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国际]阿尔及尔连遭炸弹袭击至少造成67人丧生,胡锦涛致慰问电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记录)》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7年12月11日,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发生两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至少67人丧生,其中包括11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和1名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驻阿尔及利亚经理部员工。爆炸中另有7名中国员工受伤,5名联合国工作人员下落不明。
       当地时间上午9时30分(北京时间16时30分)左右发生了第一起爆炸。阿尔及利亚内政部长泽古尼说,这起炸弹袭击事件系一名自杀式袭击者所为,发生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驻阿尔及尔办事处大楼外。难民署大楼所在地区有不少外交人员住所。阿尔及利亚警方在那一地区的保安工作相当严密。这座建筑的正面严重受损。
       第二起系汽车炸弹袭击,发生在最高法院外。当地也有不少外国公司。爆炸发生时,正好有一辆搭载着大学生的大客车路过。安全人员说,这辆大客车承受了几乎所有爆炸力,死伤者中大多数是学生。
       两起爆炸间隔大约10分钟。
       2007年以来,阿尔及利亚已发生多起自杀式袭击事件,仅4月11日就发生了两起。当时爆炸袭击目标是位于阿尔及尔的政府大楼和一个警察局,爆炸造成33人丧生,200多人受伤。自称“基地”组织在北非分支的“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声称负责。
       阿东部巴特纳市9月6日发生炸弹爆炸事件,造成19人死亡。当月8日,港口城镇代利斯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30人死亡。那两起爆炸发生后不久,“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又声称负责。
       本次爆炸发生后,尚没有组织或者个人声称对爆炸事件负责。但当地安全人员分析说,这起爆炸与2007年阿尔及利亚发生的几起爆炸有相同之处,可能是同一组织所为。
       爆炸事件发生后,阿尔及利亚总理贝勒哈代姆强烈谴责了恐怖袭击行径,并前往医院看望了爆炸事件中的受伤者。阿尔及利亚各政党、民间团体和普通民众也纷纷通过不同方式,对恐怖袭击的野蛮行径表示强烈谴责。
       联合国发言人办公室宣布,纽约联合国总部和联合国驻世界各地机构12日下半旗致哀。联合国安理会11日发表声明,对阿尔及尔恐怖爆炸事件予以强烈谴责,并重申打击一切形式恐怖主义的决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强烈谴责阿尔及尔恐怖爆炸事件。潘基文表示,他已经指示其行政办公室、安全保卫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高级顾问立即前往阿尔及尔,向爆炸事件的受害者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与此同时,欧盟和阿拉伯国家联盟也强烈谴责阿尔及尔的恐怖袭击事件,并对遇难者表示哀悼。
       12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市中心发生两起恐怖爆炸袭击事件,造成包括中国公民、联合国工作人员在内的近200人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致电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个人名义,向布特弗利卡总统、阿尔及利亚政府和人民、遇难者亲属和受伤人员致以诚挚慰问,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胡锦涛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强烈谴责这一恐怖主义行径,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愿同包括阿尔及利亚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反恐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阿尔及尔恐怖爆炸袭击事件发生后,胡锦涛当即指示我有关部门加强我驻阿机构和人员安全防范,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并向我遇难者亲属和受伤人员表示亲切慰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就加强我驻阿人员安全、妥善处理相关事宜作出了指示。
       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中国政府强烈谴责此次爆炸事件,对包括中方人员在内的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当天,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官员表示,发生爆炸时,中建公司的几名员工正在宪法委员会大楼进行验收并做最后的维护工作。7名伤员中,5人经过医院简单治疗已回公司,2人头部和眼部受伤,继续留院观察治疗,但均无生命危险。
       爆炸发生后,中国驻阿尔及利亚使馆迅速启动应急措施,并提醒驻阿中资机构及旅阿中国公民提高警惕,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潘基文13日致函联合国全体工作人员,保证将不遗余力地维护在世界各地的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安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卡默尔·德尔维斯13日在阿尔及尔表示,联合国不会减少其在阿尔及利亚的工作人员。
       12月19日,在爆炸事件中罹难的中国员工罗毅的遗体从阿尔及尔国际机场被启运回国。
       当天,联合国总部举行仪式,悼念在爆炸事件中殉职的工作人员,随后总部员工在秘书处大楼前的广场上游行志哀,抗议针对联合国的恐怖袭击。潘基文在仪式上表示,他将竭尽全力加强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工作。
       (据2007年12月12日《文汇报》、12月13日《人民日报》、12月15日《新京报》、12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和12月21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