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特别策划]妈祖文化产业与莆田经济发展
作者:陈淑媛

《新华月报(记录)》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福建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其辖区湄洲岛上的“天后宫”是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000座妈祖分灵庙的祖庙,被誉为东方的“麦加”,具有很高的旅游、宗教朝拜和学术研究价值,对海内外的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力之高是全国仅有的。
       全球妈祖信众超过2亿人,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70%信奉妈祖,澳门信奉妈祖的比例也很高。每年妈祖的诞辰日和羽化升天日,湄洲岛都会吸引数十万包括台港澳等地的信众来谒祖朝拜,莆田也因此成为台胞来福建洽谈、旅游观光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妈祖文化产业与莆田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
       一、妈祖文化的认同感推动海上直航,搭建两岸交流合作的平台。莆田市位于福建经济最活跃的东南沿海中部,地处“南北三角 (‘珠三角’和‘长三角’)”和“东西两岸(台湾和内陆地区)”的连接点上,北依省会福州,南接泉州并与厦门相近,东临台湾海峡,与台中港相距仅72海里,是福建省距台湾最近的地方之一,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和平海湾三大港湾,大陆海岸线总长271.6公里,随着“海西”战略的运作,莆田的区位、港口、妈祖文化、交通枢纽、天下莆商等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将十分明显。
       妈祖信仰是海峡西岸最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并深深地扎根于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中,对妈祖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了台海之间最早的海上直航之旅。早在1987年,台湾同胞就冲破重重阻力绕道到湄洲岛参加妈祖千年祭,拉开了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序幕;1989年,台湾宜兰县南天宫组织20艘渔船直航湄洲岛,这是两岸隔绝40年后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民间直航,开辟了直航湄洲;1991年,台湾嘉义圣恩宫327名信众乘坐客船绕道日本直抵湄洲,开创了两岸通客轮的纪录;2000年7月,台湾大甲镇澜宫组织有台湾“立委”参加的2000多人赴湄洲岛举行“千禧祈福”大典,台湾19家媒体91位记者随团报道;2002年,金门县天后宫及乌丘岛信众搭乘恭迎湄洲妈祖圣驾的“太武”轮首航湄洲谒祖省亲,2005年4月,金门县各界代表380多人乘坐“东方之星”客轮直航湄洲岛朝拜妈祖,迎请祖庙董事会赠送的妈祖石雕像,并就进一步加强两地的妈祖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共同致力于推进两地间的季节性直航;2005年3月,彰化市南瑶宫主委、彰化市长温国铭率先领1079人进香团来湄洲岛朝圣,在台湾岛内掀起了到湄洲岛朝拜妈祖的新热潮;同年5月,湄洲岛举办妈祖诞辰1045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吸引了1000多名台胞信众、150多名记者随团参与和采访报道;9月7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亲临湄洲岛朝圣开创台湾党派首脑进岛朝圣的新局面;9月9日,台湾苏澳南天宫又组织大型渔民进香团共22只330名信众由马祖岛直航湄洲岛朝圣,实现马祖与湄洲岛的首次通航;此外,先后还有台“中华郑和学会”及农渔民交流访问团、“立法院”经济及能源委员会考察团、台“中华青年交流协会”、企业家等各界人士来岛参观,考察、朝圣,据统计,2005年湄洲岛全年共接待台胞团队达1000团次(不含散客及非接待游客);2006年由台湾大甲镇澜宫牵头的台湾妈祖联谊会50个宫庙4300人及在大陆的部分台胞信众共7000人组成的台胞谒祖进香团赴湄洲进香,海内几十家著名新闻媒体向全球转播,在海峡两岸引起重大反响。
       与此同时,莆田市也组织多个团队赴台开展妈祖文化联谊交流活动,如1997年1月24日至5月6日湄洲妈祖金身应邀赴台巡游,在台102天,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往返数次,行程万余里,共巡游19个县市,驻跸35个宫庙,接受上千万台湾信众和各界人士的狂热迎拜,台湾岛上出现了“火树银花不夜天”、“十里长街迎妈祖”的空前盛况。台湾媒体称妈祖金身巡台是“千年走一回”的“世纪之旅”,并评为当年十大新闻之首。近年来,央视综艺频道如“心连心”艺术团、激情广场大家唱、迎中秋音乐晚会等栏目多次进驻湄洲岛,闽台联合举办的《妈祖之光》大型综艺晚会多次到台湾岛演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增强了妈祖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即便是在陈水扁对台湾进行严格管控的2007年,具有超越族群意识、区域界限、社会阶级的妈祖文化战胜了台湾当局的自我孤立状态,实现了湄洲岛与对岸的马祖岛之间首次客轮直航。当年4月,金门旅游经贸交流团一行500人分二批乘坐“东方之星”客轮直航湄洲谒祖进香,期间,湄洲岛旅游联谊会与金门县旅游发展协会签订《湄洲岛-金门县旅游经贸合作意向书》,标志着湄洲岛与金门县之间的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5月15-16日,由台湾连江县县长、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理事长陈雪生为团长的妈祖经贸文化联谊会暨马祖天后宫湄洲平安进香团一行500人乘坐5000吨级“台马”号客轮首航湄洲谒祖进香。这也是湄洲岛对台客运码头建成后接待的规模最大、人员层面最广、运载船舶最大的一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开辟了湄洲岛与马祖岛之间朝圣旅游海上新通道。
       今年10月底,台中县与莆田市签订了建立城市交流关系备忘录,决定共同推动湄洲岛与台中港朝拜直航以及台中港与秀屿港货运直航,为湄台直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第十届妈祖文化节接近尾声时,正赶上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许多台湾信众对于“三通”实现都充满期待。
       如今,否极泰来,两岸“大三通” 梦想终于实现。在这样的利好政策下,莆田将继续发挥湄台两地文化同源、港口对接的优势,争取获准建设“对台经贸合作示范区”,开辟承接台湾产业、资金、技术以及物流辐射与扩散的平台,探索建设台货展销中心,发展台湾小商品市场。尽快推动对台旅游合作,进一步提升湄洲岛国家级度假区旅游竞争力。
       二、“妈祖文化信仰热”带动了莆田旅游业及会展业的发展。莆田下辖的湄洲岛从1988年起对台湾开放,前往岛上旅游和朝拜的台胞络绎不绝。据湄洲岛管委会资料显示,早几年来岛的台胞大约每年几千人次,到了2000年前后,就达到了每年10万人次以上。2004年接待游客63万人次,比增14.5%,实现全社会旅游收入1.46亿元,比增112.3%;2005年接待游客 81万人次,比增28.6%,实现全社会旅游收入1.68亿元,比增15.1%;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比增23.5%,其中台胞12.1万人次,实现全社会旅游收入1.93亿元,比增15%;2007年接待游客110.8万人次,比增10.8%,其中台胞12.6万人次,实现全社会旅游收入3.68亿元,比增28.7%;2008年1-10月已接待游客104.86万人次,比增7.26%,仅1-6月份就接待台胞6.3万人次,预计湄洲岛今年接待量将达到130万人次。今年11月刚刚闭幕的“第十届妈祖文化节”期间,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家妈祖文化机构(妈祖宫庙)约1万名嘉宾、群众参加,其中台湾妈祖宫庙115家,是有史以来台湾宫庙主要负责人来莆田最多、最集中的一次。
       可见,妈祖文化对莆田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妈祖文化的精神感召下,莆田已成为台胞来福建洽谈、旅游观光的一个重要窗口。而湄洲岛也正朝着打造5A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方向努力。
       重要的一点是,来莆田的游客相对集中,而且以消费能力相对比较高的台湾游客为主。这种情况下,旅游团的团购规模比较大,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也就比较明显。每年妈祖文化旅游节期间,大批香客以组团方式出现,使得湄洲岛乃至整个莆田的酒店经常出现床位一席难求的情况。为了满足这些游客在当地的吃、住、行、购物等多方面的需求,莆田市政府投入巨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此举也带动了民间资本兴建酒店、饭店,修建道路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莆田旅游业的发展。
       
       妈祖文化拉动的不仅仅是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受益的还有莆田的会展经济。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思想指导下,与“第十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几乎同时召开的还有“第三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在这次展会期间,莆田市共策划推介招商项目80个,签约项目14个,投资总额156.23亿元。其中湄洲湾电厂二期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将兴建两台100万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这是福建省首次建造百万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配套建设年吞吐量2500万吨的煤炭储运中心,将为福建及其他内陆省份煤炭供应提供有力保障;丁基橡胶项目总投资20亿元,年产丁基橡胶6万吨,是LNG冷能产业链延伸的重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的签约建设,为莆田市加快港口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
       三、妈祖文化产业化促进了莆田产业的生态化。与周边的福州、厦门相比,莆田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过,这也使得莆田经济的发展具有后发优势,致力于将生态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生态立市立区已成为当地政府的执政理念。也就是说,莆田的经济发展目标摆脱了低级无序的发展状况,按照“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莆田市政府正委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海洋三所等编制湄洲岛总体生态规划、周边海域和无居民海岛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国际海岛生态植物示范园、环岛景观休闲带、全岛污水垃圾处理等规划。通过规划编制,为合理利用生态空间、加快生态建设、引领好快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通过规划编制,逐渐构建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教育与科研中心、两岸生态建设交流与合作基地“三大体系”。 同时高压监管,维护生态原貌。在此基础上,莆田实施了一系列的高效建设,提升生态品位。在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湄洲岛申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示范基地,并在“第九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上举行授牌揭碑仪式;截至2007年底,莆田市共有防护林面积8620亩、园林绿化面积11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9.3%。
       有了生态文化作为理论基础,妈祖文化产业化在莆田的发展已经从服务业开始向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转移。一批旅游设施项目相继开工或竣工,其中对湄洲岛的宫下(文甲)陆岛交通码头、北环路接通工程,中部污水处理工程先后进行了升级改造,这些措施改善了湄洲岛对外交通条件和岛内路网状况;而湄洲岛国际大酒店的加快推进、海景大酒店、恒温海水游泳馆项目的启动,则为提高接待能力、接待水平增添了强大的后劲。在加上前期对妈祖文化广场以及妈祖祖庙群进行的修葺与恢复建设,西岸妈祖城的兴建,都带动了整个湄洲岛的经济文化建设。现在,湄洲岛已有成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妈祖显性形象,妈祖文化逐渐成为莆田整个城市的名片。
       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莆田城市文化底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影响力而言,妈祖祭典已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祭典、山东省曲阜市的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祭典”。湄洲妈祖祖庙、妈祖祭典已分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福建省已经着手将妈祖文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申报已获得文化部批准并已于今年9月底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处,评审结果将在明年9月公布。无论妈祖文化申遗成功与否,可以肯定的是,此举都将进一步强化湄洲作为世界妈祖朝圣中心的地位,提升莆田城市文化底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是实现妈祖文化产业化带动下的旅游业产业链的自我整合,包括酒店、道路、风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妈祖文化信仰热”为契机,中央高度重视莆田基础设施和经济的发展。向莆铁路、沈海铁路(莆田段)的快速建设,湄洲湾码头和临港工业的,实质上为莆田旅游业的交通的完善和客源的扩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按照“近广交、远开拓”的原则与其他地市著名景点联谊,来扩大莆田景区的影响,拓宽客源渠道,推动莆田旅游业的尽快发展。
       其次是实现各个产业链之间的“连横”,加强区域同业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向其他产业的延伸与贯通。比如会展经济的发展,海洋渔业、海洋养殖和名优水果种植等。依据独特的地理环境,莆田开始大力推进“两岸情”博物馆建设,与澳门的联合妈祖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也在洽谈之中。
       筹划建设世界妈祖缩微景观公园,把世界各地不同风格和建筑艺术的妈祖庙集中展现于妈祖公园,丰富妈祖文化内涵,提高观赏价值;继续推动妈祖木雕、妈祖书籍、妈祖邮票、妈祖画册、妈祖宴菜、妈祖戏剧、妈祖音乐、妈祖碑林、妈祖楹联、妈祖像形珍珠养殖等一系列妈祖文化项目的发展,不断丰富妈祖文化的蕴涵。
       建设“妈祖城”,提升莆田城市品位。“妈祖城”介于湄洲岛与秀屿港之间,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湄洲岛隔海相望,规划面积为15 平方公里,其中围海造地4.87公里。整个城区分为7个功能区,包括综合服务区、滨海度假区、文化古迹风貌区、渔港游艇码头区、生态休闲区、紫霄洞风景区和居民迁建区。作为湄洲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延伸,“妈祖城”将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建成一个集旅游购物、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南方特色的现代化滨海旅游城市。
       建设湄洲镇东蔡天妃故里等相关项目。把湄洲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妈祖祖庙建筑群,使湄洲岛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涉外服务发达,具有朝圣、旅游、观光、度假、购物、对台对外交流等独具特色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旅游度假区。
       再次,向莆田的优势产业——雕刻产业辐射、延伸。莆田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曾荣获过“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银饰之乡”,“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田径之乡”,“戏曲之乡”,“绘画之乡”,“中国摄影之乡”等国家级称号。将这些文化精髓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莆田投资6亿多元,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建造了莆田工艺美术城,由展示中心、玉雕区、木雕区、石雕区、金银珠宝区及公共服务配套组成,拥有商业旺铺20多万平方米,可供上千家企业入驻,实现了传统的工艺美术同现代经济发展相融合。 每年一次的文博会,已经使莆田的雕刻艺术在全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优势。
       总之,文化的产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文化的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泉源。从这一点上看,妈祖文化产业化正从服务业向更多经济领域延伸,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其效果值得期待。(文中数据由莆田市政府提供)(作者为莆田学院副教授、妈祖创意文化产业研究课题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