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华论坛]科举为何当废
作者:薛 涌

《新华月报(天下)》 2005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科举在形式上非常理性化。但是,形式并不是一切。如果教育的目标错了,有时形式上越理性化、越有效率,危害就越大。
       在废除科举百年之际,颇有些为科举翻案的声音。甚至有人称妖魔化科举是民族的悲哀,废除科举是破坏文化的传续。
       在文化、学术界,这样的翻案文章司空见惯。比如,西方人现在说欧洲的中世纪不那么“黑暗”,“圈地运动”并非那样剧烈残酷,等等。这些翻案文章,常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挖掘出新的史料,即使你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也会觉得其著作别有洞天。
       中国科举之理性化,早已被学界承认。甚至有学者认为英国当年建立最早的现代文官制度,和中国科举的影响有关。在科举制度之下,中国农村的识字率颇高,而刚刚开始的新学校,由于费用太高,在这方面反而不如旧系统有效,等等。可惜,这一切并不能说明科举不该废。那些为科举翻案的人,甚至连上述论据也摆不出来。他们不过是以在传统文化热中发烧的头脑,炒陈年冷饭,闭眼不看基本的事实。
       废除科举后,国运不济。不仅内战不停,而且日本的侵略使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沦为战区,求生都难,更不用提发展教育了。但是,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废除科举后的几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呢?像北大、清华、燕京这样的学校,已经相当有水准。在社会科学界培养了费孝通这样的年轻学者,其“江村经济”至今还是世界中国研究领域的经典。在科学界也培养了后来拿了诺贝尔奖的人物。这样的成就,我们现在也无法相比。不废除科举,这些都是无法想像的。
       科举在形式上非常理性化。但是,形式并不是一切。如果教育的目标错了,有时形式上越理性化、越有效率,危害就越大。在前近代的世界,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和科举相当的制度,能够这么有效地把这么多的人口推到这么狭窄的“事业格局”上,把他们的智力吸引到这么少的几本“圣贤书”上。仅此一项,就抽走了中国社会的元气。
       我们只要把明清时代的中国和江户时代的日本做一个比较,就能看得很清楚。江户时代的日本没有科举,提拔人才常常靠世袭。从形式上看,比中国落后多了。乃至江户时代的许多学者,要求政府学习中国的科举,选贤与能,让真正的精英管理国家。
       所幸的是,江户时代的日本没有采取这样的理性化制度,继续“落后”。最好的人才,没有进入政府部门。但是,国家之失,就是社会之得。那时幕府制度下的武士是世袭的,家门由长子继承。次子的生路就有了问题。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在各蕃(即地方大名手下)当蕃儒、蕃医,算是有了生计。但后来蕃儒、蕃医也成了世袭。这些家门的次子照样没有工作,结果产生了游移于各阶层之间的文人。
       从形式上看,这当然不合理。一切看出身、看在家里是老几,根本不根据能力。但仔细分析则并不这么简单。比如,日本社会当时的自治性比中国强得多。每个家门要和别人竞争、生存下去,都必须自己选用人才。如果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就得选择一个能干的外人当养子,继承家门。很多没有出路的人,通过养子制度,最后在社会上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把养子制和科举比较一下,至少可以总结出两点。第一,选拔人才的权力分布不同。科举把选拔人才的权力全都集中在国家手里,养子制则把选拔人才的权力留在社会。第二,国家官僚制度选拔人才,是背对背的集权选拔,要公平只有走绝对的形式理性化之路,一考定终身,而且考试内容很窄很死。日本的养子制度,是社会的私有组织自己选拔人才,办法是通过长期的观察而做出决定。
       不仅如此,科举考的无非是些孔孟之道,非常狭窄。选养子则不同。武士、医生、鞋匠、商人、地主、制酒作坊主等,对养子要求不同,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专业”人才,真正可以做到“行行出状元”。与“富不过三代”的中国比,日本哪怕一个做小买卖的家门,延续的时间也经常超过了幕府政权本身。
       这样的差别,并非鸡毛蒜皮。日本这种分散化的教育和选拔人才的体制,使日本社会中的人学“旁门左道”特别容易,对西方的挑战适应得特别快。比如,虽然中医是正统医术,但一些“兰学家”,通过荷兰人接触了欧洲的医学,并且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和学统,偷偷解剖犯人的尸体,掌握人体构造。日本人接触西方之初虽然不如中国充分,但当佩里率领美国舰队敲开日本的国门、并送给日本人一些火车模型来炫耀自己的实力时,他们吃惊地观察到,日本人拿着这些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奇技淫巧”如获至宝。很明显,日本人早在书本上把这些玩意儿研究透了,正巴不得看实物呢。反观中国,只要政府不发话改革,大家还是照样死读圣贤书,对外面越来越无知。近代以来,中国屡屡败在日本手下,也就不足怪了。
       不久前甘阳说,废除科举搞得过激,一夜之间,使中国读书人的一生所学都成了废物。可惜,他不好好想想,政府一道命令,就能把世界四分之一人口中的读书人的一生业绩化为废物,这样的制度还不够可怕、还不该立即改造吗?有人说科举中出了白居易、苏轼。殊不知,这样的人没有科举可能会更多。如果把诗人、画家、和尚、尼姑都编入行政等级,由中央官僚机构统一考试管理,中国文化的香火,才怕是烧不了几天了呢。
       (9月25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