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科技]“神舟”六号再续神话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天下)》 2005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9分52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两名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从外观看,“神六”与“神五”没有大的差别。但“神舟”六号在技术上却有明显突破。在这次绕地飞行中,“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还将继续在轨飞行,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
       一物多用 安全舒适
       “神舟”六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逃逸救生塔和一个过渡段组成。其中载人的返回舱、轨道舱可谓“一室一厅”,作为“一室”的返回舱是航天员在发射、返回和驾驶飞船时待的地方,作为“一厅”的轨道舱则是航天员工作和休息的场所。“神六”为两名航天员提供了相当体贴、周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逃逸塔 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当然,在火箭点火前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航天员还可以通过发射塔上的逃逸滑道脱离险境。如火箭发射没有问题,那么在点火160秒后,飞行到110公里处会将逃逸塔抛掉,以减轻“负担”。逃逸塔内置10台固态火箭发动机,推力十足。
       留轨舱 航天员的家
       留轨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形,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往返太空靠返回舱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系统,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新华社、中新网综合消息)
       “神六”实现三大突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神舟”六号的发射是一项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它将为中国最终建成空间站做准备。
       这次“神舟”六号将要执行2人多天的飞行任务,航天员要进入轨道舱工作、生活多天,多圈次进行科学实验的操作,完成预定的科学实验任务,各种活动都将是多人多天的考核。
       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是“神舟”六号的一项重大任务。因为将来要进行多人多天的飞行,必须掌握人在太空工作、生活、生存的技术。飞船舱内的大气环境是人造的,要长时间保持良好,必须控制大气的湿度。飞船空间只有15立方米,两人每天会排出3.6公斤水蒸气,这些水汽如果到处飘浮,就可能引起用电安全问题,因此要解决除湿问题。空气中,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超过1%,人就会感到不舒服,如何吸附二氧化碳,这就要靠环境控制技术。多人多天的飞行,还必须解决好吃喝拉撒睡,如:要保障航天员吃上热饭、热菜,收集好排泄物,在生物钟被打乱的情况下,还要解决长期在太空生活中的睡眠问题、医监医保问题等。飞船在第五圈变轨之后,航天员要打开返回舱舱门,穿上工作服,在两舱之间穿行,而生活舱内没有重力,处于漂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如何控制飞船,对运行中的干扰采取有效措施,也需通过试验改进飞船的运行方式。
       继续进行空间的科学技术实验。当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轨道舱要留轨运行试验,继续飞行180天,从“神舟”二号开始一直这样做。这次“神舟”六号飞船进行空间科学技术实验,有航天员直接参与操作,比如实验成果从轨道舱搬回返回舱就需要航天员来完成。
       继续考核和完善各大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发射飞船与发射卫星不一样,如果火箭震动过大,对人体有影响,测控通信如何跟踪也有影响,特别是返回过程中,整个活动都在监视之中。飞船返回后,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把航天员救出来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进行探索。
       载人航天基本技术很多,要一步步探索解决,杨利伟返回地面是第一步,这次要突破两人多天,以后还要航天员出舱,还要能进行交会对接,为建立我们自己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这些技术都必须一个个逐步解决。
       (摘自《解放军报》 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