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直面现实]线索处处
作者:王乾荣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线索匮乏。一度成为海南省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的“办案瓶颈”。他们于是建立了一个“读报员制度”,通过指定专人阅报,发现不少案件线索。这对所有办案机构来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我认为远远不够。
       本人每天浏览七八份报刊,很多文章只看标题,也能从中发现渎职侵权及其他违法犯罪方面的很多“线索”。我每每纳闷:报刊揭发或批评了那么多坏事,有些显然涉嫌犯罪,比如房地产方面的腐败、环保方面的腐败,影响巨大,令人心惊,为什么不见下文?有的坏事,在持续揭发中不断重演,当事官员非但仕途未受影响,反而一路高升。如是报刊报道有误,却不见纠正;如是记者蓄意诬陷,却不见当事人辩诬或打名誉权官司。有人通过报刊喊冤诉苦,比如重庆一位老太为儿子之“冤死”。喊诉十几年了。如果她胡喊乱诉,甚至诬蔑好人,蛊惑人心,而报刊助纣为虐,为什么不见被制止、被处理?如果这孤老太喊得可怜。诉得有理,为何一直无人过问?相关的机构,没有读到(或听到)这条“线索”吗?我想所有办案机构都像海南反渎职侵权局那样,设一个专职“读报员”,就好了。当然“读报”是手段,找线索,立案,办案,遏制腐败。才是目的。
       线索不光来自报刊。很多人在报刊上捞不到发言权,但是他们会上网。网上虽然很乱。但是披沙拣金,总会发现更多线索——既是“线索”。便不一定句句坐实,对吧?沈阳一位“专业举报人”,就与贵州某市一副市长的情人一起,把这位副市长网上举报了。有关方面经查实,已将该大官免职。可惜。有关方面不是读了网文才行动的,而是在举报人多次电话催促下才有所为。在写这篇小文之时,我欣喜地得知,洛阳市委书记“冲入网络江湖”,直面网民的问题,得到了很多“线索”,也解决了一些来自民间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大有小,但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案”。书记的代理者LYIC声明:“网民如遇被恶意调查、威胁,请立即举报。我们一定严查。”那么为了反腐和廉政,一切办案机构,或者党政部门,至少设一个专职“读网员”,不是很好吗!
       其实政府和司法部门的信访机构,即有太多值得立案的“线索”,可惜一般都被“转”走了。上述那位老太,上访有年,一头乌丝熬白了。各级信访机构多人多次接待她,这个事以及类似的事,为什么不能成为立案“线索”?据说河南推出了“信访倒查”制,当然是要按“线索”倒查了,很好呀。姜明安教授说,既然如此,就要做到四查:查源,即查上访人所在地方、单位应对这个“上访事件”承担什么责任;查事,即查上访人受到了什么损害:查人,即查相关责任者的责任;查制度,即查管理体制的缺陷、漏洞。信访部门。有多得令人头疼的“线索”。反贪机构与之联手,还怕没案子查?而如果真“查”起来,也够相关方面忙活一通的了。
       又其实,道听途说,甚至谣传,皆为“线索”,咱们设一个“听闻员”如何?社会上某一种说法或谣传,是什么人“制造”的,目的为何?是什么人相信并传播的,为什么信和传?涉及何等人士,为什么会瞄准这些人?从这里能发掘什么实质问题?这些“说法”或“谣传”,到头来是不是事实?据说,这些年坊间对于新近落马的某大高官的负面“传说”,颇为纷纷扬扬,可惜,只限于“纷纷扬扬”而已,没人追究,没人查实,也没人辟谣,老百姓私下姑妄听之,桌面上讳莫如深。除了将信将疑,还能怎样?至其人被官方宣布问题大大之时,若干年已逝矣。
       “线索”处处,就看是否有人重视!而善于从看似“没事”的地方找线索,就更是防腐之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