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环球]新老华侨,不同的荷兰生存法
作者:蒋 书

《新华月报(天下)》 2005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鹿特丹,上世纪20年代就有中餐馆,最著名的是中国楼,川菜在这里是比较流行的。但为了迎合本地人的口味,一些正规的中国菜按西方的某些方式作了些改动。和胡志光一样,老华侨中的大多数都是从开餐馆开始白手起家的。老华侨们大都认为:守住中餐馆这块阵地,无异于守住了华人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大后方。这里面的渊源要从华人到荷兰的落地生根开始说起。
       开中餐馆起家的老华侨
       第一次见到胡志光是在温州,参加第一届世界温州人大会,胡志光的座位在主席台上。前去采访的我们通过名册知道,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在海那边的荷兰已生活了近30年。他拥有中国护照,在欧洲大陆的华人圈,他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
       胡志光的家在荷兰的第4大城市乌特勒支,从首都阿姆斯特丹到那里,走高速公路仅有40分钟的车程。在市中心广场的一角,有一家在当地有名的中餐馆——向阳酒楼,老板就是胡志光。这两天由于餐厅对面的展览中心没有展览,胡志光的生意比较冷清,其实他早已把餐厅的生意全权交给夫人打理,做了很多年的甩手掌柜。
       在阿姆斯特丹的市中心,有一个叫旅荷华侨总会的侨团组织,在这个荷兰华侨经常聚会的场所里,胡志光拥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于是驾车往返于阿姆斯特丹和乌特勒支,成为胡志光几乎每天都要做的功课。在荷兰华人社团有七八十个,华侨总会不会是其中规模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瓯海同乡会,胡志光曾是这个有着57年历史的华侨组织的第7任会长。
       在鹿特丹,上世纪20年代就有中餐馆,最著名的是中国楼,川菜在这里是比较流行的。但为了迎合本地人的口味,一些正规的中国菜按西方的某些方式作了些改动。和胡志光一样,老华侨中的大多数都是从开餐馆开始白手起家的。老华侨们大都认为:守住中餐馆这块阵地,无异于守住了华人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大后方。这里面的渊源要从华人到荷兰的落地生根开始说起。
       从“花生人”到唐人街
       1911年,荷兰爆发了一次海员大罢工,当局有关部门为了阻止罢工,即从英国的利物浦、伦敦,招募了很多中国海员过来,那是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地登陆荷兰。1918年 ,以海员为主的中国人在荷兰达到了近4000人。在港口城市鹿特丹,第一个唐人街开始形成,并在1920年前后达到了繁华的顶峰。我们现在说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叫唐人街,实际上鹿特丹人说那个地方是china town,就是中国城。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使荷兰的海运事业受到冲击,大批中国海员失业,很多人在生活没有着落的情况下,逼出一个卖花生糖的事业:就是在胸前挂一个袋子,把花生糖放在袋里,走街串巷地卖。那时中国人在当地有一个别称,叫“花生人”。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花生糖没有了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了他们以中餐馆谋生的日子。海员的事业成为历史,小贩卖花生糖的事业也成为历史,到战后才开始发展起来餐馆事业,真正发展和大发展是在上世纪50、60、70年代,尤其在70年代,是个较高速和大规模发展的时期,胡志光就是上世纪60年代移居荷兰的大批中国人中的一员。
       时光退回到1962年,21岁的胡志光告别祖国奔赴欧洲。那时身患肺结核的他,以为自己的这次远行,也将是与祖国的永别,因为当时肺结核是一种不治之症。他的第一站是意大利。在当地亲属和华人的热心资助下,他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6年后,胡志光到荷兰与父亲会合,并于1972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向阳酒楼。
       如今在荷兰,像胡志光做的这样的中餐馆有2400多家。但胡志光告诉我们: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末,唐人街最早建立的中餐馆——中国楼被卖出之后,已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许多华人离开了唐人街,分散在荷兰的各个角落。当年曾繁华喧嚣的鹿特丹的唐人街,随着华人们的散去,如今变成了一条安静的小巷,匆匆而过的路人,已无人去关心一个民族曾经在这里经历过的悲欢。
       国家兴旺使新一代华侨发展
       这两天,胡志光正为华人参加欧盟议员选举的事情忙碌着。在担任旅欧华侨总会会长期间,胡志光为办报纸,搞联谊,兴办中文学校和武馆乐此不疲,卸任之后,凭着一股热情,他仍不取分文地工作着。胡志光说:因为当年无论是治病、寻亲,还是后来的创业发展,他的每一步都得到了老一辈华侨们的扶助。一颗感恩的心,化作支持他投身侨团事业的动力。
       如今在荷兰,华侨兴办的中文学校有300多所,我们在那里看到了其中的一所。这所学校是租来的,而且每周只租一天:从周一到周六,这里是荷兰一所普通中学的校舍;周日,这里是热爱中文的孩子们的天堂。学校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费用,而场地、师资,处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对于这种费钱费时、完全义务的华侨工作,一般人感到难以理解,可胡志光有他自己的解释:就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增进我们的下一代对祖国的感情。
       “你好”总部大厦的建筑沉稳气派,装修用的大理石,是老板吴洪刚从中国用集装箱运过来的,大厦的设计和装潢是绝对的大手笔,显现出绝对的实力。1984年出国后,吴洪刚在荷兰做了3年厨师,1987年开始创建“你好”集团公司。17年过去了,“你好”的业务范畴涉及花卉、家居、旅游、房地产等各个领域,总资产超过4亿元人民币。他每个月最少去两次中国,每年最少在天上飞30万公里,在地上开车40万公里。即使如此,50岁属马的他根本不觉得累。因为他属马,所以在他企业的摆设中,马的造型很多,连办公室里都有很多马,包括地毯上也都是马。吴洪刚说:因为马有冲劲!
       杨鸿,口音和作派都是地道极了的北京人,他用他的精明,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一手打造了他的速冻食品王国。在荷兰他已经拥有了两家工厂和6家食品专卖店。
       陈长桂的帝国是窗帘制品。在欧洲,他是这个行业里响当当的巨无霸。从事业起步到今天拥有4家工厂,年销售额达到1亿5千万元人民币,陈长桂用了15年时间。他是1984年来这里,和其他华人一样,他先从餐馆起步。经过3年后到国内进行投资,利用国内优势在欧洲取得发展,靠的是国内对他们的支持。现在这一代青年人,已经把经商挣钱的想法,同国内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我们也可以发财了。
       他们的名字永远叫“中国”
       新一代的移民们,跳出传统的中餐业,在各个领域大展拳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他们没忘记自己是龙的子孙。受老华侨们的影响,事业成功的年轻一代,也积极地参与当地华人的公益事业。
       2004年春节,当地华人在新世纪里的一次集体亮相,轰动了荷兰。在唐人街举办的华人大联欢,不仅吸引了当地百姓,也吸引了荷兰外长和各级政府官员亲临现场。整个活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活动的组织者和出资者,正是移居荷兰不足十年的年轻人杨鸿。
       杨鸿当时的想法是:我们用什么形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回报呢?他觉得只有在支持华人的公益活动上做一些贡献,才能了却自己回报祖国的心愿。从贩卖花生糖的小贩,到富甲一方的一代商人,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人在海外的命运,是同祖国的强弱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我们准备启程回国时,胡志光和几位华侨首领,带我们到阿姆斯特丹去拜访一位老人。据说当年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荷兰升起时,老人亲眼见证了那一历史时刻。他说:那时,在阿姆斯特丹的唐人街的侨界非常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当时荷兰政府还没有正式承认新中国,荷兰侨界——也就是在欧洲的华侨,第一个打出了五星红旗,这在当时是很需要勇气的。对这段历史,荷兰侨界始终引以为自豪:1952年10月1日,新中国3周年国庆时,在旅荷华侨总会的前身瓯海同乡会的倡导下,西欧大陆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阿姆斯特丹上空迎着朝阳冉冉升起,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的有300人。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已魂归故里。
       胡志光说:我在中国生活31年,在这里生活将近40年,在我心中,永远占主导位置的是中国。树高万丈,落叶归根。我打算着以后还是回到中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