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茶客留言]茶客留言
作者:田 石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陈绵钦(广东汕尾)
       读《杂文月刊·选刊版》2007年第8期的《我所经历的扶贫:受助的并不是穷人》一文后,感触很大,想说几句。由于工作原因,我偶尔会被派去采访一些机关干部下乡扶贫、慰问贫困户等的活动。当我们走进一些扶贫、慰问对象的家里时。也经常碰到如作者描述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的,往往受助的不是穷人,受慰问的家庭并不贫困的。如此看来,像这种流于形式的扶贫活动,实在太多了。
       造成这类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可以说归咎于村干部的不公正,不为真正的穷人做事。但关键一面还是要归咎于机关干部的作风问题。一些机关干部官僚架子大,长期呆在机关里,不曾走出机关大门。根本就不曾主动去关心基层、农村的疾苦。等到政治上需要了,才动动嘴皮、挪挪身子,耍耍花样,作作秀……因此,若是真正要关心基层农村群众的生活,在扶贫、慰问之前,我请机关干部们放下官僚的架子,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走出机关大门,深入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中去,到第一线去,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摸清了情况才不至于被村干部牵着鼻子走,真真正正地为需要帮助的群众雪中送炭,而少搞一些锦上添花的花样。
       姜郁苍(黑龙江七台河)
       各地建设新农村采取许多措施。据魏得胜先生讲:“某地推出一项新农村五年计划。就是每年向全省农村派驻1.5万名公务员,五年共计7.5万人。”“所有下乡干部,一律自带被褥等生活用具,并直接走入农民家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期达到一个共建农村的和谐局面(见《杂文月刊·选刊版>2007年第8期《到农村去干什么?》)。
       派干部下乡动机是好的,但仅有动机是不够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动机效果统论。据鄙人了解,下乡干部大多数干好事,但干坏事也大有其人。讲两个亲历故事:
       故事一:农业学大寨时代,北方某省某县以一位部长为首的10名县机关干部到某公社蹲点,当蹲到半年时,召开万人大会,县里来的部长是位中年汉子,他仪表堂堂地在作报告,正在他口若悬河时,一浓妆艳抹少妇走上讲台,直奔部长尖声喊起:“你给我买的手表呢?”部长呆如木鸡。讲稿脱手落地。这时跑来一年轻人一把抓住少妇往台下拉,少妇扭过头来手指部长高叫:“是你摸我扎(乳房)时说的……”原来这是本村的弱智美女,却被县部里来的大官给搞上了。以后这一带一听县里来人就害怕。
       故事二:南方某省实行青年干部挂职制度。笔者很熟悉的一位青年干部,到一个贫困县任副县长时间二年。他主抓上项目,他与县政府一位博士美女秘书共同抓项目,经他们的拼命活动,真给该县挣取来修公路项目。投资二个亿。公路竣工了,他蹲点期满了。省里下令将青年干部提为副厅,而他人却失踪了。他与那位博士秘书一同外逃了。查明修路投资二个亿他提成10%。这小子下农村二年收获颇丰,一手拎着2000万人民币,一手拉着博士美女,异国他乡享受去了。2000万元正是当地4万农民的一年收入。媒体说: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逃贪官4000人,揣走人民币4000亿,不知包不包括这小子在内?也许2000万元数目太小不便计算?
       故,“到农村去干什么?”魏先生问到了要害。
       李长城(山东莱州)
       读了陈四益先生的《天下有道》(见《杂文月刊·选刊版》2007年第8期),感触很深,受益匪浅。本人就陈先生的这篇文章,略谈一些感想。
       孔子日:“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庶人,即平民、百姓,普通人也。这不是贬义词,当然不指刁民。为政者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像陈先生说的那样:事事妥帖,尽善尽美,让人无可挑剔,不仅庶人不议。即便是“刁民”也会闭口无言。故“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句话的确可作为当政者的座右铭。可是,有的人把孔子的话作了颠倒,变成了“庶人不议则天下有道”。他们自以为发展了孔夫子的话,其实错了。列宁说过:“真理多走一步就变成谬误。”就本人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看。人有三种。第一种人,他们的处世哲学是“混”,你做你的官,我混我的日子。只要对我有利,我就下手。只要我能混下去,不管天下有道无道。均不议。第二种人,热衷拍马屁。当奴隶。主子的话就是圣旨。什么中央的声音国家的政策全不顾,一生随人俯仰。不管有道无道均说有道。还有种人,是正义之人,他们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天就是天,地就是地;有道就是有道,无道就是无道。不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而这种人往往被排挤,他的嘴往往被封住。有话而无法议。
       由此看来,如果天下有道,则平民就没有意见。即没有“是非”可议(指大事而言)。这叫做“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如果平民有意见,欲议而被封住了嘴,无法议,这能说是“庶人不议则天下有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