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茶客留言]茶客留言
作者:佚名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杨孔翔(山东曲阜)
       读过《知识PK知识》(载本刊2007年第6期)后,有了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知识都窝里斗起来了,知识都把知识PK了,还有什么不被PK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没有什么技巧和包袱,只是一种现象的罗列,其实,这就已经足够了,通篇围绕生活与健康的问题,把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日用品、等等进行了成双成对的比较“PK”,读起来就非常有思考的余地了。这些耳闻目睹的“PK”,常常见于电视广告、权威媒体、专家信誓旦旦的言论。如此下去,老百姓听谁的好呢?老百姓到底吃什么、不吃什么?用什么、不用什么?说得更严重一点,有这么多权威的注意事项、清规戒律,老百姓咋活呀?
       李宜倩(江苏南京)
       在《杂文月刊·选刊版》2007年第4期读到洪昭光教授《世界观是人生总开关》,受益匪浅。在谈到“倒霉”时,洪教授说:“任何时候你倒霉,都有比你更倒霉的,有比你更不行的。你绝对不是最倒霉的人,看你怎么比。你要想攀比,谁都会气死。”论及心理平衡时,洪教授说:“要想心理平衡,我推荐大家看三座山,看过这三座山,心理就平衡了,什么气也没有了。现在你说不给我涨工资,我也不再生气了,因为我见到那三座山以后什么气也没有了。”洪教授说的井冈山、普陀山、八宝山三座山,细品之下回味无穷。如何做人处世?洪教授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每个人都要面对挑战,面对困难,面对变化。”这里洪教授举了马寅初老人为例,老人提出人口论后,挨批评,还被撤职。可他受了这么大打击却依然坦然面对,最后活到102岁,终于平了反,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危惧困难和挫折?而当我们鼓起自信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总是有路可以走的。人的一生很短暂,决不能把生命白白浪费掉,文中这些成功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格言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很值得我们借鉴、深思。盼望贵刊以后多登载这样的好文章。
       李志远(北京)
       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一向为我所赞赏。然而,近读其《不完满才是人生》一文(载本刊2007年第5期),反复琢磨,觉得实在不敢苟同。
       应当说,老先生从古往今来各色人等中,看到并验证了这个带普遍性的现象,很可贵。不过,仅仅到此为止,且认为了解了其意义还有“好处”,就不足取了。很明白,如果停留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解释上,无疑是一种消极态度,以至导致人的无所作为,久之,还会使人和社会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老先生所举现今社会中的例子来说吧,如果老百姓买了假冒伪劣,不仅“不烦不躁”,还对制售假冒伪劣的商家予以“谅解”等等,那么岂不都成了是非不分、浑浑噩噩的庸人懦夫了吗?
       其实,既正视现实,又改造现实,才是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换言之,作为人,应在正视“人生不完满”的基础上,尽可能去追寻人生的完美。人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但不能满足于天使和魔鬼的共存状况,需要的是,不断扩大天使的空间,而缩小魔鬼的地盘,亦即发扬真善美,遏制假恶丑。尽管追寻完美“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追寻过程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总趋势当是日臻完美。无论能否达到终极目的,执着追寻,总可使人对天使“心向往之”,而对魔鬼讨之、诛之、远离之,从而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处世姿态。惟如此,才能真正对己对人对社会均为有利。
       巧,同期本刊,冯景元先生《随录讲人》一文有句话,正好讲人的能动性,不妨“拿来”为我所用。他说:“所谓生命就是一种力量,它时刻都在征服着周围的一切,包括自身的菌、病、欲、兽。”人,只要生命在,理当如此。
       陈兴杰(四川自贡)
       贵刊2007年第5期《两种‘环境’》一文,我读了感触很深。桌上有半杯水,当官的说怎么只剩半杯水了,百姓说还有半杯水可以喝呢。这是对待同一事物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态度。但在同一环境中因人之不同而境遇不同呢?这必然会有苦与乐的差别了。那些坐在豪华办公室高背真皮转椅上的官员,出行有轿车代步,且多是行驶在两旁高楼林立的宽阔笔直的大道上,检阅自己的“政绩工程”,怎知小街陋巷里草民们衣食住行的艰难。在同一城市中的“两种环境”,当官的若不体察下情,一味在所谓的人均GDP增长中为自己的政绩高奏凯歌,“何不吃肉糜”的现代版也常有耳闻。而草民们“有半杯水可以喝”也就心满意足了。但是我要问:如果一日“连遭三劫”的不是当官的名人,而是默默无闻的小老百姓,还能如此认真对待,“闻过则警惕则披露则行动则打击”吗?果真有如此值得赞扬的“快捷行动”,把那些污染社会、混水摸鱼的“传统节目”及坑蒙拐骗“新招”,统统收进“天网”,使朗朗乾坤犹如“天光云彩共徘徊”那样清澈纯净,给人以安全惬意之感,哪怕只喝一口清凉的泉水,也感到幸福而透心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