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特别策划]从“三难”到“三变”
作者:周校进

《新华月报(记录)》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回首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那顺应时代潮流的理论号角,那强国富民的大政方针,那破旧立新的改革壮举,那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那新美如画的丰收硕果,都让亲历改革开放全程的我百感交集,心潮澎湃。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从机关到某快艇支队上任伊始,正值部队奉命移防。新驻地生活设施简陋,直接面临着“三难”。一是办公难。支队司政机关设在原来的一个大队的办公楼里,其他部门只能另寻住所,呈现出“大机关、小杂居”的分散配置格局。就在同一办公楼里,也因人员多、房间少,大都采用“脸对脸、背靠背”的拥挤办公方式。与支队机关毗邻的某大队是楼上办公楼下烧饭,有的官兵开玩笑说:“菜香扑鼻来,烟雾满房间,不用下楼看,就知吃啥饭”。
       二是住房难。我们支队驻地是一个“不出特产,只出老板”的经济发达城市,“你买房子了吗”就像“你吃饭了吗”一样成为日常问候语。面对居高不下、日益飙升的房价,很多青年军官的婚事由“老大男”成为“老大难”。有次我们组织军地“鹊桥会”,那些身材魁梧、气度不凡的青年军官狂吼《妹妹你大胆往前走》;那些青春靓丽、婀娜多姿的漂亮姑娘高歌《爱你一万年》,唱的帅哥靓女们热血沸腾,唱得我们这些领导不好意思。当时我想,这次肯定有戏。但事与愿违,原来那些姑娘们到部队家属区看了连饭桌都放不下的低矮平房后,说了声“太伤自尊了”就没有再回头。
       三是娱乐难。当时作为支队标志性建筑的礼堂和俱乐部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破烂不堪且摇摇欲坠,地基塌陷,墙壁裂缝,让人心惊胆颤。若遇到开会或演出,则要派安全员到外面观察房子征兆,以便发出撤离警报。支队的一些高山海岛部队环境则更艰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记得有个黑龙江的战士中秋节时给朋友寄去一封信,待收到时已是国庆节。朋友回信说:“你收到这封信时恐怕也是春节了,我提前祝你节日快乐”。业余文化生活枯燥乏味,只能是“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了。
       有位伟人说过:“清贫乐道,是沾沾自喜;清贫守道,是无可奈何;清贫开道,是改革创新。”相对于改革开放30年的卧薪尝胆,30年的坎坷辛酸,30年的风雨兼程,30年的沧海桑田,部队建设是一朵细小的浪花,而正是这些细小的浪花折射出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图景。站在思想大解放的制高点、经济大提速的交汇点、文化大发展的新起点,我们深深感到被动等待没有出路,顺势而为才有发展。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苦等苦熬的观念变了。由于支队地处机场大道,既是进入市区的必经之地,又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地方政府主动请求把原来“封闭式”的围墙建成“透空式”,并承担全部经费。当时对于拆和建的问题部队反应不一,有的认为这不符合部队艰苦朴素的传统,也有的认为军营就应该全封闭。支队党委通过反复论证、权衡利弊后,一致认为,这是顺应时代发展、军地双赢的一件大好事,果断决定拆了重建,现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件事使我们既冲破了陈旧思想观念的藩篱,也激发了主动作为抓建设的信心,更开阔了立足自身谋发展的思路。这几年,我们充分借助驻地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依托地方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加强部队信息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充分借助驻地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构建新型教育阵地,激活多彩教育形式;充分借助驻地就业市场广阔的优势,建立军嫂人才网上档案,拓展军嫂就业路子,解除干部后顾之忧;充分借助驻地经济实力强大的优势,多方筹措资金,逐年上台阶,一栋栋具有时代特色的营房拔地而起,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坪茁壮成长。每当走在花园式的营院内,我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官兵的思想解放,得益于巧借改革的东风,得益于驻地的经济发展。
       二是坚持与时俱进,陈旧落后的设施变了。记得有个单位组织官兵到驻地参观,个别同志在谈感受时说“漂亮的城市,破烂的军营”,受到了批评。事后想想也不能怪他,当时支队的情况正如大家所说的“地无三尺平,营区杂草生。瓦房五六座,疑是贫民窟。吃饭蹲甲板,床铺半米宽。篮球一幅架,游泳下鱼塘”。而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指引,这么好的经济基础,部队建设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机遇期,为官兵改善生活设施正当其时。支队先后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建起了“海鹰花苑”干部住宅小区、士官公寓楼,从根本上解决了官兵的住房问题。与此同时,水兵楼、文化活动中心、恒温游泳馆、塑胶跑道、灯光球场、军史馆也拔地而起,基本实现了办公网络化、保障一体化、营区园林化、宿舍宾馆化。原本平静几十年的营区现在变得喧嚣热闹,到处充满着生机,孕育着希望。一位老首长站在支队当年的“巴掌地”、“坑道哨”、“石头房”前回想起“交通基本靠走,看门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球”的历史感慨万千,连说“变了,变了!”
       三是坚持协调发展,枯燥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变了。物质条件的改善需要有官兵的文化内涵作支撑,决不能走“穿新鞋、走老路,穿西装、戴草帽”的路子。我们吸取驻地红色经典、广场文化、地域文化和海军蓝色系列文化,在码头建立了反映部队战史的“五战五捷”雕塑和文化长廊,使“花园、校园、乐园”和“精武场”融为一体。茶吧、网吧、超市、军乐队、多功能OK厅、电子游戏厅、激光狩猎室这些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走进了官兵的生活。“高举海鹰旗、高唱海鹰歌、争当海鹰人”,“广场大文化、宣誓大活动、仪式大举办”,“岗位大练兵、技能大交流、素质大提高”等活动也成为具有支队特色的“海鹰”品牌文化,为官兵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滴水可折射江河。回顾部队30年来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生活条件的改善,到武器装备、军事理论的更新,再到国防实力、国家地位的提升,无不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来非同寻常的方向转折,非常寻常的思想解放,非同寻常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历史最灿烂的诗篇,是中国发展最耀眼的光芒,是时代发展最动听的乐章。作为与改革开放同行的老兵,我愿把这份感动化为实现军队跨越发展的具体行动,鞠躬尽瘁争当军中马前卒,死而后已不枉此生戎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