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政治]写在蓝天上的忠诚
作者:冯春梅 黄庆畅

《新华月报(记录)》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200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空军某部时,亲切接见了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称赞他“你的事迹很突出,也很感人。你不愧是思想、技术双过硬的新型高素质试飞员,不愧是我军飞行员的优秀代表。特别是你牢记使命、为国奉献的政治觉悟,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临危不惧、勇攀高峰的英雄气概,值得全军学习。希望你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为祖国为人民为军队再立新功!”
       这是一个光荣的时刻:2006年10月22日,李中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代表全军官兵向党和人民表达心声和忠诚。
       这是一个令国人振奋的时刻:2007年到来之际,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由李中华等试飞成功的歼—10战斗机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
       心随战机一起飞。李中华,这个同国产先进战机一起度过18年试飞生涯的双学士飞行员、国际试飞员、空军特级飞行员和功勋飞行员,当他经历了一次次生死较量,把一架架新型战机飞出极限性能、送上祖国蓝天的时候,那句22年前就写在日记中的诗词,总会浮现眼前: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为了明天,飞出军人的尊严
       【惊险回放】
       涂装一新的歼—10战斗机,直升万米高空,尔后全速向下俯冲。
       轰油压杆 动力强劲的新战机如箭一般向地面狂飙。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飞出“低空大表速”。
       地面监视器显示:飞机动压已大大超过我国试飞史上的纪录!
       李中华仍在加速。
       剧烈的震动和难以辨别的视觉效果,让李中华感到极度不适。
       此前,飞机曾先后出现过前起落架护板严重变形、机翼前沿的铆钉飞掉、油箱渗油等现象。
       耳边传来气流掠过机体时发出的低吼。李中华神经紧绷,全力以赴。
       地面监控仪上的数据在急剧跳跃,监控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神情肃穆的专家们“紧张得浑身毛发都立起来了”。
       此刻,出现任何差错,都会导致机毁人亡,因为处理情况根本来不及。国外在进行这种试飞时,曾发生过飞机空中解体的惨剧。
       但李中华仍在加速,加速,冲击极限!距离地面不足千米。
       终于,歼—10和李中华迎来了骄傲的一刻:中国战斗机研制史上盼望了多年的最大飞行表速、最大过载值、最大迎角和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拿到了!
       中国一航航空产品部原部长晏翔没等飞机停稳就冲了过去,一把抱住从机舱下来的李中华:“中华,好样的!你天生就是飞低空大表速的。”
       【险情解读】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现代战争的实践告诉我们,21世纪的今天,谁失去了天空,谁就失去了明天。为了明天,飞出中华天空的尊严,是当代中国军人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追求。
       研制专家告诉记者:任何一架新型战机的诞生,除了原理研究、工程制造、科研创新外,最后最关键的一关是试飞。通过试飞,考核飞机指标,检验飞机性能,摸清极限状态。所以,人们把中国试飞研究院和空军某试飞团称作新战机的“产房”,把试飞员誉为新战机的“助产士”。
       在歼—10战斗机研制的过程中,李中华作为主力试飞员,担当起以激情燃烧天空、以拼搏催生新战机、以青春和热血铸造中华之剑的责任。李中华和他的战友承担了数十项极限试飞任务,对数百个课题、数千个参数进行了上千架次的试飞检验,圆满完成了定型试飞任务,确保歼—10战斗机按时装备部队。
       “低空大表速”试飞,是验证战机在高度低于1000米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对飞机结构强度和可靠性的最有力检验。试飞中一旦出现不测,飞机会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瞬间解体,试飞员根本来不及跳伞逃生。这项试飞是要在“生死时速”中,极力掌控处于极限高速中的飞机、抵抗数倍于常人的高强度过载、并对飞机的“危险边界”进行全面评估。作为一类风险科目,也是歼—10战斗机试飞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故事背后】
       年少的李中华有一个梦想,就是为祖国造一架扬眉吐气的先进飞机。为了这个梦,他高考时坚持报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1983年,在他即将毕业时,得知空军要从他们这批毕业生中选拔飞行员,就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积极报名参加选飞。母亲知道飞行有危险,3天连发5封电报让他慎重考虑。他始终没有动摇。
       入伍后,李中华上了航校,又在航空兵部队锤炼了两年,1989年,就在团里正要提升他为副大队长的时候,上级有关部门征询他是否愿意当试飞员,当李中华得知“试飞员将参与先进战机全程研制”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大家一致看好的前程,加入了试飞员的行列。199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国外学成归来,一些大航空公司竞相以诱人的地位、丰厚的待遇请他“加盟”,但李中华婉言谢绝了航空公司的邀请,他说:“国家花重金培养我不容易,部队的需要比什么都重要。”
       曾有人把试飞比作“在悬崖上高速开行一辆不知道性能如何的新车”,还有人说,试飞因摸索极限而危险,因为突破临界点的时机和后果无法预知,试飞员几乎每天都是慷慨赴死的壮士。李中华在这个高风险职业中一干就是18年。与李中华同批的14个双学士飞行员中,后来有8个转业到了民航,待遇好、风险低。一位好友曾问他:“哥们儿,你什么时候撤?”李中华则回答:“中国空军只要还剩下一个试飞员,那就是我。”
       曾经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父亲,也是直到2001年到中央电视台参加儿子的访谈节目时,才知道儿子干的是风险极高的试飞工作。
       李中华生性要强。很少掉眼泪的他,只有过一次失声大哭:因为颈椎间隙超出标准不到1毫米,落选宇航教练员。做宇航教练是当无名英雄,但李中华却为自己失去更具挑战性的机会而伤心。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无论科研试飞还是定型试飞,都是专门靠化解险情、征服危机来达到科学的目标。这无异于虎口夺食、火中取栗。李中华却以攀登险峰为荣,把经历挑战的日子视为寻常。
       李中华坚信,试飞是科学,尊重科学就会减少危险;试飞是使命,为使命出生入死是值得的;试飞是勇敢者的选择,坚定了信念才能果断地行动。
       每当提到国际上加紧研制先进战机的消息,李中华就心急如焚。每天一进场,都盼望着能飞行。天气稍有好转,就一个劲儿地对着天空说:“我看这个天就能飞。”
       他潜心琢磨如何增加试飞时间,科学统筹技术要求、气候特征和任务需要,千方百计建起全团的局域网及有关信息化设备,大幅度提高了完成任务的效率。
       某机型试飞原本计划30个架次,李中华只用17个架次就圆满完成任务。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大量的科研经费,测试周期缩短了1/3。他按国际最优秀试飞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一个合格的试飞员,就是给你一架新机,能在7天之内把它飞起来,而且还要飞好。”
       科研专家最赞赏李中华的那种激情和专注:“中华的精力特旺盛,好像总也用不完。一坐进机舱,就能与飞机融为一体。”不止一次,当李中华驾机飞出一个个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数据时,总会有科学家满眼热泪热情拥抱:“我真想代表祖国感谢你!”
       采访时,李中华有一句话令记者难以忘怀:“如果不能尽快地把新机的最好性能飞出来,那就愧对国家、愧对民族、愧对历史。”
       为了胜利,飞越科学的巅峰
       【惊险回放】
       7秒钟,要把绝境变生途。谁能做到?李中华。
       “5·20”是一个传奇,也是一场殊死搏斗。
       这是一架科研价值极高的“三轴变稳”试验飞机。世界上数量极少,中国仅此一架。
       
       
       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特大险情。2005年5月20日12时22分,李中华带着战友梁剑峰驾机完成两个状态,正准备做第三个状态试飞时,飞机突然向右侧剧烈偏转,并猛烈“倒扣”过来!
       飞行高度不足500米,离大地近在毫发!飞行速度仅270公里/小时,这是接近危险的最慢飞行速度!“倒扣”的飞机,使操纵变得特别困难!
       在这个魔鬼般的恐怖时刻,连空气都在颤抖!难道这架带着宝贵试飞数据的科研机就这样毁掉吗?
       李中华沉声告诉梁剑峰:“别动,我来!”梁剑峰信赖地静默了。他知道,除了李中华,神仙难救。
       李中华平时千锤百炼的功夫开始显现。切断变稳系统,试图操纵飞机。压杆,没反应。拉杆,没反应。蹬舵,还是没反应……
       飞机在加速下落。李中华和梁剑峰能够感到自己正倒栽葱地朝地面的麦田撞去。高度200多米,可飞机还不听“话”!没有跳伞的可能,也没有时间了!
       李中华全神贯注。此刻只有一个方法,关掉电源!按常规这是不合逻辑的,在实验室也从没遇到过,但问题可能就在这里!念头电闪间,李中华已经行动:他以极其准确的动作,干净利落地关掉右边的3个电门,切断飞机的电传操纵系统!
       果断而危险的对策,产生了期望的效果,在这个离地面极近的高度,飞机得救了。
       7秒钟,只是生命一瞬间,但李中华创造了奇迹,飞越了一座前人未能飞越的巅峰!
       解除“倒扣”,加速拉升……在没有电源、没有仪表显示、无法与地面联系的情况下,李中华驾机安全降落。
       【险情解读】
       这7秒钟后来成为了“5·20”的经典镜头。
       这架新型三轴变稳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空中模拟飞行试验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研制新型战机,有许多技术、设备必须在这种飞机上进行试验。向它输入相关参数,它就可以模拟出不同类型、不同状态飞机的空中特性。由于其科研本领大,被科学家们誉为“空中魔术师”。目前,世界上只有美、英、法、俄和我国5个国家拥有此种飞机。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一位专家说,如果这架飞机摔毁,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将受到极大影响,中国的新机研制能力与世界先进国家比,会一下子落后很多,先进战机装备部队的进程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李中华和梁剑峰此次飞行的科目是“纵向诱发振荡”,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科研试飞。事后,科学家们看着飞行记录,无不惊叹:“这个李中华,真是员‘福将’!”
       【故事背后】
       试飞,是一门科学。试飞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飞机缺陷、挖掘飞机潜能,非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不行。
       李中华是新一代试飞员的代表。既敢飞、会飞,又能参与飞机研制和设计的智能型飞行员。这是他发愤读书,虚心请教,积累经验,积极把知识转化为试飞能力的结果。
       参加试飞后,当李中华明白新一代战机最需要专家型、学者型试飞员后,一场获取先进飞行知识和技能的拼搏,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的每一年、每一天。
       每天保证1—2小时读书,与战友共同分析国外试飞资料,都是雷打不动的。
       赴俄罗斯培训,他克服“连33个俄语字母都认不全”的障碍,苦练先进的试飞技能,背单词、背数据、背技术规程,对有难度的试飞动作千锤百炼。每天只睡5个小时,每天的学习和训练任务都超额完成,不仅以惊人的毅力在4个月内完成了其他国家试飞员一年的课程,获得“国际试飞员证书”,而且胜利攻克了难度极大的“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当他驾驶苏—27战机从8000米高度一遍又一遍做出“眼镜蛇机动”时,俄罗斯著名飞行员科沃丘尔说:“李,祝贺你获得飞行员至高无上的荣誉!”
       46岁的李中华,如今已是能够驾驶和试飞过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和运输机等多机种26种机型的全能试飞人才。安全飞行2250小时、成功处置20多次空中险情、先后12次荣立军功。
       一次,李中华带飞3名新试飞员。为了“考考老师”,3人一口气从试飞理论到飞行操纵连珠炮式问了50多个问题,李中华一一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清楚。3人信服地表示:跟着李中华飞,放心!从此,李中华得了两个外号:“活字典”、“定心丸”。
       坚实的功底给了李中华参与先进战机研制的充足条件。
       这是一次能够载入史册的飞行:我国自行研制的飞机将首次使用电传系统着陆。人们充满期待,鲜花都已经备好。
       然而,李中华驾机着陆时发现了意外。飞机降至离地1米时,飞行姿态没有执行操纵意图,反而在跑道上空颠簸起来,且没有减弱趋势,被迫复飞。
       事后,经过严密分析,李中华提出,问题的原因是飞机纵向控制系统增益过高,操纵过于敏感。他建议:将纵向增益减去1/3。设计部门认为操纵灵活是新战机的优点,不同意修改。
       他的“倔劲儿”上来了。他以飞行曲线和参数据理力争。经过整整两天的讨论、模拟试验,最终确认,李中华是对的。
       李中华是飞行员,更是一名试飞工程师。参与了歼—10研制的全过程,并在预研阶段就提出了“安全、舒适、高效”的设计理念三原则。
       试飞歼—10时,李中华感到座椅固定不好,做高难度飞行容易导致人椅分离,建议改进;人机界面不太符合飞行员的操作习惯,防错设计不够合理,建议改进;前起落架护板力臂过长,建议改进……10多项建议项项准确,全都被设计人员采纳。
       这些年,他以飞行实践为基础,在《航空杂志》上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文章。
       新型战机试飞期间,他没有出过一次错、忘、漏的差错。一个任务单上,有时有60多个动作,非常繁琐,李中华都做得极为精确。“这对于任何一个试飞员来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空军某飞行试验基地副参谋长徐勇凌说。
       李中华的严谨出了名。每次试飞,都要亲自列表、画图、填写飞行卡片,认真思考试飞清单,在他的办公室,光平常累积的飞行记录卡片就有1100多张。
       平时,李中华守时像闹钟一样准确,守纪像铁板一样强硬。工作中的他,坐得总是笔直,双手放在膝盖上,连头发都是标准的“板寸”。
       “勤奋+钻研+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李中华与先进战机一道展开了科学的翅膀,飞越过一个又一个高耸的“科研巅峰”,摘取了苦战过关的胜利果实。
       为了祖国,飞在死神的前头
       【惊险回放】
       “这是死亡螺旋!李,赶紧改出来!”
       当年在赴俄受训时俄方教员那句急促的口令,此刻又一次响在李中华的耳边。
       这是万米高空,李中华正在填补我国“三角翼战机失速尾旋”科研试飞的空白。
       收油门,飞机减速;蹬左舵、拉杆到底,战机如被激怒般浑身抖动起来。机头上仰,机身向下翻滚,像一片落叶飘旋着扎向地面……
       飞机失控,李中华如骑狮虎!
       突然被抛向空中,头撞在座舱盖上。机翼拍出一阵阵怪叫,令人毛骨悚然。
       “1圈……3圈……6圈……”后舱试飞员李存宝一下一下地数着翻滚圈数。飞机迅速接近尾旋的极限。
       已经多少次从尾旋中安全改出来的李中华,忍受着高速旋转的痛苦,测试着飞机性能的底线……好了!推杆、蹬右舵到底……飞机摆动双翼,顺利改平。
       正飞尾旋被征服,再战倒飞尾旋!
       战机冲向高空,开始“死亡陷阱”最残酷的“魔法游戏”。从万米高空下坠,进入加速滚转,发动机刺耳怪叫起来。剧烈地倒飞滚转中,发动机转速表归零。
       不好,发动机停车李中华知道,与死神赛跑的时刻到了。“试飞员的使命,就是让战机永远飞行在死神的前头!”
       环控系统失灵。座舱玻璃迅速凝结了一层白色冰霜,视线被隔绝了……
       双重“鬼门关”前,李中华和李存宝进行着顽强的抗争。
       终于,在距地面6000米时发动机发出悦耳的轰鸣,“倒飞”的战机冲出了螺旋。
       
       
       
       “死亡陷阱”消失,英雄诞生了。
       【险情解读】
       失速尾旋被航空界称为“死亡陷阱”,世界航空史上战机的大迎角失事,约90%都是因为进入尾旋造成的。仅美国和俄罗斯在“失速尾旋”的试飞中,就损失过几十架飞机、数十名试飞员。
       在俄罗斯学习期间,李中华亲眼目睹了一次图134与另一架图22型试飞机空中相撞的悲剧。整个机组的6名试飞员全部牺牲。当天,飞行训练没有停止。其他试飞员驾驶的飞机在失事地点上空低空盘旋一周,以表达对烈士的纪念。
       死神,离试飞员是如此之近!而“失速尾旋”,则是被死神紧迫包围的地方。
       长期以来,“失速尾旋”一直被国产三角翼战机视为禁区,曾发生因“失速尾旋”导致的飞行事故。征服“死亡陷阱”,不仅是所有飞行员的梦想,也是保证作战胜利、保全飞行员生命必须打开的一道难关。
       科研试飞中,为使战机具备危急时刻能改出“失速尾旋”的可靠性能,往往需要试飞员创造最极端的险境,并以可重现的操作手法使飞机脱险,并恢复正常飞行。
       在我国,能够可靠进行“失速尾旋”试飞的,仅有3名!
       【故事背后】
       如果拍一张李中华的生活写照,那一定特别可爱。
       试飞团营区有一道独特风景:每天早上,在去饭堂的路上,一个空军大校、人们熟悉的副团长李中华,穿着旱冰鞋,一路如风似箭地越过人群,“滑”进饭堂。
       这年冬天,他到西北试飞,驻地有一个人工湖,当时气温很低,水面结了一层冰。李中华以为可以滑冰,一大早就穿上自带的冰鞋下到了湖面上。谁知没滑上几步,冰层突然破裂,整个人掉进了寒冷的冰水里,好在他反应敏捷,迅速爬出了冰窟窿。领导发现后要求他:注意安全,别误了飞行。
       李中华身体特棒。说起李中华,领导和同志们会异口同声地讲出一串形容词:瘦子,精干,灵活,事业心强。“他酷爱滑冰,酷爱跑步,酷爱体育运动,样样都能练几手”,战友们理解他。
       李中华的妻子告诉记者,李中华是个“矛盾统一体”:试飞时,他是“拼命三郎”;平日里,他是个特别“惜命”的人。“军人不怕死,但不能做无谓的牺牲。锻炼对飞行帮助大,好处多,有效率,准确,不忘事,身体能够保持协调,关键时刻不出问题。”李中华自有道理。
       李中华还是个“浪漫”的飞行员。每次飞行,他都要穿着从俄罗斯带回来的连体飞行服,把皮鞋擦得锃亮,戴上雪白的手套……战友们开玩笑:“这么精心打扮,是不是去约会?”李中华半是调侃地回答:“是呀,跟我的飞机去约会!”
       他和妻子潘冬兰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好得会让你妒忌。”从恋爱到今天,李中华爱得热烈。那辆结婚时“接新娘专用自行车”至今仍是至爱;天各一方时写下的情书被妻子装订成册;不爱谈笑的李中华一有空就组织家庭演唱会;夫妻眼中,对方总是最美。
       有一年潘冬兰过生日,本以为出差在外的李中华回不来。没想到天刚暗时,丈夫一手捧着一大束红玫瑰,一手拎着一盒精致的蛋糕,微笑着走进了家门。
       潘冬兰说:“我们懂得珍惜。生命中一些东西别人可以任意挥霍,而我们却不能。”
       李中华为什么会这样生活?因为他知道试飞的危险性。他的所有爱好,都与飞行有关,都在为战胜危险、确保安全做准备。因为他知道,军人的生命不属于自己,只属于祖国。
       有人说,试飞员是用生命去换飞机,李中华说,谈不上换,飞机就是试飞员的生命。为了这个生命在真正的战斗中焕发活力,李中华做好了为试飞奉献一切的准备。
       李中华喜欢冒险,在试飞中经常有新的突破。
       “他用主动冒险拓宽了战机的战斗力边界。”专家们由衷赞叹。“他在与死神开玩笑,我们既爱又怕”,试飞院领导说。
       试飞我国首次研发的重点型号先进发动机,李中华是核心组成员。面对太多的第一次,大家心里没底。“要不从国外请人飞吧”,有人提议。李中华说:“能不能咱自己来?”说干就干,先是请总设计单位上课,再到模拟机上“飞”几个周期,然后,单飞!
       一番大胆试验,几经艰苦拼搏,型号数据飞出来了,试飞方法也成型了。双丰收。
       这些年来,李中华遭遇过“飞机发动机高空大马赫数时双发停车”、“飞机液压系统漏油、着陆刹车失效”等20多次“与死神过招”的时刻,每一次他都化险为夷。
       1999年5月18日,李中华和战友李存宝正在进行“正尾旋”试飞,突然发动机发出“咔嚓”声怪响后停车,飞机瞬间急剧右滚。滚转许多圈后,又像浪尖上的一叶孤舟,由向左正尾旋变成更险恶的向右倒飞尾旋。一时间,机舱内浮尘弥漫。两人均感到飞机急坠、座椅保险带松动。“三险连发!”情况十分危急!
       10000米……8000米……7000米……终于,李中华和李存宝以一连串敏捷动作将飞机改了出来,至4000米时,一次启动成功。
       记得在“5·20”那天,“与魔鬼打交道”的飞行结束后仅半小时,李中华又从容登上另一架战机,带着部队送训的飞行员再次升空。当晚,妻子潘冬兰听到李中华回家的脚步声,一边念叨“感谢老天,又把他还给我了”,一边含泪抱住刚进门的丈夫。李中华却显得十分轻松地抚慰妻子:“没事,我就是按了几个按钮。”
       仿佛致命的危机仅是一阵风。内蕴英雄本色,外在温文尔雅,这就是一个中国军人的外柔内刚!
       从一名普通地方大学生,成长为空军试飞专家和国际试飞员,经历了18年的生死考验,李中华把自己锻造成了真正的思想技术双过硬的高素质试飞员,在蓝天之上、白云之巅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中华传奇。
       
       感受李中华的飞行境界
       试飞如果不是因为失误而失事,死而无憾!
       ——李中华
       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在空中遇到过20次险情,有的还是刚出“虎口”又入“狼窝”的三连环险情,可他次次化险为夷。
       靠的是什么?
       追寻李中华的飞行轨迹,解读李中华的内心世界,在忠诚、勇敢和智慧之外,还能明显感受他那种可贵的理性——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试飞境界,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理念。
       细节表明态度
       皮鞋锃亮、手套雪白、衣服整洁、头发“板寸”、头盔一尘难寻,李中华飞行前的精、气、神,已深深烙入同事脑海。
       试飞风险高,科研试飞还是高投入,飞行员空中一个小小失误,就可能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李中华常很有感触:“注重细节,不仅仅为了自己的生命,还有那些巨大的国家财产和众多科研人员数年的心血。”
       这就是态度。
       每次试飞前,李中华都要做严格的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填制飞行卡,每次必做,把要飞的科目、要做的动作、要达到的要求等等,一一记在卡片上,并把卡片放在腿上,带上蓝天。李中华说,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飞行中的错、忘、漏,而且制作的过程也是强化记忆的途径。李中华做的1100多张卡片,记录了他每一次试飞的分分秒秒,见证了他搏击蓝天的一个个难忘时刻。
       李中华观察到仪表指针一个细微颤抖,避免了一场机毁人亡的事故的事,试飞院院长刘选民讲起来还心有余悸:“多亏了中华是个胆大心细的人。”
       那是李中华驾驶某新机,起飞20分钟后,发现飞机液压表指针轻微摆动一下,再细看,指针没有明显变化。感到有点不对劲儿,李中华立即与地面联系,得到的答复却是,根据监控系统显示,没问题。
       李中华还是没有放松警惕,密切关注着指针,果然发现,指针重心不断下移,凭直觉液压系统有问题,他立即请求返航。
       往回飞,液压表指针开始变化,20、19、18……液压油量在迅速减少。根据该新机液压系统的功用和试飞经验,李中华果断决定,抢在液压系统失效前放下起落架。
       为确保正常放下起落架,李中华将飞行速度降至500公里/小时,大胆果断地放下起落架。当飞机距离机场还有20公里左右时,液压系统指针指到“0”。
       
       最终飞机安全降落在跑道上。
       “细节决定成败,这话用在我们试飞员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李中华时刻提醒自己和战友。
       细节体现素质
       有一次,李中华接到某型飞机的测试试飞任务。拿到试飞方案后,李中华发现计划中的某些架次时间不够紧凑,于是找到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反复琢磨,在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飞机在空中的每一分钟,合理编排试飞计划。后来,原本计划30个架次的试飞任务,李中华仅用17个架次就圆满完成。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科研经费,也大大缩短了测试周期。
       试飞对天气条件要求非常高,过去几年,李中华所在的机场平均每年可飞天气较少,很难满足日益繁重的科研任务需要。李中华和战友们根据飞机性能及试飞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并进行反复研究试验,提出将原来可飞行能见度标准降低2公里的建议,一下子使全团当年可飞天气增加70天,试飞效益大为提高。
       这就是素质。
       科研试飞员,是“传感器”,也是“处理器”。工程技术人员喜欢与李中华配合,因为李中华不仅能准确判断出飞机设计与性能的好还是不好,还能说清为什么,并提出可行建议。工程技术人员感叹,李中华没有飞过一个无效动作,更没有飞过一个无效起落。
       一次,李中华受命带领一名飞行员到某航修厂接一架大修完的飞机。接机前试飞,飞机升高后李中华感到有点不适应,就向厂家反映可能是密封不好。厂家组织技术人员把飞机座舱所有的部位都检查了几遍,甚至把座椅都卸了下来,但就是找不到原因。李中华再飞上天,凭着对细节的敏感终于查到座舱门有一道细小的缝隙!
       原因找到了,故障很快被排除。几费周折都没有找到故障原因的厂家技术人员握着李中华的手一个劲儿地道谢:“要不是你的敏感,这一隐患就会带到部队呀!”
       细节昭示追求
       1997年4月23日,李中华再次踏上俄罗斯的国土,他见到俄试飞学校校长的第一个请求是:我想飞“眼镜蛇”!
       俄方校长带着吃惊而又敬佩的眼神看着他,思索了片刻后说道:“好吧,我答应你,但记住,它充满了风险。”
       李中华与“眼镜蛇”过招的时刻到来了。
       这天,由李中华驾驶的苏—27战机如利箭一般射入蓝天。有备而来的他很沉稳地完成了一连串动作。后舱的教员高兴地说:中国勇士,你成功了!
       第一次完成“眼镜蛇”动作后,李中华对动作并不满意,他发现驾驶杆没有回到中立位置,使飞机产生了偏转,这不是完美的“眼镜蛇”机动。
       再来一次!飞机再次发出怒吼,突然,机身发生了反倒向偏转。后座教员喊道:“危险!危险!”这是进入尾旋的前兆。李中华由于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迅速将飞机控制住。第二次、第三次……第六次,一遍又一遍,李中华驾驶苏—27飞机从高度8000米一直飞到1000米,“眼镜蛇”终于被他真正降服了!
       走下飞机,俄罗斯著名试飞员考切尔拍了拍李中华的肩膀说:“祝贺你,非常完美!完成‘眼镜蛇’动作是飞行员至高无上的荣誉,从此以后我们的飞机对你来说没有秘密了!”
       就是这样的追求。
       为了一个0.5的数值,李中华曾反复琢磨、冒险突破。飞机“迎角限制器”,是飞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保障。在试飞某新机型时,李中华感到飞机的限制角度比飞机的性能要小,没有发挥飞机的潜能。李中华与科研人员共同论证、制定试飞方案、精心设计动作,果真飞过了飞机当初的设定值。飞出的数值,令科研人员欣喜,根据飞出的这一依据,他们在新机的研制中,将迎角限制器设计值增加了0.5。别小看这0.5的数值,它蕴藏了航空工业这一系统工程的一大进步,对部队战斗力也是一个提升。
       细节贵在坚持
       “多一口不吃,少一步不停”,这是李中华平时“注重饮食、加强运动”的生活写照。难怪,李中华妻子说他“惜命”,儿子说他“好玩”。
       李中华每天6点起床跑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即使到外地疗养、外出执行任务或者回老家休假,这个习惯也坚持下来。李中华在空勤灶吃饭,有时饭后回家,正赶上妻子做的饭菜出锅,再好的饭菜他也不动一筷子,爱人洗好了水果端到他面前他也不吃。据李中华的妻子潘冬兰讲,只要有试飞任务,前一天李中华绝对不沾一滴酒。试飞18年来,李中华体重上下浮动从没有超过一斤。就连清洗飞行服,李中华都一直用手搓,怕洗衣机把衣服搅变形。
       尽管有人开玩笑说李中华像“一根筋”,但大伙心里都明白,李中华把拥有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斗志,作为当好一个试飞员的基本条件,这不是自私的“刻板”,而是无私的“苛刻”。
       “把平凡事做到极致,也就不平凡了”,李中华对细节“苛刻”作了这样的诠释,“好习惯养成不容易,要改变也不容易,更不应该。”
       对演员来讲,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而对试飞员来说,就是空中一秒钟,地面十年功。这就靠平时的积累与养成。李中华经常看国外的一些飞行事故汇编,看时有个习惯:先是把现象的部分看完,把后面部分遮住,思考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快速作出处理,然后对照别人处置的过程,找出自己考虑不够的地方,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坚持良好的生活规律,李中华试飞以来基本没生过病,做好全天24小时能飞行的身体准备;飞行前做飞行卡片的习惯,坚持了18年,不但记录了飞行的分分秒秒,还为他发表19篇理论文章打下基础;坚持一个小小阅读习惯,在他处置空中险情时帮上了大忙;出门前必须给儿子深深一吻,让他赢得亲人对他高风险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1月15、16日《人民日报》)