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环球]西班牙侨领王绍基:担起那份神圣和责任
作者:杜军玲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盛一壶长江的水,捧一把黄河的泥沙,沿着马可波罗走过的路,来到了欧罗巴。难以忘怀祖先的古训,没有奢望,更不敢幻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起新的家园。……我们热爱欧罗巴,我们热爱中华;我们生活在欧罗巴,我们祝福中华。”1998年欧洲华人联合会六届一次大会通过的这首《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会歌》,唱出了生活在欧洲的华人华侨的心声,而她的词曲,正是来自西班牙中国商会执行主席、西中经济技术合作委员会副主席、西班牙3E国际集团总裁、欧美投资集团董事长王绍基。2005年,当王绍基在北京面对记者再次唱起这首歌曲时,仍不禁以指击节,全情投入歌曲蕴涵的那种对祖国和对自己侨居的欧洲的深厚感情中去。
       从音乐家到成功企业家
       出生于浙江温州的王绍基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在他的成长中虽然也曾因为有位曾被视为“大国民党”的父亲和一大堆的右派亲戚,而在成长中受到影响,但他也曾是当年全国第一个在知识青年支边下乡的政治运动中被破格从农村调回城市的颇有建树的音乐家。
       1985年,心怀憧憬的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来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谋生。但来到西班牙,在地铁拉过琴和与当地交响乐团合作过之后,他发现,自己无法以音乐在当地扎根。因为在国内,谈到音乐,人们总会用到“投身于、献身于”这些美好的词汇,而在西班牙,音乐家是自由职业者,生活方式与中国完全不同。
       于是他毅然离开西班牙音乐界,与朋友一起办起了西班牙华人历史上的第一家经贸公司“西班牙西中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公司”。面对商海这个陌生的领域,辛苦和困难是可以想见的。但机会总会留给执著踏实的人。上个世纪80年代末,王绍基在马德里国际展览中心以三E公司的名义租了一个小小的展位,代销从祖国大陆进口的各种商品,结果一下赢得许多想通过三E公司进口中国商品的西班牙客户。而从马德里国际展览中心起步,3E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涉及机械产品进出口贸易、电子、能源、媒体等领域的多元化国际公司。
       从音乐家到企业家,人们愿意把王绍基看作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但王绍基自己却从来不把经济上的成功当作一个人的价值标准。他一直记得儿时外婆对他说的那句话,“金山银山可失可得,只有品德行止才是永远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帮助更多华人华侨融入当地社会
       1988年,王绍基参与组建西班牙华商总会,并担任第一副会长。当时他也刚开始自己的生意,但他从来没有利用商会为个人做过一单生意。当时他的想法就是,侨民到西班牙后,因为语言不通,很难适应当地生活,他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去帮助他们。而以此为开端,为侨民服务,推动沟通和交流,成为王绍基生活中不可失去的一个部分。
       2002年底,为了引导华人华侨融入当地社会,西班牙首份彩色华文报纸《欧华报》创刊,王绍基担任董事长。《欧华报》对自己报道什么,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那就是王绍基总结出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侨民融入当地、有利于西中交流和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播。因为报纸办得新颖活泼,内容也比较充实,而且从不炒作,每周出版一期、每期80个版面的《欧华报》很快赢得了侨民的喜爱。目前报纸发行势头在西南欧地区居首位。2004年,还被批准加入西班牙主流媒体的协会,成了该会唯一的华文刊物团体会员、有资格参与当地的任何重大活动的第一线报道。而对王绍基来说,报纸也好像一个侨团,甚至在联络侨团和团结侨团方面,能做得更好。
       “说到我的心路历程,2003年该是一个里程碑吧。”王绍基把2003年看作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一年。那一年,作为海外列席代表,他应邀参加了全国政协十届一次大会。他说,以前自己在西班牙也做了很多侨务工作,但那完全是自发的,出于对社会的爱、对侨民的热情,出于中国人之间早些来到西班牙的人对晚些来的人的责任。而从参加全国政协全会开始,在人民大会堂坐下的那一刻,自己分明感觉到一种神圣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觉得,做好侨务工作,国家对他充满了期望和信任。
       让西方主流社会全面了解中国
       作为西中经济技术合作委员会副主席,王绍基是这个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成员。为推动西中经济交流,王绍基不遗余力地做了很多工作,《东方周刊》的创刊就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方式。
       
       2005年5月18日,西方历史上第一份由中国人创办的西班牙文报纸《El Mandarin》带着特有的墨香走进了西班牙语国家的主流社会,她的中文名字叫《东方周刊》。她的宗旨,就是开启中外合作之窗,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这个窗口,除了让西方主流社会了解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中国方方面面的实用经济信息;让对中国感兴趣的西方普通百姓,不仅了解中华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了解今天的中国,了解今天的中国人,从而认同中国的文化和观念;让绝大多数不懂中文的华人后裔,通过《东方周刊》来认识自己的祖籍国,培养他们对祖籍国的感情和作为华裔的自尊心;为让西方各研究中心和学者、学生提供最为准确的中国资料。王绍基说,融入的方式五花八门,包括华人了解当地的社会,融入当地文化,也包括让当地社会理解和接受华人带给他们的新的文化。还包括在华投资的西班牙语系国家的人融入中国社会,而要做到这些,最好的途径就是直接用他们的语言来介绍我们。办外语报,就是搭建一座主动沟通之桥,让西方国家民众学会倾听来自中国的,来自华人的事实报道和真实声音。
       读者的反应令王绍基非常兴奋。《东方周刊》创刊第一期,印量一万份,首日告罄,不得不重印一万份,一个月后发行量又翻了一番。西班牙最重要的官方报纸《国家报》和《ABC》,在《东方周刊》发行的第三天,就提出合作的意向,要每期给他们100份,由他们转发到他们特别需要的地方去。在看到了王绍基在《东方周刊》上发的一篇关于《西班牙企业应当如何理解和应对中国便宜商品冲击》文章后,邀请王绍基在他们的电视里做了半个小时的访谈,让华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机会,在主流媒体的电视上为中国商品辩护。
       2005年7月,西班牙首相访问中国,王绍基应邀参加代表团。当代表团一行踏上中国的土地时,西班牙驻华大使隆重地给每一位代表送了一份礼物。大家打开礼物一看,原来是一份《El Mandarin》报纸——《东方周刊》!描述那个时刻,王绍基说:“我真的感受到,这份报纸办得太值得了!”
       (2005年12月8日《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