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区域发展]山东经济的新版图:谋县域 活全局
作者:王进业 吕福明

《新华月报(记录)》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山东经济近年来给外界的印象是工业发达,特别是大企业多。但不少外地人并不清楚,山东的很多大企业就生长在县域,像世界最大的棉纺企业魏桥集团、全国农用车生产“龙头老大”时风集团等。
       近年来,山东坚持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一体化推进,着力构建城乡、一二三产业及经济社会联动一体的新型县域经济格局,收到谋县域、活全局之效。目前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山东省经济总量的79%,近年县级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7%。
       “放活”县域 促强扶弱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东部地区远远领先于西部相当一些欠发达县市,这一发展失衡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山东。县域经济决定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决定着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基于这一认识,山东省近年重拳出击,着力“放活”县域经济。
       “让占全省人口80%的农民既有饭吃,又有钱花”。按照这一思路,山东首先确保粮食安全,坚守“三条底线”,即基本农田8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粮食总产350亿公斤。去年,山东粮食总产达到4048.8万吨,再次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连续第四年实现粮食丰收。
       在此基础上,山东对其他领域和行业放开放活,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山东在全国较早实行县域中小企业改制,并不断完善。山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王泽厚介绍说,近年来,山东省对30个经济强县下放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增强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权、公共服务权、市场监督权。同时,切实转变县级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各地争相营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安全宝地,有效吸引和凝聚了生产要素。
       山东坚持“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合握用力,以市场经济思路与手段,重点帮扶欠发达的菏泽市和30个欠发达县,促其跨越式发展。菏泽市近年共兴建“东西联动项目”164个,完成投资67亿多元,“西输东接”工程共输出劳动力24万人,造血功能明显增强。全省30强县和30弱县近年财政收入增长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认为,这是加快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子,如果像发达国家那样单靠市场作用,会付出很高的社会代价。
       “一亩地上奔小康”
       “一亩地上奔小康”,这是山东不少县市的具体实践。农业资源是农民致富的基础资源,山东首先立足于农业富民,并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在全国率先实行产业化经营,并不断强化其优势,使农业产业化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成为融农业、工业、三产为一体的复合型高效产业。
       蓬莱市根据市场需求和区位、土壤、气候等种植酿酒葡萄的优势,大力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短短五年时间就跻身“世界七大葡萄海岸”,12万农民被吸纳到葡萄种植、加工、运输、观光服务这一产业链条上,占全市劳动力的40%。烟台市委常委刘树琪说,蓬莱把葡萄及葡萄酒作为“百年产业”来抓,从实际效果看,是抓住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要做到“土里刨金”,首先要让农民头脑里有“科技黄金”。山东省、市、县各级政府积极健全完善农业实用技术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网络,在政府加大投入、加大免费培训力度的同时,鼓励民间组织和民营企业参与培训,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优势,实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和“储备式”培训。
       目前,山东已有相当一批农民靠土地过上小康生活。据山东省农业部门调查统计,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00多家,年销售收入3000多亿元,半数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户均增收729元。
       让农民在特色经济大树下“好乘凉”
       作为拥有9200万人口的大省,且正值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山东并没有出现外流的“民工潮”。山东连续四年保持新增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逐年增长,近5年来转移到非农产业的1743万名农村劳动力中,90%在省内就近就地转移,70%以上在县内转移。这得益于山东省近年着力实施工业强县、服务业兴县战略。在国家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2005年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市)”中,山东有22个县市榜上有名。
       唱“特色戏”,打“优势牌”。山东县市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二三产业联动,拉长增厚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为农民提供了创业、增收的大舞台。全省“特色经济板块”活力四射,异彩纷呈。高唐县围绕龙头企业时风集团发展起3500多家配套加工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农用车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达到150多亿元。诸城市对原来的十几个主导产业删繁就简,动员、引导有效资源向优势产业链聚集,着力构建起食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服装纺织业三条“龙型”经济体系,其销售收入占到全市工业的85%以上。
       服务业成为“又一片希望的田野”,现代流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开始成为一些县市的支柱产业。莒南县依托供销社构建农村新型服务体系,供销社系统的销售额已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的53%,由连锁网络供应的农资占全县市场份额的90%以上。庆云县走出“商贸兴城、工业兴县”的路子,建成商贸市场23处,年交易额达180亿元。
       一手抓“金山”,一手护青山。山东省着力摒弃“唯GDP”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生态省建设,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配套推进。不少县市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减少污染;一方面,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无棣县的鲁北化工集团对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吃干榨尽”,实现了废渣、废水和废气的零排放,主要产品成本下降30%至50%,产生了占产值14%的经济效益,创造出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同行高度评价的“鲁北生态工业模式”。
       (6月15 日《经济参考报》,作者系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