成长的群众基础亟待完善。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最重要战略资源的思想,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
       当前我们必须着重加强三个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的科技人才,特别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仅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高层次的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即便是在高层次人才资源中能够把握世界科学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尖子人才也极为缺乏。二是加强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建设,推动涌现出更多敢于向世界领先企业叫板,把企业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企业家,在世界市场上推出更多的中国品牌。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培养一大批许振超、包起帆式的乡土人才,有了这样一支规模可观、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有了坚强的人才基础。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创新型人才辈出的重要基础。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必须以广大劳动者科学素质大幅度的提高为基础,努力营造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局面,否则,自主创新也就失去了源泉,动力。
       必须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放在战略位置上考虑,通过开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努力营造激励创新,尊重个性,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培养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精神,不断增强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公众具备科学素质首先需要了解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应用科技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只有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才能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新性成果,推动社会进步。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比较低,2003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98%,农村居民更低至0.7%,与美国2001年已经达到的17%的水平相距甚远。为此,中国科协会同中组部、中宣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13个部门,制定完成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的基础。纲要以当前影响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提升的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为着力点,力求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2006年1月12日《文汇报》,作者为中国科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