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回放2005艺术品市场十大焦点
作者:牟建平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 佳士得借壳进军国内市场
       2005年10月30日,国际艺术品拍卖界巨头佳士得正式对外宣布:佳士得许可北京永乐国际拍卖公司于中国地区使用其标识。此举意味着佳士得终于避开国内有关法律的规定,采取借壳永乐的方式,绕道踏进中国市场。消息一出,立即在国内拍卖界引起不小的震动,一些业内人士惊呼:“狼来了”。
       作为国际艺术品拍卖界巨头之一,佳士得拥有近240年拍卖历史,与苏富比垄断了全球艺术品拍卖90%以上的市场份额,每年定期在纽约、伦敦等地举行拍卖会,无论从品牌、经验、服务、专业性及影响力来讲,堪称行业“大鳄”。
       佳士得这种借壳登陆的做法迅速引起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国内拍卖界人士表示,此种“借鸡生蛋”、躲避现行法律限制的做法,如不加以限制,今后外资拍卖行如果纷纷效仿,势必对国内拍卖业造成很大的冲击。一些海外拍卖公司也表态,将视这一事件的发展及官方的回应来决定今后在中国的发展策略。佳士得的这一做法表明:海外企业急切盼望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甚至不惜采取一种非常手段,今后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面对挑战,国内艺术品拍卖业应及时做好准备。
       2. 2005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召开
       2005年6月19日至21日,在中国拍卖协会成立10周年之际,“2005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200多名政府官员、拍卖界人士、收藏家、艺术家、艺术品经营机构、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部分港台业内人士也受邀参加。会议通过了《2005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北京宣言》。此次会议是对国内艺术品拍卖11年发展的一次大总结,大盘点。
       在为期3天的会议里,与会代表回顾了过去10余年所走过的历程,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共商未来发展大计。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致辞中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在促进文物依法有序流通,满足公众的收藏鉴赏需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文化文物市场,促进海外文物回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家也一致认为,艺术品市场还很不完善,假货泛滥,机制不全,监管乏力,诚信危机等比较突出,亟待规范与整治。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指出:“拍卖行不负责拍品真赝的国际惯例是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在中国因法律法规不健全,国家监管不严密,拍卖行规不完善,被一些企业利用,为获取利润对赝品睁一眼闭一眼,或直接参与造假牟取暴利,这些做法有蔓延之势。拍卖市场的建设与规范,核心是诚信建设。”一些到会的港台代表对内地拍卖市场中的假货、假拍、假成交、假天价直言不讳地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投机气氛较浓,缺乏理性投资,浑水摸鱼者大有人在。呼吁在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媒体监督上应加大力度。
       当前,阻碍国内艺术品拍卖健康良性发展的问题实在不少。首先,先天不足,鉴定人才极为匮乏;门槛较低,公司太多,难免鱼龙混杂;为赚取佣金知假贩假十分普遍;懂行的收藏家较少,投机的人居多, 使假货有了市场。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艺术品拍卖绝不是办个工商执照就可以搞,拍卖公司没专家,问题就很严重,提高门槛势在必行。
       3. 《珍妮小姐像》带来油画春天
       油画行情急速飙升,毫无疑问成为2005年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一大亮点。在春拍中油画虽有跃跃欲试的苗头,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进入秋拍,油画行情迅速启动,仿佛脱缰的野马一般,突如其来的飙升令许多人倍感意外,大吃一惊。11月4日,中国嘉德油画专场首次历史性突破亿元大关,总成交额1.3亿元,成交率高达92%。陈衍宁在“文革”期间创作的巨幅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以1012万元改写国内油画拍卖成交纪录。两天后,北京保利再掀高潮,油画专场不仅以1.08亿元、91%的高成交率完美收场,徐悲鸿1939年在海外为抗战筹款绘制的肖像画《珍妮小姐画像》再创2200万元的新天价。随后各地油画也均战绩不俗。吴冠中《金色田野》(550万元)、靳尚谊《穿牛仔裤的女孩》(297万元)、陈逸飞《晨曦中的水乡》(671万元)、王沂东《深山里的太阳》(506万元),一系列数字表明,油画已一改往日的低迷,受到藏家的喜爱,成为市场的“新宠”。
       目前,油画的上涨只是行情的启动,与海外油画市场的火爆还相差甚远。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20世纪中国艺术”在众多专场中独占鳌头,2006年3月苏富比将首次设立中国当代艺术专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油画的春天已经到来!
       4. 2.3亿“鬼谷下山”难救瓷拍颓势
       
       2005年海外瓷器天价频出,热浪滚滚,但国内瓷拍却丝毫未受其带动,依然不温不火,难起高潮。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元鬼谷下山故事纹青花罐被英国古董商以2.3亿元买走,刷新了全球中国艺术品的纪录。10月23日香港苏富比秋拍上,香港著名古董商翟健民以1.15亿元港币竞得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不仅刷新了全球清代瓷器最高拍卖价,也打破了亚洲地区单件艺术品拍卖纪录。中国瓷器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堪称格外抢眼。
       与之形成冷热鲜明对比的却是国内瓷拍的波澜不惊,徘徊不前。据统计,今年国内超过千万元大关的仅有两件,许多公司的瓷器专场不仅没有上升,反而略有下降,成交率也低于其他品种。以国内龙头拍卖企业中国嘉德为例,成交尚不足5000万元,成交率维持在70%左右。国内瓷拍之所以如此逊色,缺乏古陶瓷收藏传统,没有够档次的重器,无法吸引有实力买家,珍贵文物出入境限制以及外汇自由兑换管制等诸多因素,都是造成大陆瓷器与海外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与国内相比,海外收藏界具有悠久的收藏中国古陶瓷的传统,加之买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其客户通常是世界性的。而不像大陆瓷拍目前主要以国人为主,许多海外藏家并未参与。国内买家实力毕竟有限,没有形成高端消费群。只有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海外买家群体的关注,国内瓷拍才会从根本上走出困境,走向活跃。
       5. 海外画廊抢滩北京
       2005年身为一级市场的国内画廊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生存挑战。受拍卖火爆的残酷挤压,一些画廊纷纷倒闭,有的在苦心坚持,而少数高品位、学术性强的画廊则活得有滋有味,可谓喜忧两重天。不少海外大画廊则看中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高成长性,陆续抢滩北京,占领地盘。
       当前,国内艺术品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倒挂的现象,画廊成交清淡,拍卖则热度过头。针对这种现象,著名油画家、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提出自己的看法:“画廊是一级市场,拍卖行是二级市场,应该先有画廊后有拍卖行,中国则颠倒过来,画廊老做不起来,拍卖业反倒十分热闹,这很不正常。”在国外画廊特别发达,其不仅承担着培育买家的重任,更为二级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拍品。由于有专业的画廊把关,大量有问题的伪作在进入拍卖市场前就先被画廊拒之门外了,使二级市场的拍品质量有了根本保证。反观国内,画廊业一直不死不活,高品位、学术性强的画廊十分稀少,大批画廊靠不堪入目的行画生存,低水平与低档次让真正的藏家不愿到画廊买东西,形成恶性循环。从长远看,画廊若不能发展壮大,拍卖业也后劲不足。在国内还存在着拍卖业同画廊争夺画家资源的现象,二者的关系比较微妙。
       近两年,海外画廊看好国内市场,相继抢滩内地。继香港仁艺术中心、台湾索卡画廊等知名画廊入驻北京以来,2005年底韩国人金昌一在望京开办了超大的3000平方米“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一口气签下了王广义、方力均、张晓刚、岳敏君、隋建国等7位极具影响的当代中国艺术先锋,并表示:“任何机构购买他们的作品或邀请参展,必征得画廊的许可,该画廊有优先挑选权。由于作品尺幅巨大,主要面向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如此大手笔,大气魄,令国内画廊望尘莫及。面对国际画廊业“大鳄”的竞争,今后国内画廊业的处境无疑将更加艰难。
       
       
       6. “珠海黎关画展”引发权威之争
       2005年3月12日,广东珠海市博物馆举办“国之瑰宝——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展出的38幅作品(署名黎雄才的34件,关山月的4件),被闻讯赶来的关山月之女关怡、黎雄才之子黎捷及黎雄才的助手黎镇东等人认定全系假冒、伪作,迅速向媒体披露曝光。消息经新华社在全国广泛传播,舆论一片哗然。公然敢在“3·15”打假之时行骗,实在胆大妄为!
       为慎重起见,3月24日,广东省文艺家权益保障委员会特组织一批岭南画派研究专家专程到珠海做现场鉴定。广州美院关山月研究室主任陈振国在观看展览后,向在场的广东省公证处两名公证员、律师指认“展品全系假冒”。
       然而4月26日此事风波再起。藏家陈瀚文带着据其云为参展作品的12幅黎雄才作品到北京再次鉴定。参加鉴定的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鉴定结果全为真迹,专家们在鉴定证书上签了字。消息公之于众,令人大跌眼镜,一片茫然。两种鉴定意见都由专家做出,结论却截然相反。南北鉴定究竟谁对谁错?谁在拿鉴定当儿戏?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的真相又是如何?
       黎、关的后人在得知北京鉴定的结果后表示:参加北京鉴定的专家并不是研究岭南画派的专家,更不是鉴定黎雄才与关山月绘画的专家。关、黎二人长期在广州创作并担美协、美院领导岗位,他们的助手与研究者才是真正的专家。
       7. 《鹦鹉天堂》创在世画家最高拍卖纪录
       2005年11月7日,一项令国内艺术品市场震惊的纪录在北京保利秋拍诞生,吴冠中的巨幅彩墨画《鹦鹉天堂》以3025万元创造了国内在世画家个人作品拍卖天价。
       吴冠中不仅是一位在中西绘画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当代绘画大师,在海内外艺术品市场上更堪称是一位耀眼的“市场明星”。据雅昌艺术网统计,近年来其油画、国画总成交额近5亿元,百万元以上的100余件,500万元以上17件,千万元以上3件。油画每平尺161万元,国画每平尺33万元,在当代画家中排名第一。吴冠中“以西为体,以中为用”,“东寻西找,左冲右突”,终于形成自己极为鲜明的绘画语言与形式,他的绘画无论是油画还是彩墨画,用西方浓重的色彩、新颖的构图,表现了中国的情调与韵味,深得广大收藏家的推崇与青睐。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始,他的作品就开始流入市场,备受关注。1992年成功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后,确立了他在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与地位,市场价位一路直上。尤其是近两年来,其绘画价位出现跳跃式上涨,2005年5月春拍,其《黄土高原》以1870万元拍出,秋拍《鹦鹉天堂》再创天价,充分显现了其作品的迷人魅力。2005年11月27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其油画《景山公园白皮松》以974.3万港币改写个人油画最高价。在在世画家中,吴冠中的市场地位无人撼动,这一点市场已做出了有力的回答。在2005年9月上博为其举办的“吴冠中艺术回顾展”,96幅作品保额达1.65亿元,如此荣耀在在世画家里绝无仅有。吴冠中以一己之力抬高了中国当代绘画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他的天价杰作《鹦鹉天堂》就是最好的证明。
       8. 京城“越王勾践剑”将专家推上PK台
       2005年9月20日,京城各大媒体几乎同时报道了“著名文物鉴定家地摊淘到国宝青铜剑”的特大新闻,一时间在收藏界与市民中引起很大轰动。某媒体以《1800元买来一级文物,文物专家地摊得宝》为题,文中称:“地摊上居然可以淘到一级国宝,这种好事就叫史树青碰到了。”1800元能买到一级国宝,能有这等好事?果真属实,真称得上收藏界的新天方夜谭了。人们吃惊好奇之余又充满怀疑。原来,9月19日史树青专门在家中开了一个小型的鉴赏会,向人们展示了他今年4月淘到的这件宝物。他说:“4月初去大钟寺文物市场逛了一圈,没想到在一处发现了五六把古剑,其中一把最好,上面有错金鸟篆体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8个字,觉得很眼熟,当场便花1800元买下来,回家后越想越激动。”他认为自己收藏的这把剑价值应在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战国楚墓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那把“越王勾践剑”之上,这回可是淘到宝贝了!
       面对京城“越王勾践剑”的横空出世,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陈中行明确表态:“北京出现的这把剑是伪劣之作。”他认为,首先这把剑的整体色泽是现代颜料加工出来的,根本不是出土文物应有的色泽。其二,剑身上的错金铭文非常拙劣,8个字全写错了,很多笔画都是错的,谈不上鸟篆体。其三,剑柄很粗糙,同心圆很拙劣,铸造水平很低。其四,剑身上的菱形暗格纹一点不清晰,根本不对。他认为种种特征表明这把剑是明显假造的,目前国内仿冒“越王勾践剑”的地方有浙江、湖北好几处,数量至少在500把以上。
       近年来,文物鉴定越来越社会化、市场化,它本应具有的严谨性、科学性被大大弱化了。将文物艺术品鉴定视为儿戏、过于草率的妄下结论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以“越王勾践剑”这样的重量级国宝而言,应先由国内青铜与铭文专家鉴定,再进行科学检测,经过严谨的相关程序后再向社会公示。而如今匆匆通过媒体向社会披露,既违背了文物鉴定的严肃性,也有失常理。这样的事出现在知名专家身上,更折射出国内鉴定界的弊病。国宝级文物鉴定是否可以由一个人说了算?文物鉴定能否当儿戏?京城“越王勾践剑”事件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问题。
       9. “石鲁遗作案”终于告破
       
       一个悬了三年之久、曾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的国内书画造假第一大案——“石鲁遗作案”,今年终于被河南商丘警方成功告破。该案涉案金额之巨大、涉及专家知名度之高、在海内外影响之恶劣,均前所未有。
       经河南商丘警方立案侦查,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三年前出现的大批所谓“石鲁遗作”完全是精心设计的大骗局。郭圣生(男,43岁,河南宁陵县农民)、郭伦信(64岁,郭圣生之父)、郭圣海(男,60岁,商人)三人看中了名人字画可以赚大钱这个“商机”,煞费苦心编造了一个弥天大谎。
       骗局谋划好后,三人找到西安的一造假者请其临摹石鲁的作品,付给报酬。后又勾结郑州某公司退休干部刘东旭,让他向媒体透露“石鲁遗作惊现河南。”为了使这批假画变假为真,几人决定找名家鉴定题跋,大肆鼓吹一番。于是从仿制的假画中找出60幅大画,由刘东旭与郭家父子携带进京。经多方活动,几位造假分子期盼已久的“石鲁遗作展”、“石鲁研讨会”同时在北京大张旗鼓地举行,一批鉴定界、美术界知名专家参加了研讨。面对这些无论笔墨、构图、书法都十分拙劣的赝品,不知这些专家对石鲁毫无研究,还是另有他因,专家们竟对这批“遗作”赞叹不已,称赞此次发现功不可没。一位国内知名书画鉴定大家还亲笔逐幅题跋。丑陋不堪的伪作就如此滑稽般地“点石成金”了。在得到京城知名专家的认可后,造假者喜出望外,四处奔走,拉大旗做虎皮,鼓吹自己的画是“金不换”,有恃无恐,高价贩卖,获利4000万元,一夜暴富。
       10. 史国良打假 本人说了不算
       进入2005年岁末,国内艺术品再出奇闻。11月27日,中佳国际拍卖公司、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和北京匹夫营销策划公司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当代名家书画慈善拍卖会”,23日,在预展现场史国良发现了六七幅署自己名字的假画,当即向现场工作人员指出,这些画全是假的,要求撤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主办方不仅没有撤拍,事后还振振有词地说:“一幅画到底是不是真迹,不应该由画家本人说了算,而应该由鉴定家说了算,活动组委会已特地请专家对这些画进行了鉴定,专家认为是真迹才上拍的。”一个在世画家作品的真伪,他自己说了竟不算,反倒由别人拍板,实在是咄咄怪事!史国良费尽一番周折打假不成,连真伪鉴定权也被无情剥夺了,面对如此结局,史国良深感气愤与无奈。他说,目前拍场上他的拍品八成是伪作,打假成了他近年的主要工作,占用了他大量的创作时间与精力。
       近年来,随着拍卖市场的火爆,许多在世大师名家也成为造假贩假者的目标,吴冠中、范曾、韩美林等人的假画经常在拍场现身。如今史国良打假再遭碰壁,一连串的事件表明,国内艺术品市场假货横行,贩假成风,混乱无序。对仍然健在的绘画大师名家而言,他们本人的亲鉴毫无疑问是最可靠、最不容置疑的依据,这也是深得藏家们信赖看重的原因。史国良打假遭遇尴尬表明,个体打假终究势单力薄,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规范迫在眉睫,如果正不压邪,国内艺术品市场就永远没有明亮的天空。
       (2005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